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的甘肃老照片:兰州府百姓街头下棋,平凉府古墓十分荒凉

醉薇聊历史 2023-06-13 21:18:04

这是一组罕见的甘肃老照片,由清末时期的西方传教士所拍摄,最初是以明信片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反映的主要是兰州府和平凉府两地的风土人情。

明信片共分两集,每一集有十二张照片,第一集以兰州为主,第二集则以平凉府为主要拍摄对象,小编经多方搜集,只找到了其中的17张,以后再有新发现会继续补充分享。

城外浮桥

兰州城外黄河上的古浮桥,始建于明朝洪武九年(1369年),是当时沟通兰州黄河两岸的唯一通道,由木船和架设在木船上的木板组成,当有航船通过时,需要把成排的木船打开一个缺口,非常不方便。

黄河铁桥

为了解决跨河交通问题,兰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开始在古浮桥旁边修建一座铁桥。这座桥梁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具体的施工者则是中国的工匠们。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这座有着“天下第一桥”美誉的大铁桥竣工通行。

眺望北岸

从黄河南岸向北方眺望黄河铁桥和兰州古城,城门高耸,城墙完整,铁桥南端的桥头牌楼清晰可见。远处可见数座狼烟台。

兰州百姓

正在下棋的兰州百姓,中间的小木方桌上摆放着棋盘,虽然贫穷,却也悠闲。有意思的是,在看歪脖棋的观众当中,还有一名年龄不大的小男孩,也不知是单纯的凑热闹还是真得是一个小棋迷。

兰州青年

兰州一座庭院中,一群统一着装的男子正在列队进行锻炼,身后的大厅前挂着两幅很长的对联,看上面的文字,应该是一所学校,这是学校的男生们正在上西洋体操课。

传教士

一名传教士正在行走在平凉府的群山之中,远处壮观的层层梯田。传教士穿长袍马褂,戴着一顶瓜皮帽,完全是一副中国人的打扮,为了能够吸引百姓信教,他们也是挖空心思尽可能接近百姓。

寺庙宝塔

平凉府境内的一座寺庙建筑,寺内的大殿有着雕刻繁复精美的屋顶。大殿后有一座宝塔,造型独特的塔顶很有穆斯林风格。因为年代久远,没有查到具体方位,推测是一座清真寺,这座秀丽的宝塔可能是清真寺的邦克楼。

天主教堂

平凉府境内的一座天主教堂,室内装饰非常繁复精美,圣坛布置的也很有伊斯兰风格,前面还摆放了两只中国的传统瓷瓶。据资料记载,早在唐代贞观九年(635年),天主教的聂斯托利派(景教)便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甘肃。

骆驼队伍

一支骆驼队伍在山脚下休息,赶骆驼的驼夫们既有汉人,也有蒙古人。骆驼是旧时甘肃很多地区重要的运输工具。在许多兰州老照片中,多次看到它们驮运货物通过大铁桥的身影。

出行的人们

从前的人们出远门,除了步行或乘坐马车,便是骑牲口了。这张照片很能体现当时平凉府百姓出行的状况:有钱人家的男子骑马;普通人家的男子骑骡子;妇人则骑驴,为了行路安全,由一名驴夫牵引着。

古墓葬

平凉府境内的一座古墓葬 ,陵墓的规格很高, 最前面是一座石坊,石坊后的神道两边有排列着石羊、石马、石兽以及望柱。墓前还有四通高大的石碑,年代很古老,应为一座王陵。

搬运工

一群平凉府的百姓正在将伐下的木头从山上搬运下来,由于道路难行,一根并不算粗大的木头也需要七八个人共同抬着。此时,他们正在用木棍撑着肩膀上的扁担原地小憩,这是一种很有智慧的休息方式。

乡村景象

平凉府的一个小村庄附近,因为摄影师的到来,许多村民聚集过来看热闹。在画面中,还有成群的羊群和马匹,并且还出现了一只石碾子。

打场

平凉府乡村的打场景象,百姓们将收割回来的粮食平铺在地上晒干,然后用牛拉着石磙来回碾压,这种作业可以将粮食颗粒挤压出来。

平凉百姓

这组图片最难能可贵的是,摄影师真实记录下了当时平凉府底层百姓的劳动场面。这是另一处的打场现场,百姓们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手拿木叉,有的正赶着牛压场,大家在摄影师的镜头前都有些紧张 。

加工粮食

正在使用石碾子加工粮食的平凉府百姓。碾子由一头驴子拉动,妇女跟着驴子的节奏用扫把将碾开的粮食颗粒拢在一起,方便更快地碾碎。注意看旁边玩耍的两个小孩子,上身穿着大褂,下面却光着腿棍子,说明家境贫寒。

山脚下

这是当时甘肃很多乡村的典型状况,巍峨的大山脚下,几户村民的房子坐落在树荫当中,虽然有些破败,却颇显宁静。

更多大西北老照片,敬请关注!并点击下方的《甘肃各地方老照片合集》!
0 阅读:1

醉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