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1905年奉天的城墙、街道和那些消失的古迹,日本人拍摄

风吹草语吖 2025-02-06 17:46:07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权益,爆发了战争。1905年2月,双方在沈阳外围地区发生激战,最后以俄军败退告终,日本人占领沈阳。本组图片便拍摄于这个时期。

破败的大东门及门前的街道。街道很宽,为土路,但很平整,路边有排水中的阳沟。大东门又名抚近门,在老照片中,它一直以这样一种破烂的姿态出现。

东门瓮城之外的景象,许多厢式马车整齐地摆放在路边,等待有客人雇佣。城墙右侧露出的一排建筑,是当时三陵事务总理衙门,是一个负责清皇宫祖陵的管理和祭祀活动的机关。

奉天小南门为俗称,其本名为天佑门,为奉天古城“八门”之一,始建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虽称之为“小南门”,但气势恢宏,非常壮观。上世纪20年代被拆除。

站在小西门前街道上的日本士兵。小西门又名外攘门,是当年奉天主城门之一。因为保存的较完整,也是清末老照片出现最多的一座城门。

奉天城墙的东南角楼,此时已经残损的非常厉害。角楼下的牌楼为狐仙庙的大门,门内竖着两个高大的旗杆。旧时,每逢初一、十五,这里必然人头攒动,挤满了烧香纳贡的信徒,非常热闹。

当年奉天古城四角分别有四座壮观的角楼,其巍峨程度几乎与城门相当。角楼的设立, 不但起到了瞭望和防御作用,也增强了城墙的庄重感。

奉天西城墙外的景象,原本城墙外有一条护城河,此时几乎已经完全干涸消失,远处可以隐约看到城外的无垢净光舍利塔。

崇寿寺塔和塔下的民居。崇寿寺塔建于公元1108年,因外体抹有白灰而被称为白塔,它曾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1956年5月被拆除。

城墙脚下的一个集市,很多小贩撑起白布棚子,摆出地摊销售商品,虽然看着杂乱无章,却十分有烟火气。

从集市的一个角落便能感受到当年热闹的景象,虽然刚刚下过雨,地面泥泞不堪,但并不影响人们逛集的兴致。近景是一个守着食品摊的男子,打扮得颇为体面。

坐落在城东的魁星楼,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阁楼内供奉有魁星雕像,过去每逢科举考试,必有大量的读书人云集于此烧香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考取功名。1951年因城市扩建,这座精美的楼阁被拆除。

奉天鼓楼始建于明代,清代时重建,坐落在古城的中轴线上,底层有门供车马行人通过。鼓楼曾为奉天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可惜的是,在1929年时,因扩建马路被拆除。

赶着马车的车夫手持马鞭站在鼓楼街道的一个路口处,等待前面的马车拐弯。道路两边的店铺门前竖着造型别致的招牌。

当摄影师把镜头拉近时,看到旁边有很多驻足观看的人。虽然那时候奉天城内已经有了照相馆,但这种街拍还是不常见到的。

这是另一侧看热闹的人群,都是些年轻人,有的抱着膀子,有的手拿折扇,他们只是单纯地看热闹,并不知道自己也被记录下来了。

当年的生意人非常讲究,不但将招牌做得十分高大,还加上很多木雕装饰,看上去十分精美。在街道的另一侧有一家叫做“福元厚”的书馆,旁边大概是成衣铺,门头的挑杆上挂着两件长袍。

奉天故宫门前东侧的的文德坊,路边摆着着拒马等路障。这座牌坊的西边还有一座武功坊,两者合并起来取“文德武功”之意。

站在街头的一名巡警,身后是一座已经被日本人占领的衙门,门前摆着拒马,上面插着两面膏药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