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度邑》记载:武王临终前说“汝其可瘳于兹,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今用建庶建。”对此“叔旦恐,泣涕共手”。其实,武王计划兄终弟及、传位于周公旦。
武王灭商之后,因为商人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灭商三年之后武王去世,嫡长子姬诵大概才13岁,根本镇不住野心之辈,因此武王想要传位同母弟周公。
问题在于:周公到底有没有继位称王呢?如果周公旦称王,那么西周第二位君王就是周公;如果没有,那么周成王姬诵就是第二位。对此,现代考古发现揭开真相,但由此也带来另外一个疑问。
诡异的史书记载关于周公是否称王,史书记载极为诡异,让人难以确定。
《尚书·周书》中有多篇诰文是周公所作,如下文谈到的康浩中有“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但“诰文”帝王对臣子下达命令的文书,如若周公没有称王,那么何来“诰文”?当然,宋儒认为周书中的这些诰文出于成王、最多是周公代作。
《尚书·康诰》中还有一个“铁证”,即周人东征,成功消灭商人残余势力之后,对康叔发布的命令,其中第二段首句是“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其中“封”是指卫康叔姬封,他在史记“太姒十子”中排第九,是周公的弟弟,姬诵的叔叔。
既然“王”称康叔为“弟”,那么“王”就不可能是姬诵,而应该是周公,即周公东征之后,担心康叔年少,缺乏政治经验,不能治理好殷畿旧壤,于是告以治国之道。
正因如此,荀子、韩非子等都认为周公已经称王,比如荀子说“周公屏(除也,或蔽也 )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偃然如固有之。”
但在另一方面,司马迁的史记中却说“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先秦诸多史料中也明确记载西周第二位君主是周成王姬诵,周公以“冢宰”名义摄政!
总之,如果只看史料的话,周公称没称王,都各有论据,似乎很难辩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考古发现揭开谜团周公称没称王,这是重大政治事件,更事关儒家推崇的周公名声,对后世影响极大。现代考古兴起之后,可以让这件事得到确认,因为如果周公真的称王,那么西周金文对他的称谓必然有所体现。接下来,看看以下三件著名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何称呼周公旦的。
首先是“西周禽簋”,作者是周公旦长子伯禽,背景是周公东征伐奄,其铭文为“王伐奄侯,周公谋。禽祝,禽有脤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说得很清楚,成王伐奄、周公为谋。
其次是“史墙盘”(上图),微子启的后代,叫“墙”的史官,在西周中期时制作了青铜纪念盘,上面记载了西周前七代君主,其中武王之后是成王,不是周公旦,可见周公的确没有成为君王。
第三是“冉方鼎”,讲述周公东征胜利后,赏赐了贵族“冉”,后来“冉”以此铸鼎纪念,其铭文记载“唯周公于征伐东夷,丰伯博姑咸裁”,依然称“周公”,而不是“唯王”征伐。
总之,迄今所发现的周代青铜器铭文上,没有一处称呼周公为王的,因此据此可以断定,周公的确没有称王,应该如史记所说的只是“摄政”,如此看来史记又一次被考古印证。
余论青铜铭文明确周公没有称王,如此带来又一疑问:既然如此,为何《尚书·康诰》却说“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康浩记载有误,还是另有隐情?
或许,问题就在“王若曰”上,因为正常君王讲话,可以直言“王曰”,加了一个“若”字,似乎表示“王如此说”之意。因为周公摄政,代为颁布各种法令,因而说“王若曰”,站在他的角度,自然称呼康叔为“朕其弟”,其中“朕”是先秦通用的“我”之意,并非帝王专属。
因此,尚书记载应该没有错,史记等记载也没有错,大概是后人对“王若曰”解读错误(其中可能不乏故意的,比如王莽篡政的需要而大肆宣扬周公称王),导致了一场千古争议。
参考资料:逸周书、尚书、史记等
周公也有自己的封地,周公在自己的封地被称王,也是合规的。
而且周公封的几个儿子,位置绝对有说道,从地图上看,几乎都是东西之间的交界之处,所以周公东西划而治之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得瑟][得瑟]
周公绝对是真正的乱臣贼子,哪个忠臣能在王室以外七年,却不回来的?[得瑟][得瑟]
祖宗讲的很明白了,行周工之礼,周工解梦。
小编确实没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