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院拆围墙,是作秀还是真变革?

职场的参读 2025-03-29 18:04:32

在体制内工作久了,我常有这样的感触:真正好的治理,不是靠一道道围墙将人隔开,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与透明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围墙,这一古老的建筑元素,在我们生活里随处可见,就连普通住宅小区,也少不了它来划分界限。在一些开放程度较低的体制内单位,比如学校、部分国企、科研机构以及军事区域,围墙的存在有着充分理由:安全保障是首要考量,特殊的职能决定了其必要性,对隐私的保护也是顺理成章的需求。不过,时代在变,这些理由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最近这些年,拆除围墙成了体制内的一股新潮流。就拿湖南汉寿来说,一口气拆除了38个单位的围墙,给全国做了个示范。很多单位在拆除围墙后,也找到了很好的替代办法,像是设置绿化带、矮栅栏,安装电子门禁系统,再加上监控设备和引导人员,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了平衡。

机关事业单位和普通住宅不同,封闭式管理确实需要做出改变,除非单位承担着特殊使命。大家对政府大院拆围墙这事特别关注,主要是因为政府大院一般都在城市的黄金地段,可围墙背后,常常是大片闲置的绿地和停车场。汉寿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拆围墙后,新增了1.79万平方米的绿地和2.5万个停车位,这些公共资源被盘活了,社会效益大幅提升,公众的公共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围墙里的资源本就属于公共资源,对外开放才能让它们发挥最大价值。有人担心,拆了围墙,市民随意进入办公区域,会不会造成混乱?其实完全不必担心。安装监控设备后,安全有了保障,群众办事反而更方便,有问题能直接找到负责人反映。同时,这也对单位工作人员起到了监督作用,迟到早退现象一目了然,大家都像是在镜头下工作,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有些地方的政府代办员主动上门审批,半小时就能完成社保开户,营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但也有人提出疑问:这种做法能长久吗?免费停车位的维护、绿地的养护都需要财政支持,从长远来看,可持续性确实是个挑战。曾经有城市开放后,因为管理压力又重新限制开放,还有的地方因为领导换届,政策也跟着变来变去。

围墙,曾经是权力威严的一种象征,它的存在与否,代表着单位是“封闭管理”还是“开放服务”。开放不仅考验着市民的素质,也考验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人民网曾评论,拆除围墙的同时,也要破除官本位思想,防止出现“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的新形式主义。这一变革,究竟是一时的潮流,还是真正的发展趋势?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