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文》到《人民日报》发的散文
作者 | 冯恩昌
我在写诗的基础上,逐渐也写一些散文。我觉得农家小院是丰富多彩的写散文的源泉,小院的人和事,都充满着浓浓的乡情。有一些题材,光用诗的形式反映,表达不够那么全面那么细致,采用散文来写,有些题材更适合,更能够写出农家纯真滋味。故而,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采取了诗与散文并举的写作方法,结果相互辉映,使作品更添异彩。

写得最早的一篇散文《蚕姑》,发表在70年代的《散文》月刊,是无意中寄给了《散文》杂志,不久《人民日报》转载了。在给散文投稿时,慢慢知晓了所用散文全是散文主编石英先生处理的。就像有神气一样,用稿开了头,如河开了闸收不住,有段时期几乎每期都用。1985年4月《散文》采用了《浓郁山乡情》,1985年7月用了《瓜棚甜趣》,1985年11月用了《金色的柿乡》,1987年8月用了《葫芦棚》,1986年4月采用《抓山蝎》,1987年3月用了《老农的野餐》 ,1988年1月用了《旋转的山乡》,1989年5月用了《叮咚小曲》,1985年还用了《彩色的乡情》。1989年石英先生调往《人民日报》任文艺部副主任兼《大地》副刊主任。在他临行前,还主持出版了在全国著名的散文家12本散文选集,为我编了一本《沂蒙风情》,成为我写散文以来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发行后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 。我拜石英先生为老师和伯乐,在一生文学创作路上找对了领路人,使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中国文坛,为我在文坛的成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拜了一位好老师,他调到人民日报工作,把我的作品发表园地也带去了。我写的乡情散文接二连三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在全国引起一些强烈影响。为我发的的主要散文有,1987年11月17发了《石仙小传》,1989年1月发了《锤声叮咚》,1990年7月发了《孕育》,1990年5月1 1发表了《春山梨雪》,1994年6月1日发了《金色的榆钱》,1995年6月1日发了《小蚕姑》,还发过写临朐特产的散文《天下石砚数红丝》《葫芦文化》等。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我的乡情散文能够登上这张报,我感到荣幸和骄傲,它确实能够高档次宣扬我的故乡,使全国人民了解我的故乡,一个普通的乡土作者,不止一篇作品登上人民日报,这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我从事创作一生,真心实意的拜了个老师,交往不过20余年,我们只在天津见过一面,还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互相之间是纯粹的作品来往。今天我发表此文,登出他给发的大部分作品。我的目的不是显示自己的才华,也不是表现自己的高傲。意在让诗文之友,了解这一情况,从事创作不能单靠自己天才智慧,贵人相助是重要的。我是农家出身的子弟,才华和能力极其有限,老师朋友的帮助起了重大作用,我永远不能忘记。希望故乡的诗文之友,在这方面做些努力,在全国多发表一些有影响的作品。

冯恩昌,曾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32部,《糖葫芦》《故乡蝉歌》入选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
来源:书香临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