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印度的GDP为211亿美元,中国的GDP为189亿美元,印度比中国要更高。
2023年,印度GDP为3.73万亿美元,中国GDP为17.89万亿美元,中国约五倍于印度。
印度与中国都是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独立时间比新中国建立还要早,兼且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遗产,远非一穷二白的中国可比。
但问题是,短短数十年后,中国发展却远超印度,双方已有云泥之别,由此不能不让人问出这么一个问题:印度发展为何不如中国,短短数十年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当然,其中原因很多很复杂,但中国晋朝与宋朝的历史,却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晋宋:妥协来的政权更迭晋朝与宋朝有一共同点,都是妥协来的政权更迭,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独特,因为其他稍长一些的王朝都是打出来的江山,而晋宋通过政治手段“窃取”的江山。
如刘邦、朱元璋等打江山者,威望足够高,可以一言九鼎的制定规则,不用与他人过分妥协,但晋朝与宋朝却不行,缺乏足够的威望,必须要对其他势力过分妥协。
首先是晋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能够主导魏国,除了自身能力与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依赖门阀士族的力量。换言之,司马氏必然要向门阀士族妥协,让渡更多的权益,实际做不到一言九鼎,最终导致晋朝门阀士族做大,乃至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其次是宋朝,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其实是政变夺取的皇位,政权合法性存在问题,如此就不可能太强硬,而需要与其他势力过分妥协,最终造成“冗官、冗兵、冗费”,造成了对文人的过分优待,以及因为对内控制力不足情况下只能对外软弱的局面等。
总之,以中国历史看,像晋宋这样通过阴谋政变“窃取”的江山,需要与其他势力妥协,需要让渡很多权益,于是皇权远没有汉明这样的王朝强硬,由此导致这两个王朝偏软,日后治国施政等都要考虑到其他势力的利益,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也就难以推出或实行。
值得思考的是,隋朝也是政变窃取政权,但杨广过于强硬,导致各大势力不满,可能也是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印度:一个妥协出的印度与晋宋一样,印度也是妥协出来的政权,不光对外,对内也是如此。
二战之后,全球掀起殖民独立浪潮,但与很多民族以武力独立不同,印度采取的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正就是“他杀任他杀,清风拂山冈”,以杀不还手、打不报复的方式,最终取得了独立。但可以想象的是,在这种妥协的独立运动中,印度势必要让渡很多利益给英国,比如印度如今还是英联邦成员。
1947年巴以分治,还有克什米尔地区等,给印度埋下了一颗又一颗“地雷”,遗患至今。印度独立之后,面临的是如何治国问题,如何解决土邦、如何解决种姓制度、如何统一语言等等一系列问题,但印度再一次妥协。
比如土邦问题。印度独立之前,一共还有563个土邦,统治人口高达8100万,面积占印度的一半,享有自治权。如果不能解决土邦问题,印度就犹如分封制下的周朝。最终,为了换取土邦加入印度联邦,印度保留了土邦的经济、政治、礼仪等方面的特权,土邦贵族顺利成为“邦长”高官或议员等,还每年给予土邦君主一笔丰厚的年金,让印度背负了沉重的包袱。而几千年来的印度贵族,如今依然是人上人!
其实,在不流血革命的妥协的情况下,以前既得利益者,不可能甘心彻底放弃手中利益,必然会与新政府讨价还价,双方妥协达成协议,由此就会带来一系列隐患,导致中央政府包袱更多,受到掣肘更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犹如晋宋一般。
余论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清廷大肆抓捕维新党人,朋友劝说谭嗣同出国避祸,但谭嗣同却慷慨就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自谭嗣同起,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救国、为了革命牺牲生命,摧毁了旧势力,强硬的收回了西方各种特权,如此才有今日中国昌盛。若非如此,今日之中国如何,其实印度已经给出了回答。
总之,印度发展不如中国,原因固然很多,但印度是妥协出的政权,犹如中国历史上的晋宋一般,新中国是彻底革命的政权,这一区别无疑是两国不同发展速度的重要原因。
印度缺乏流血性革命行动,导致了种姓制度、土邦制度的后患无穷,阻碍了发展创新。
晋有这个问题,宋是国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