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美国人镜头里的河北张家口,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风吹草语吖 2025-02-06 17:47:51

解放战争时期,张家口曾两度获得解放。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23日,冀察军区部队便从日伪军手中解放了张家口。本组图片由美国《生活》杂志记者乔治·拉克斯(George Lacks),拍摄于张家口第一次被解放时期。

1946年4月,美国记者乔治·拉克斯来到张家口,在大境门记录下了当年所看到的景象。纪律严明的八路军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通过大境门进入张家口城内。

张家口地形险要,东、西、北三面环山,有“塞外山城”之称。从路边的高楼上俯瞰街景,路边还残留着积雪,对面的楼房后面是连绵的群山。

早晨的张家口街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张家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北方物资集散地和经济中心之一,也是通往蒙古、俄罗斯及东欧市场的陆路商埠。

城内路边竖着巨大的宣传画,上面写着“建设民主繁荣的新张家口”。在宣传牌的上端安装有两盏电灯,到了晚上,电灯亮起,便是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

怡安街地处张家口中心区域,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由怡安产业公司建立而得名。街头拐角处的建筑上有“蘑菇庄”三个字,字体非常漂亮。据资料记载,历史上张北、沽源、尚义、康保等地都以丰富的蘑菇资源而闻名。

怡安街上的“永丰斋钟表店”,门脸不大,经营的业务却不少,不但精修钟表、眼镜、唱机和手电,还经营美术镶牙和补眼。“美术镶牙”相当于现在的美学镶牙,而“补眼”并不是修眼睛,而是修补牙齿上的所谓“虫洞”。

几个孩子正在新华街路边看新华街公所出的黑板报。新华街是一条老街,日伪时期叫新民街,此时刚刚换了名称,隶属于第六区。

拉克斯从另一个角度记录当时的情景,在孩子们的旁边,还站着几名人力车夫。新华街曾是张家口人最早的聚居地,很多资料上说“新华街”的名称是1955年才更换的,显然不准确。

1946年1月,在张家口新华街西人口密集地设立了一座市立图书馆,战士和百姓皆可借阅。图书馆门前竖着一座高大的宣传标牌,上书“拥护中国人民领袖毛主席”,非常醒目。

横跨在清水河上的清河桥。1924年,张家口发洪水,冲垮了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所建七孔普渡石桥。为了解决两岸的交通问题,1925年,在清水河桥上建成了这座钢铁大桥。

由于钢铁大桥不能通行大车,1932年,又在清水河上用水泥和木料架起第二座大桥。因在建造过程中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资金支持,故而取名“汉卿桥”。

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张家口后,将汉卿桥改名为中央大桥。八路军解放张家口后,在桥头建起一座木牌楼,并改名为解放大桥,一直沿用至今。

春节期间,一支舞龙队伍正通过解放大桥,桥头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人。在“解放大桥”的牌楼对面,有一个巨大的木制宣传灯箱。

张家口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夺取的第一座省会城市,八路军的到来让这座古老的城市焕然一新。这个巨大的宣传灯箱上贴着宣传画, 顶部还安装有几只射灯。

灯箱下挂着一块《卫生公约》,上面写着五条内容,涵盖了个人卫生习惯、家庭卫生打扫以及机关单位的卫生要求,简明而实用。

当年的张家口,有兵工厂、造纸厂、钢铁厂等工业。灯箱的另一面,贴着“华北联大文艺院”绘制的大幅宣传画,上面写着“工人组织保卫自己的工厂”等字样。当时,华北联大的学校便设在张家口。

张家口火车站附近的街道,马路很宽,街心位置放着一只巨大的锅炉。地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消融,有马拉着大车正向火车站驶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