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乡村公路来到玉泉圩一个叫伏律的小地方,伏律其实就是个屯,律字看起来很眼熟,总感觉伏律出过律师所以起名伏律。伏律的来源咱们就不去过多的纠结,本文所写的是村路至伏律必经之地的古桥。此桥没有文献记载,修建时间不详,更不知叫什么桥,因地处伏律暂且起名伏律古桥。

此桥为两墩三孔平桥,横跨于不知名的小河上,小河位于培联村,就暂且叫培联河。说是一条河,其实就是一条小溪,不要小看这条小溪,它是培联村唯一的河流,说是培联村的母亲河都不为过。连续干旱4个多月,培联河目前仍不断流,可以看出当地的水资源非常的丰富,即便不能给几乎枯死的玉米苗浇灌,至少饮用水不成问题。

三块石板铺成的桥面,看起来确实桥梁的结构非常的简单,美观上谈不上有多好,但不能不佩服建桥工艺的简洁,更不得不佩服匠工的智慧。或许这座古桥在全国桥梁家庭中排不上号,但不妨碍其是中国桥族当中的一份子。中国是桥梁之国,更是基建狂魔,就是民间有千千万万座这样的桥梁组成的桥梁大家族。

此桥也许看不起眼,不可否认的是此桥是伏律乃至整个培联村古代最大的一项工程。作为伏律屯走玉泉、锣圩乃至县城和首府的唯一通道,其存在的意义大于使用意义。修建古桥也许就几十斤大米的工钱,但以当时的生活条件,村民还能凑出几十斤大米来修桥,足见古人对致富先修路的意识根深蒂固。

没有精美的外表,有的就是实用,历经上百年的风雨侵蚀,踩踏桥面的从大脚板到草鞋,再到上世纪的解放鞋、白鞋,再到近代的波鞋、皮鞋,不同时段的不同摩擦,使得桥面留下岁月的痕迹,正是留下岁月的痕迹而不得不将此桥视为武鸣史上最伟大的桥梁之一(个人观点)。可能是个人世面少,没走出村混过,把这座桥夸大有点不合适,但绝对是个人的情感流露和释怀。

桥墩采用的是船头墩,船头墩的作用是减少流水的冲击,让桥墩在激流作用下减少磨损,让桥墩的寿命延长。得亏是船头墩,要不然以培联河的冲击力和破坏力,此桥早已坍塌。不要小看培联河几乎要断流,洪水泛滥季节,流水的击打能力不要说古桥,可能连河堤都被冲垮。

经过几百年的自然风化和丽水冲击,古桥现已成四级危桥,也就是说只能人行通过,机动车禁止通行。桥面也就0.5米宽,四轮机动车固然不能通行,但两轮机动车和电动车可以通行,之前就有位大哥骑摩托车通行被摔倒河里过,好在水面据桥面仅有1米,要是高点的话这位大哥可能到山上的小金屋居住了。

桥墩是砌筑式,几块岩石砌筑而成的桥墩,不知是当时出于建材原料的缺失,还是匠工们为了检验自己的高超技术,砌筑起来的桥墩都不用混合粘物,没有水泥至少也得用点石灰。吐槽不用石灰是真,不得不佩服的是匠工的胆大,桥墩竟然不用石灰粘住,但又不得不佩服匠工的手艺,不用粘物桥墩至今都不倒。

桥下游两米处修建拦河坝,水面也就不足5米宽,拦河坝工程不算大,看得出来拦河坝跟古桥的修建不在一个时间点上。拦河坝修建可能是农业灌溉所用,也有可能是修建微型发电厂。上世纪60、70年代电力紧张,脑洞大开的大队领导想利用培联河的水流发电也不是不可能。微型发电厂修不起来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技术问题,若当年技术成熟,现在就有伏律发电厂了。

10多年前实行陆路通政策,进出伏律的公路不仅要硬化而且要扩宽,古桥由于年代久远和宽度不够等原因而令在他处修建新桥,古桥就此闲置。闲置也不完全是,起码现在还可以通行,村民干农活可以走捷径。伏律桥可以名不经传,亦可以默默无闻,但不可否认它是一座古桥,曾经是伏律屯最大的工程。伏律桥稳如泰山,只要不是人为破坏,再过百年都不成问题,可惜的是不被列入文保。本文纯属茶后文,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