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是出卖江姐的叛徒,而自己98岁仍受国人尊敬,她到底做了什么

同巍聊历史 2024-02-28 21:30:20

1949年11月27日,注定成为历史长河中被铭刻的悲怆之夜。

这一夜,爱国将领黄显声、巾帼英雄江姐等在内的无数革命者被残忍杀害。

而导致这一悲剧的正是《红岩》小说中甫志高的原型——蒲华辅。

一个曾经的革命者,却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而他的妻子郭德贤却与他有着天壤之别。

郭德贤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没有泄露任何关于党的机密。

98岁高龄时,还仍在为祖国事业贡献着力量。

他们二人,一个成为千夫所指的叛徒,一个则成为备受尊敬的巾帼英雄。

那么,郭德贤究竟是如何在逆境中坚守信仰,又是如何在丈夫背叛后,依然能够赢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正邪,一瞬之间

“给我继续打!我就不信这么多人就不能再出个蒲华辅!”毛人凤在渣滓洞内狂怒地咆哮。

闻听此言,郭德贤惊愕不已。

“什么?自己深爱的丈夫竟是那个背叛组织、背叛同志的叛徒?”

想到这,郭德贤心如刀绞。

她深感忏悔,为何没有早些识破丈夫的真实面目,为何没有及时将他从黑暗的思想深渊中拯救出来。

其实,他的叛变是有迹可循的。

从他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回避组织的活动,再到他频繁外出,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这一切都预示着他的变化。

从蒲华辅的爱国爱党,到最后的投敌叛变,这中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是什么力量,让他走上了这条背离初心、背弃信仰的不归路?

在革命的烽火岁月中,蒲华辅与郭德贤相识相爱。

蒲华辅,时任重庆一县党支部的核心负责人。而郭德贤,同样是一名信仰坚定的党员。

命运的安排让两人在工作中相遇。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让蒲华辅对这位川渝美人心生爱慕。

而郭德贤也欣赏蒲华辅的才华和智慧,愿意与他并肩作战,共同革命。

就这样,二人亦为伴侣,亦称同志。

渐渐地,蒲华辅因工作出色,晋升为川康特委书记。

“官职越大,责任越重。”郭德贤时常告诫蒲华辅。

然而,蒲华辅并没有将妻子的话放在心上。

他开始逐渐沉溺于权力的光环之中,养尊处优,对工作更是浮躁应付,仿佛责任二字在他的眼中已然失了分量。

一次,蒲华辅的得力副手马识途正忙于印刷一份重要的地下刊物。

这时,门口突然出现可疑人物的身影,马识途立刻警觉起来。

他明白,必须迅速转移这些印刷设备,以避免暴露信息。

在这关键时刻,马识途灵光一闪,想到了蒲华辅的住所。

那里不仅位置隐蔽,而且离他们当前的位置也很近,无疑是最佳的转移地点。

他计划将印刷设备暂时安置在那里,并尽快完成刊物的印刷工作。

然而,令马识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似妥当的决定竟然惹怒了蒲华辅。

“蒲书记,我只需短暂占用几个小时,确保刊物能迅速且安全地完成印刷。我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对整个行动安全性的考虑啊!”

“立刻撤走!一分钟也不行!”蒲华辅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妥协的怒气。

自那之后,马识途对蒲华辅的评价急转直下,认为他贪生怕死,而且并未真正履行其职责,亦未能在其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可这一切,郭德贤却无从得知。

殊不知,他深爱的丈夫早已被腐蚀了内心。

后来,组织上对蒲华辅提出了撤离城市、返回农村任职的要求。

一是为了他的安全,二是期望他能深入基层,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蒲华辅-剧中形象)

然而,习惯了都市繁华生活的蒲华辅,怎能轻易舍弃这一切?

他借口需要组织川康特委扩大会议,公然拒绝了组织的合理安排。

正是这一举动,引起了郭德贤对蒲华辅这一行为的疑虑:自己的丈夫是否还坚守着最初的信念?

红与黑

1949年1月13日晚九点,郭德贤看了一眼钟表,心想丈夫也该回来了。

因为蒲华辅早与妻子约定九点返家,共同商讨次日会议内容。

可五分钟过去了,仍迟迟不见丈夫的身影,更无任何延迟回家的音讯传来。

在寻常人家,迟到五分钟好像并无稀奇。

可要是地下工作者家庭,迟到五分钟绝非寻常。

郭德贤心中立刻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她的直觉告诉她: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于是,她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将家中持有的机密资料全部焚烧销毁。

就在最后一缕灰烬飘散的瞬间,敌军特务闯入了她的家中。

他们威胁郭德贤说出党内其他联系人的信息,郭德贤拒绝透露,敌人束手无策,只得在他们家中潜伏,守株待兔。

实际上,马识途原定于次日到郭德贤他们家中举行会议。

郭德贤看情况不妙,当务之急是确保马识途先生得知他们家已陷入危险处境,避免他落入敌军之手。

她利用敌军特务换班的间隙,急忙找来家中帮忙的邱嫂,并递给她一张纸条。

她低声而郑重地吩咐道:

“邱嫂,你马上前往这个地址,务必找到马识途先生。告诉他,明天无论如何都不能外出,更不能前来开会。”

