“德赛西威从自主以后,每5年会制定一个大的战略,每次发布新战略,就相当于德赛西威又要上「一年级」了。”
4月22日,德赛西威以“智新境,向远大”为主题,发布了2030发展战略及使命、愿景。
发布会上,德赛西威CEO徐建将公司过往多年的发展历程,比作求学。在不断的进步中,德赛西威已经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到了大学、研究生……

△德赛西威CEO徐建
2024年,德赛西威实现营收同比增长45%,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座舱域控装车量约为671万台,市占率达到16.1%,位居市场第一;智驾域控装车量达323万台,市占率达到26.7%,同样稳坐第一的宝座。
站在这样一个新起点上,徐建说,“希望我们带着更新的知识,更新的认知,达到我们今天期望的,5年后毕业季的高度。”
德赛西威成立于1986年,在过往的39年中,经历了合资转型、本土创新到全球化布局的三轮周期跨越。如今德赛西威再次提出「科技×生态×人文」新范式,重新定义汽车智能化底层逻辑。
在技术与商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如何「跨越产业鸿沟」?德赛西威的答案是,构建一个技术有深度、生态有广度、人文有温度的价值体系。
新范式破局,从单一技术到系统共生德赛西威董事长兼总裁高大鹏在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今年1-2月,智能座舱渗透率为42%,智能驾驶渗透率为14%,站在产业鸿沟边缘,德赛西威提出的“科技、生态、人文”新范式,本质上也是一种从「单一技术」走向「系统共生」的革命。

△德赛西威董事长兼总裁高大鹏
在新范式中,科技是底层引擎,也是德赛西威过去这么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事情。徐建分享,近五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34%。
从1992年建立国内首个研发组,到2018年与小鹏、英伟达探索智舱跨物种合作,德赛西威从未停止过对技术能力的提升。据介绍,目前公司内部已有超过4000名工程师,其中70%为软件工程师。
同时在工程化量产能力上也「先人一步」,抢占市场先机。例如其第五代智舱搭载云侧、端侧大模型以及语音动作等AI引擎技术,将人机交互从指令执行升级为情绪识别;辅助驾驶领域,基于舱驾融合平台的全栈解决方案,已实现高速领航、城市记忆领航等功能的商业化落地。

生态是价值放大器,通过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合作,打破创新壁垒。高大鹏在现场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上周五德赛西威在惠州举办新一届合作伙伴大会,其中一个伙伴说从1986年,也就是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双方就开始合作了。
“德赛西威穿越了很多个周期,生态链互促共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加速器和放大器。”
德赛西威不仅跟「同行」开放友好,对于很多跨界而来的伙伴,也「张开双臂」。
例如德赛西威与高通联合首发下一代座舱平台;与腾讯探索车联网场景创新;更通过“校企共创”模式,联合湖南大学、央美等高校发布《AI 出行趋势研究报告》,将用户洞察转化为技术路标。

最后,人文是终极目标,让技术回归「为人服务」的本质。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德赛西威将产品演进划分为「功能满足→场景探索→情感共鸣」三个阶段,对应Smart Solution 1.0、2.0和3.0阶段。
由此,在发布会上,德赛西威也推出了侧重「情感价值」的Smart Solution 3.0出行解决方案,集成空间计算、神经增强等技术,在“绿野森林”、“超感模式”、“舒适静养”和“暖心护航”四大场景下,让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有温度的陪伴者」。
例如,系统可实时解析用户微表情、语音情绪及生理数据,动态调节座舱环境,在交互时,用户无需手动操作,只需注视中控屏特定区域,即可进行指令。

△德赛西威高级副总裁、技术中心总经理黄力
对于“科技、生态、人文”三者间的关系,高大鹏特意解释,中间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因为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将影响整体效果。
全栈能力立体突围在智能化深水区,「技术能力」依旧是一家公司能否到达彼岸的最大底气。
过去多年来,德赛西威构建了“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矩阵策略,构建全栈技术护城河。
在智能座舱领域,德赛西威已经完成从单一硬件向「智能大脑」的跃迁。
2018 年,其助力理想汽车发布全球首款基于高通 820A 的智能座舱,开启多屏联动时代;
2023 年,搭载 8295 芯片的第四代平台在小米、理想等车型首发;
2025 年,第五代产品打造首个基于端云一体大模型打造的智能座舱平台,实现了从「功能集成」向「情感交互」的跨越。

在辅助驾驶领域,德赛西威已经具备“硬件平台+软件算法+系统集成”的全栈能力。
2020 年,其基于英伟达 Xavier 的预控制器在小鹏 P7 落地,开启国内 L2 + 商业化先河;
2023 年上海车展,行业首个舱驾融合解决方案亮相,通过车端算力整合与路端数据补充,解决单车智能的感知局限。
目前,其辅助驾驶团队超 2000 人,70%以上为软件工程师,成都算力中心建成后,算力储备将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在智能网联领域,德赛西威通过车端智能、路端感知、云端计算的全域融合,让车辆获得超视距感知能力。例如,路侧毫米波雷达与边缘计算单元的升级,可提升交通环境认知准确率。

2025年初,德赛西威自主研发的毫米波交通雷达与融合感知产品,在广州南沙大桥与南二环路段上线,结果显示,南沙大桥日均平均速度提升64%,平均拥堵时长下降65%,高峰小时行程时间节约6.34分钟,同时事故处理时长减少56%,降低了事故风险及二次事故率。
「走进」全球市场从合资到本土,再从本土到全球,德赛西威始终没有放缓「全球化布局」的脚步。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改革的浪潮下,德赛西威也创新地提出了「走进去、属地化」的全球化战略。
发布会现场,高大鹏用瓷器举例,瓷器沿着丝绸之路进入欧洲后,当地通过实验,将这种创新传承在欧洲本地化,今天德国梅森也成了欧洲瓷都。
借鉴这一经验,德赛西威也在海外开启了「本地化」建设,利用“技术基因+本土化适配”的模式,在更好服务全球客户的同时,也能够规模地缘风险。

例如,德赛西威在欧洲设立的研发中心,将成熟的智能座舱技术与当地用户偏好相结合,开发符合欧盟数据合规的车载系统;
在日本横滨的研发中心,聚焦于日系客户的深度技术交流,推动智舱、智驾技术在日本的落地;
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则主要辐射东南亚市场,承担技术支持、市场调研及区域供应链协调等任务。
除此之外,面向全球市场,德赛西威同样重视「生态协同」,例如在海外与国际合作伙伴联合开发,通过技术共享的形式,降低单一市场依赖。

高大鹏说,德赛西威一直是一家「老和自己过不去」的公司,明明含着合资的金钥匙出生,在改革的春风中成长,但它非要深耕本土化,2010年完全自主的时候,它又搞起了国际化。
“潮流干什么,我们就做反向选择。”
即使是当下,成立近40年的德赛西威,依然是个「叛逆少年」,在行业陷入技术内卷时,它却不再单盯着这一维度,而是将它放在了“科技×生态×人文”的价值坐标当中。
2024年8月份,德赛西威召开第四届科技节暨首届媒体日活动,谈到“未来5-10年,怎样才能站在世界舞台,成为一家世界级的企业去做国际化的竞争”时,德赛西威将自己的优势总结为「应对变化和竞争的能力与经验」。
“如果车企自研是一种趋势,我们要理解这种趋势,并且符合他的诉求。”
“无论什么赛道,入局的多了,不靠谱的也就多了,我们更有信心了。”
一年过去,德赛西威用漂亮的营收和稳定第一的市占率,再次证明自己的竞争实力。
站在下一个5年的开端,德赛西威将带给市场怎样的惊喜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