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爱通过看影视剧来学历史,这种方式确实能让历史人物和事件活灵活现地展现,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历史。不过话说回来,影视剧说到底还是艺术创作,它可能会因为艺术效果或者别的什么考虑,对历史人物进行改动,这样一来,就跟真实历史有了出入。
屈原曾感慨说:“把好说成坏,把上说成下”,这就是在说那些故意混淆是非的事情。有些电视剧和电影,就是把人物刻画得让人分不清好坏。
有些电视剧在创作时会试着贴近历史,不会改得太过离谱,但有些剧就不一样了。它们会故意把某些角色塑造得很好,却又把另一些角色描绘得很差。这次我们要聊的,就是其中一个被刻意捧高的角色。
这家伙在一些影视作品里老是被夸得天花乱坠,都快被说成是“民族大英雄”了。但你要是换个角度看,他其实是个地道的国家叛徒。我说的就是明末清初那个争议不断的大将——施琅。
说到施琅,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收复台湾的大功。但其实那时候的他已经六十好几了,在那之前,他的人生里还有好多事情被历史书记着呢。有些电视剧啊,为了把他塑造成“民族大英雄”,就把他的好事给放大了,坏事嘛,就悄悄略过了。那真实的施琅到底是咋样的?他又有哪些事儿被藏着没让大伙儿知道呢?咱们一块儿瞧瞧。
施琅,他最早是明朝手下的一名大将,但后来他改了发型,投降了清朝,也就在清朝当上了将领。他真实的故事和电视剧里演的可不一样,特别是他和郑家的那段过往。有的电视剧里,施琅被写成是对郑家忠心不二的人,只是因为郑家人对他不好,最后还残忍地杀了他全家,他才走投无路,投了清朝。
就像在那个电视剧里头,施琅老是在忙着帮郑经搞那个反清复明的大事——郑经啊,就是郑成功的亲儿子,第二代延平王,那会儿他管着台湾和澎湖那一大片地方。这部电视剧里头,施琅被刻画成了一个既心疼老百姓又特别勇猛的人,给郑家立了好多次大功。
但郑经这人疑心病特别重,他非但没夸奖施琅,还老怀疑施琅。到后来,施琅来帮他,他倒好,怀疑施琅跟敌人勾结,二话不说,把施琅一家老小都给杀了。
郑经心里头又悲又怒,可回台湾的路已经走不通了。没办法,他只能向清朝投降,同时也想着给家里人报仇。这样一来,施琅逃跑的事儿就全赖到郑家头上了。施琅这就成了从坏人堆里跳出来的好汉,而郑经呢,就真真切切地背上了昏君的名声。
但其实,这段剧情跟真实历史压根儿对不上号。它不光是加了点艺术手法让故事更扣人心弦,主要还是想给施琅脸上贴金,同时把郑经给描黑了,另外还故意忽略了一个关键人物。
首先,这段剧情的时间线存在大问题。电视剧里,施琅投降清朝的时间被安排在了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差不多是1681年到1682年那会儿。但真相是,施琅早在1652年就投了清朝,那时候他已经降了清朝快三十年了,并且在清朝当将领也好多年了。怎么到后来,他又成了给郑经打仗的大将了呢?
再者,这部剧里的人物设定也大有问题。郑经其实在1681年3月就没了,而三藩之乱是在康熙二十年,也就是1681年年底才被平定的。剧里面施琅投降清朝的事儿,还发生在三藩之乱以后呢。这么一来,郑经那时候早就不在人世了,难道还能是他的亡灵下的命令,要杀掉施琅全家吗?
所以,这段戏其实是为了绕开一个关键角色,这个角色对施琅投降清朝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就是大家公认的民族大英雄,第一代延平王郑成功。可能是觉得郑成功的形象太光辉正面了,电视剧就故意没提他和施琅的那些事儿,甚至都没让他露个脸。这样一来,施琅投降清朝的真实情况就被忽略了,也让施琅的形象看起来更正面了点儿。
其实,施琅投靠清朝那会儿,正好是郑成功在管事儿。他俩的关系,那叫一个僵,跟冰疙瘩似的。郑成功觉得施琅背叛得彻底,是个大恶人;施琅呢,也把郑成功恨得牙痒痒,当成了死对头。话说回来,他俩之间到底有啥深仇大恨?这事儿就绕不开电视剧里讲的历史第三个要点——施琅为啥会投降清朝。
其实早在1652年施琅正式归顺清朝前,他已经好几次投靠过清朝了。施琅原先是郑芝龙的手下,而郑芝龙呢,他是明朝的大将军,所以施琅也算得上是明朝的武将。到了1646年,郑芝龙投降了清朝,施琅也跟着一块降了。这次他投降,其实也不能全怪他,毕竟他是跟着郑芝龙一起投降的。
后来,施琅展现了对清朝死心塌地的忠心。郑芝龙投降清朝后,清军接着攻打广东,目的是要除掉那里的南明政权。施琅给清军大将李成栋当得力助手,把顺德的“海寇”给灭了,其实那些“海寇”就是明朝的反抗力量,郑成功也被清军看不起,叫他们“海寇”。到了1647年,岭南三忠之一的张家玉站出来反抗清朝,施琅带着军队狠狠镇压了他们,东莞、增城这些地儿都被他打下了,张家玉也被他杀了。