邱嫂点头,紧握纸条,假借出门买菜迅速前往马识途住址传递这个消息。

正是郭德贤的机智,使得敌军的等待最终徒劳无益。

其实,敌军早已对马识途次日将去往郭德贤家中的计划了如指掌,而这一切,都是蒲华辅的“功劳”。

当晚,位于娘娘庙街38号的保密局成都站刑讯室中,蒲华辅接受了一场酷刑。

蒲华辅在审讯初期,尽管遭受了残酷的拷问,仍勉强维持着坚韧,坚决不透露任何信息。

然而,随着特务们采用最为残忍的“背火背篼”酷刑,他的心理防线开始崩溃。

面对这未曾想象的酷刑,他的恐惧难以言表,最终向特务们求饶,供出了自己的职务,并背叛了组织和五十余名同志。

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妻子。

第二天,敌军将郭德贤与一双无辜的儿女一同押解渣滓洞,随后将他们转移到白公馆。

与此同时,马识途先生也早已遭到敌军的抓捕,身陷囹圄。

敌军之所以在郭德贤家潜伏等待,原来是为了探察是否还有其他核心人物前来。

蛇蝎心肠,令人发指。

在狱中,郭德贤才得知原来那些与自己并肩战斗的同志们的被捕,竟然是拜自己丈夫所赐。

而自己却天真地以为丈夫是爱国爱党的志士,即便是牺牲也不会出卖自己的信仰。

可人心,谁又能真正说得清,道得明呢?

后来,蒲华辅并未如他所愿获得敌人的放逐,相反,他最终仍难逃一死,被执行枪决。

据说,在他生命即将终结的那一刻,他竟在涕泗横流中唱起了《国际歌》。

与蒲华辅的卑劣行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妻子郭德贤。

革命史诗,信仰铸就

在黑暗的渣滓洞中,郭德贤遭受着比蒲华辅残酷百倍的酷刑折磨,但她始终未透露任何党内机密。

目睹着白天还好好的战友,晚上却满身鲜血地被拖回囚室,郭德贤痛恨丈夫的背叛,更恨自己未能早些识破他那深藏的罪恶思想。

同志们安慰她,要跟敌人抗争到底,只要同志们在一起,就有希望。

1948年春,重庆“挺进报案”爆发。大批党员和进步人士因此被捕入狱。

由于渣滓洞监狱已满员,郭德贤等人被迫转移至白公馆内。

也正是在白公馆的这段日子里,郭德贤等人与黄显声结识。

黄显声是何等人物呢?

此人个性十足,不仅是九一八事变后,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将领,还是东北军高级将领中最先接受我党的领导者,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关押在此。

虽然身陷囹圄,但特务们对他颇为照顾,甚至安排了单间牢房供他居住。每日里,他们都会送来报纸和茶水供他享用。

而与黄显声相邻的就是郭德贤、罗广斌等人。

罗广斌认为这位将军是友非敌,于是便与他熟络起来。

黄显声也十分敬佩他们的勇气和坚定信念,总是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时事讲给郭德贤他们听。

这一天,黄显声传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

“新中国的国旗出来了,是五星红旗!”

郭德贤连忙问起:“五星红旗是什么样的?”

“听说旗子是红色的,有五颗金星,四颗围着一颗。”黄显声回答。

但具体的样貌却从未有人亲眼见过。

因此,罗广斌提议:我们自己做一面五星红旗,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我们就拿着它迎接我们的党!

于是,郭德贤他们凭借着手中的有限资源,在艰难的环境中,就这样想象着拼接出了五星红旗的雏形。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敌军在溃败之际,竟然选择将屠杀作为最后的疯狂。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郭德贤迅速做出决定。

她将自己的经历和对孩子的忠告写在纸上,塞进孩子的衣服里。

她心想:如果危险来临,先将孩子送出,让孩子继承她的遗志,完成未竟的事业。

而她自己早已做好坦然赴死的准备。

1949年11月27日,人民解放军距离白公馆仅有十几公里之遥,郭德贤和同伴们以为曙光就在前方,胜利即将到来。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天,是大屠杀的开端。

敌人将所有犯人聚集在一起,冰冷的枪口对准他们。

屠杀开始了。

江姐、黄显声、小萝卜头等革命同志都在这一晚用生命殉了他们的信仰。

幸运的是,郭德贤、罗广斌等十九人在监狱看护人员杨钦典的帮助下逃出白公馆。

逃出后,郭德贤找到党组织要求继续为党工作,为人民奉献。

后来,郭德贤回到四川大学担任托儿所工作。

但她的使命并未因此停止,深入群众,四处宣传红色思想,投身公益事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结语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高潮。

蒲华辅的人生或许在他背叛信仰的那一刻达到了所谓的“高潮”,但这种通过出卖灵魂与信仰换取的所谓高潮,实则是对他人格的极度亵渎与自我毁灭。

而郭德贤的人生高潮在于她即便在酷刑的摧残下,依然坚守信仰、绝不屈服的坚韧与勇敢。

她以无畏的精神,诠释了一个真正革命者的气节与尊严,成为后人永远的楷模。

致敬,最可爱的人。

-END-

【文|樛南】

【编辑|长庚】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