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的哈尔滨,街道很窄房屋很矮,道台府完全不是今天的样子

醉薇聊历史 2023-07-11 21:20:02

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是一座享誉中外的繁华大都市,有着“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之称。或许你并不知道,一百多年前,哈尔滨还只是松花江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 。在小渔村以南有两个村落,分别叫做秦家岗和田家烧锅,正是这三个村落构成了哈尔滨城市的基本轮廓。

本组图片拍摄于清末时期,生动再现了哈尔滨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在发展之初的真实景象。

街头景象

这是早期的哈尔滨街头景象,两边没有高楼大厦,只有一些低矮的商铺。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张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的老照片时,隐约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不一般。

街边商铺

注意看那些店铺前的招牌,有的写着“满汉成衣”,有的写着“精修钟表”。此时还处在风雨飘摇的清末时期,能出现专修钟表这样的店铺,足以说明当地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这种精密的计时工具了。

街头百姓

几名当地百姓正专注地看着摄影师的镜头。这张图片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当时哈尔滨的道路状况,路面高高低低、坑洼不平。街边一家外观陈旧的小商铺,门前挂着层层叠叠的幌子。

来往行人

尽管路边的商铺都是低矮的茅草屋,但门前的冲天柱招牌却精美高大。可以看到路边的排水沟已经加上了盖板,不再是那种原始的开放式阳沟。街头除了来来往往的布衣平民,还有一些俄国军人的影子。

乡村道路

此时的哈尔滨才刚刚起步,显得非常空旷,但从这条穿村而过的宽阔道路可以看出,一座崭新的大都市将正在这片荒地上悄悄发育,默默成长。

火车站

1898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密约,合资修建一条横贯东北的中东铁路。随着哈尔滨秦家岗成为中东铁路枢纽的枢纽,大量的工商业及人口开始涌入,这个小渔村也正式步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搬砖的孩子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砖石,人手不够,小孩子们也加入到搬砖的行列。 烈日当头,他们干脆甩掉上衣光膀子干活,尽管身体瘦弱,但是为了生活,他们干得十分卖力。

地窖子

这是当时很多外来户的住宅,从外观看很像是一座大窝棚,其实室内有一半的空间是在地下的。人们把这种样式的房屋称为“滚地龙”或“地窖子”。

俄国人

有些地窖子是用泥巴糊墙,有的则是使用木板搭建。前后山墙及屋顶上都开有窗户,方便更好的透光通风。这是一处工地的宿舍区,一名俄国士兵站在门前,旁边简陋的棚子下蹲着几个中国苦力。

房屋之间

这种地窖子因节省建筑材料且冬暖夏凉而深受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它的屋檐紧贴着地面,阴雨天的排水就成了一个问题,因此在两排地窖子中间,都开挖有深深的排水沟。

当地百姓

这是当地人住房的室内景象。房屋空间狭小局促,靠墙立着一座小神龛,一对老夫妇坐在神龛前的长凳上,手里都拿着长烟袋。他们周边被一些杂物占据。看两人面对镜头的坦然神态,很像是一对见过大世面的旗人。

道台府

尽管哈尔滨的历史悠久,但作为一座新兴的城市,其境内的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却很少。如果有,照片中的道台府绝对算是一座。这片建筑群建于1907年,位置在道外区十八道街附近。

府内建筑

道台府是清王朝建立的最后一个传统式衙门,早期的职能范围很小,仅限于协调铁路交涉事宜和督征关税 。说是当时哈尔滨最高级别的行政机构,其实更像是对外宣示主权的一种存在。府内全部是中国传统式建筑,看着古色古香,但门前的这两座崭新的石碑说明它的历史并不长。

道台府门前

这是道台府门前的景象,两边的大石狮子也是新的。随着清政府的灭亡,道台府也跟着没落了。直到2005年,这片古建筑群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因为年久失修,已变得面目全非、破败不堪。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道台府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了。

巡捕和警察

大清巡捕与俄罗斯警察共同执勤的合影。从照片上看,图左穿着布鞋的巡捕要比穿着马靴俄国人还要高很多,只是这长长的袖子非常碍事,虽然拿着警棍,却显不出一点威严。

刑场

大批百姓聚集在哈尔滨城郊的一片空地上,等待观看一名死囚被处决,很多人满面笑容,仿佛过节一般快乐。一些妇女也赶来看热闹,不过不敢凑太近,只能站在远处的高地上观望。

静谧之地

几个正在哈尔滨附近游览的俄国军人。此地古木参天,牌坊高耸,不远处是一池清澈的池水,的确是一片风景优美的静谧之地,令人心旷神怡。

更多哈尔滨老照片,请点击下方的《黑龙江哈尔滨老照片合集》!
0 阅读:10

醉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