不过施琅虽然给清军挣了不少面子,立了大功,但清军里的大官们却不待见他,挤兑他。这时候,郑成功就看上了施琅,想把他拉过来。到了1648年,李成栋突然反清,施琅也不知道出于啥原因,扔下李成栋就跑了,打算去福建找个新出路。
这事儿挺奇葩,李成栋和郑成功那时候都在跟清朝干架。要是施琅真想推翻清朝恢复明朝,他压根儿没必要离开李成栋,跟着李成栋一样能打清朝。有一种说法是,施琅跟李成栋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他就想跟着郑成功混。还有种说法,施琅一开始是跟着李成栋反清的,但一看形势不妙,他就投降了清朝,后来郑成功招呼他,他又背叛了清朝。反正吧,最后施琅还是跑到了福建,投了郑成功。
早些时候,郑成功和施琅相处得挺融洽,他把施琅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特别信赖,有啥重要的军事和国家大事,都会找施琅一起商量。在郑成功的带领下,施琅也打了不少胜仗,就好比有一次,郑成功领兵出征,清军将领马德功想趁虚而入偷袭厦门,结果施琅带着六十几个兄弟就迎了上去,差点就把马德功给逮住了,清军被吓得屁滚尿流地跑了。
不过,郑成功性格刚毅,从不轻易让步。施琅呢,也是个倔脾气,跟不少将领都处不来。日子一长,他俩的梁子就越结越深。在郑成功看来,施琅骄傲自大,老跟自己唱反调,简直就是挑战自己的领导地位。而施琅心里则憋屈得很,觉得郑成功老是向着别人,不看重自己的付出,自己的赫赫战功也没得到应有的回报。
两人关系最终闹僵,是因为“曾德那档子事儿”。曾德原本是郑军里的老将,后来被安排到施琅的手下做事。可后来郑成功把施琅的兵权给撤了,曾德一看,觉得跟着施琅没啥奔头了,就琢磨着要离开他。于是,他靠着自己的人脉,偷偷跑到郑成功的营地里,当了个贴身随从。这一脑袋发热的决定,直接要了他的命,也成了施琅后来反叛的关键原因,这事儿对整个历史走向都有影响。
施琅一听说曾德跑了,火冒三丈,觉得自己简直是龙游浅水遭虾戏,立马就派了心腹士兵,瞅准曾德没防备的时候,把他给绑了回来,打算一刀两断。郑成功知道了这事儿,急忙派人去阻止,连声说“千万别杀”。可施琅铁了心要给这个“背叛者”点颜色瞧瞧,就算是接到了郑成功的命令,他还是把曾德给斩了。
郑成功一听这事,火冒三丈,觉得施琅私自杀了郑家的老将,简直就是叛变的节奏,立马就让人去抓施琅。可没想到,施琅被抓后,靠着身边人的帮忙,居然溜到了清军那边,直接投了清朝。
这么说吧,曾德那事儿,两边都得担点责。说到底,施琅他既不是郑家的头儿,手里也没执法的大权,私自把人给杀了,那可是重罪啊。施琅为啥会投降清朝,其实跟他自己的脾气秉性有很大关系,并不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全是郑家给逼的。
最后,说到郑家对待施琅家人的事情,其实那情节是被刻意渲染过的。剧里头讲,施琅原本打算是去帮郑家的,结果郑家把施琅一家老小都给杀了,施琅算是家破人亡了,他一气之下就投了清朝。
不过讲真的,施琅投降清朝那会儿,郑成功其实还没对施琅全家下手。那时候,施琅他老爹施大宣和弟弟施显被郑成功给扣起来了,但施琅自己早跑了。郑成功想拿他俩当人质,让施琅回来,可施琅不买账,直接投了清朝。郑成功一听这消息,火大了,这才把施大宣和施显给杀了。这事儿跟电视剧里演的不太一样,电视剧里都说施琅是因为听说家人被杀,才一怒之下投了清朝。
这么说吧,电视剧里头的施琅,那可是被好好包装了一番。为了让他的形象看上去更光彩照人,电视剧干脆就没提他和郑成功之间的那些事儿。
常言道,“对他而言的英雄,于我可能是仇敌”。判断一个人是英雄还是坏蛋,大多时候得看你是从哪个角度看。要是从清朝的角度看,施琅绝对是响当当的大功臣,是他们的大英雄。施琅投降清朝后,把郑家的那些海战绝招和海军本事都一股脑儿告诉了清朝,给清朝后来跟郑成功、郑经打架帮了大忙。再往后,施琅还亲自带兵收复了台湾,把“前明的残余势力”给灭了。
但要是从明朝或者郑成功的角度来看,施琅那可真是个十足的大坏蛋。这家伙多次背叛国家,跑去投靠清军,还帮他们杀了不少抗清的英雄,用自己的官帽子换来了百姓的鲜血。他不仅把郑军的机密一股脑儿地告诉了清朝,还转头就去打自己以前的同事和恩人,最后把他们给灭了个干净。他对自己的国家不忠,对恩主也不义,在历史上,他肯定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
关于施琅的争议,到现在都还在持续。施琅这个人到底该怎么评价,恐怕只能留给时间去慢慢揭晓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电视剧里头的施琅,被大大美化了,早就不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他了,更像是编剧和导演自己喜欢的一个角色。要是光看电视剧来了解他,很容易被带偏。要想知道真正的历史,还是得多读读史书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