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的过年史
作者 | 孙明勇

农历我已七十九,
忆从上学记事起,
一九五四一年级,
七十余年过年史。
五十年代农村穷,
百姓生活水平低。
主食红薯是好饭
经常穿着补钉衣。
那时小孩盼过年,
盼吃好饭穿新衣。
收得几毛压岁钱,
燃放鞭炮很惬意。
最热闹的是除夕,
堂屋正墙掛家谱。
桌摆祭品和台烛,
供桌全是好东西。
天黑小孩放爆竹,
全家一起吃饺子。
吃完水饺即睡觉,
增岁饭在午夜吃。
有的地方吃饺子,
我家多年毛芋头,
做上几个过年菜,
吃完饭后换新衣,
打着手电拜年去,
先拜本族后邻居。
进门问好再瞌头,
收下糖块几毛币。
初二开始走亲戚,
先姥姥家后拜姑。
挎着一篓大饽饽,
一家一家做客席。
出门吃得比家好,
自家饽饽穿白衣,
里面包的玉米面,
很少吃上肉和鱼。
过年村村有台戏,
邻村相互来演出。
初中咱曾当演员,
春节送戏到村里。
过完年后脱新衣,
一切照旧过穷日。
深感只有过年好,
孩童盼年心切急。
高中毕业参了军,
六八三月十六日。
百姓变身成军人,
过年换成新形式。
六十年代除夕时,
全家团圆变集体。
自编自演办晚会,
全班动手包饺子。
海防部队担重任,
过年是咱战备日。
顶风冒雪搞巡逻,
海防线上过除夕。
当了参谋进机关,
过年就在值班室。
媳妇带子来部队,
我给父母捎年礼。
六十年代下半期,
军师都有演出队。
春节军队和地方,
都看革命样板戏。
随后电视已普及。
央视创新办春睌。
春睌成了年夜饭,
全国军民看央视。
后来提职任团长,
春节战备岗不离。
舍弃小家为大家,
步行下连过除夕。
带领机关俩参谋,
下午一起包饺子。
为让战士看春晚,
我站哨位四小时。
后因家属脑外伤,
为了保全这个家。
脱掉军装回烟台,
从此团圆在一起。
放了鞭炮吃饺子,
八点打开电视机。
全家一起看春晚,
直到午夜才休息。
后来家里安座机,
电话拜年呈新式。
大年初一铃声香,
不用跑腿叙友谊。
改革开放拼经济,
个人钱包也鼓起。
除夕酒店摆莚席,
拜年随时用手机。
再有一年跨八十,
还算有个好身体。
过年就在女儿家,
老少三代同欢喜。
年假八天休闲日,
自驾旅游赏景致。
雪天玩玩朴克牌,
娱乐活动很随意。
生活水平大提高,
平时过年无差异。
传统习俗被淡化,
禁放鞭炮有疑义。
央视春晚不如意,
逐年失去吸引力。
过年期待不迫切,
颇感过年年味稀。
地球公转有规律,
不以人因而转移。
不管年味浓和稀,
健康活着是正题。

(2025.2.11农历乙巳
年正月十一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