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车市,不提智能化就上不了桌。
对于传统汽车Tier1来说,「智能化转型」也成了生存必选项。
拉出德赛西威、经纬恒润、均胜电子、华阳集团等几家Tier1的最新财报数据,可以看到:
研发投入方面,「智能化」都是未来的布局重点。德赛西威全年研发投入21.92亿元,主要聚焦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中央计算平台等核心技术;均胜电子全年研发投入36.9亿元,聚焦在智能驾驶域控、车路协同等领域。经纬恒润前3季度营收35.46亿元,研发费用率达32.96%,重点布局高阶智驾、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
在产品层面,智驾、智舱双线布局已成标配。座舱龙头德赛西威,去年智驾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3%;汽车安全领域排名全球第二的均胜电子,也通过合作整合,快速切入智舱和智驾领域。
德赛西威:收入利润双增长
2024年德赛西威营业收入276.18亿元,同比增长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05亿元,同比增长29.62%。
去年,德赛西威研发投入达到21.92亿元,同比增长8%,占营收额的7.94%,与2023年同期相比,减少1.32%。
来看具体业务,在全年总收入中,智能座舱收入182.3亿元,占比66%,仍然是公司的收入根基。
智能座舱方面,德赛西威旗下产品包括智能交互系统、智能显示硬件、智能域控硬件和智能计算解决方案。其第四代座舱平台在理想系列车型中配套上车,同时基于全新AI芯片推出的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也已推出。除此之外,德赛西威的首个HUD项目也已经成功量产,目前已经进入日系、德系车企供应链。
而围绕智能驾驶,德赛西威过去一年也取得了明显突破——全年收入超过73亿元,同比增长63%,且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接近100亿元。
智驾方面,德赛西威自建智算中心,支撑AI训练模型,并通过定增计划扩建算力设施,全栈自研能力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产品覆盖智驾计算系统,传感器和算法,域控制器等。
目前其高算力平台已经成功规模量产,为理想、小鹏、极氪、长城、埃安等多个品牌供货。
而德赛西威与奇瑞共同开发的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也成为了业内首款可量产的舱驾一体SOC产品。
经纬恒润:营收增加,亏损扩大
2024年,经纬恒润总营收55.41亿元 ,同比增长 18.45%,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毛利率下降,全年亏损5.06亿元,同比下降132.95%。
去年前三季度,经纬恒润研发投入9.46亿元,同比增加21.44%,占营销收入26.67%,同比减少0.57%。
具体到业务方面,「电子产品业务」作为其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占比达到73%。
经纬恒润的电子产品业务,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车身和舒适域、底盘控制及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等6个方向,是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中,涉及领域最广的公司之一。
以智能驾驶为例,经纬恒润的核心产品有ADAS方案、域控制器和传感器。
基于Mobileye EyeQ系列芯片的研发的ADAS产品,采用前视摄像头方案,支持L2+级辅助驾驶,目前已经配套上车上汽MG HS、小鹏MONA M03等车型;
其全栈自研的域控制器也搭上了不少热门车型,比如小米SU7就采用了经纬恒润的前、左、右区域控制器;
传感器方面,经纬恒润自研的激光雷达,为其港口无人驾驶集卡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提高港口生产效率。同时其激光雷达也用于V2X车路协同场景。
除此之外,小米SU7还采用了其5G T-BOX及电动尾门尾翼控制器等核心配套产品。而其底盘域控制器和空气悬架系统也分别进入吉利、理想等车企供应链。
华阳集团:营收首次破百亿
华阳集团2024年营业收入达 101.58亿元 ,同比增长42.33%,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净利润6.51亿元,同比增长40.13%。
2024年,华阳集团研发投入8.31亿元,同比增长28.94%,占营业收入的8.19%,同比减少0.84%。
同样,「电子汽车业务」作为其核心的收入来源,全年营收76.03亿元 ,占比74.8%。
华阳集团的汽车电子业务,涉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三大领域。其中,车载显示屏、HUD(抬头显示)、无线充电、数字钥匙等产品是公司最核心的业务增长点。
目前,华阳集团HUD产品出货量突破100万套,车载手机无线充电产品出货超400万套,座舱域控产品出货量超30万套。根据第三方统计数据,HUD、车载手机无线充电产品市场份额位列国内供应商第一名。
同时,随着智能化相关配置上车量的逐渐增加,华阳集团围绕激光雷达、中控屏、域控、HUD等零部件的精密压铸业务也有所增长。去年这一板块实现20.65亿元收入,同比增长24.39%,客户覆盖采埃孚、博世等。
以此为基础,华阳集团在智驾方面也有所突破,推出基于高通8775芯打造的舱驾一体域控产品,具备从低速泊车向高速领航的智驾能力。同时布局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模组,电子后视镜等产品。而针对高阶智驾方案,华阳集团也接入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合AI技术。
均胜电子:汽车电子业务新增订单265亿
2024年,均胜电子总营收559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净利润为9.60亿元,同比下降11.33%。
2024年,均胜电子研发投入37亿元,同比增长1.03%,占营业收入的6.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其中「汽车安全业务」占比69.3%,达387亿元,市占率超30%,全球第二。新获订单574亿元,创造历史新高。
而且不同于大家印象中,传统的安全气囊、安全带、方向盘等产品,在这些被动安全产品上,均胜电子也植入了「智能化」基因。
比如集成安全气囊控制器和ADAS域控制器,实现碰撞预警与被动保护的毫秒级协同;研发碳纤维增强复合安全带技术,用于优化电池增重带来的安全挑战,目前已经应用于奔驰EQ系列。
在汽车电子系统业务上,去年均胜电子收入170亿元,占比30.4%,获取新订单金额也达到了265亿元;
围绕汽车电子新赛道,在智驾方面,均胜电子开发的L2++域控制器,已通过ASIL-D认证并进入国际车企供应链,其与momenta合作的全场景智驾解决方案也已经落地;
智舱和智能网联方面,均胜电子推出多域融合中央计算单元,实现座舱、智驾和车身控制跨域协同,同时其5G-V2X产品也已经进入量产周期,与中国联通合作的宁波高新区车路云一体化项目,也已完成路测设备智能化升级。
阵痛无法避免无论是全面布局,还是拓展新业务,从实际营收来看,传统汽车Tier1在「智能化」布局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伴随转型而来的,还有无法避免的「阵痛」。
2024年,经纬恒润归属净利润亏损约为5.06亿元,同比增亏。对此,经纬恒润表示,主要原因为市场竞争激烈,汽车产品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公司人员数量增加,相应研发等费用增长;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产生影响。
而这几点,也是Tier1们所面临的共性挑战。

首先是对新技术的高研发投入,在短期内难以转化为利润,对资金链造成压力。
比如均胜电子在去年研发投入36.9亿元,主要聚焦于智能驾驶、5G-V2X、800V高压快充等前沿技术,但从真正商业化进度来看却远不如预期,短期内对收入贡献十分有限。
同样,尽管华阳集团已经在智驾域控等产品上有所布局,但去年其营收占比较高的仍然是显示屏、HUD、无线充电等毛利率较低的产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全年毛利率同比下降1.67%至20.69%。
其次,受市场竞争、原材料涨价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企业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德赛西威智能座舱业务去年全年收入182.30亿元,同比增长15.36%,占比66.0%,但毛利率同比下降0.91%至19.11%。
这一方面体现了下游车企间「价格战」对上游供应商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去年其在智舱业务的收入增速,相比前几年也有所放缓。

最后,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就是海外市场的波动。
2024年,均胜电子海外主营业务收入414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5%。
但去年,欧洲作为其海外主要市场,汽车需求疲软,再加上财政赤字和汇率等宏观因素,大众、宝马和奔驰等头部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都出现了暂缓,这也对均胜电子的业务造成不小压力。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供应商的竞争已经从单一产品性能,升级至「技术+生态+资本」的综合实力比拼。
卷到最后,剩下的公司会是没有明显短板,又有自己长板的公司,他们对客户和市场的变化反应敏捷,同时韧性也会最强。
所以尽管短期内阵痛无法避免,但长远来看,只有这样具备韧性和全栈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洗牌中真正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