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襄王讨伐王子带
王子带奔齐?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王子带,也叫叔带,是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也称甘昭公,封地在甘,离洛阳很近。鲁僖公十一年《左传》记载,因为王子带的勾结,才招来了诸戎的伐周!诸戎伐周,“入王城,焚东门”,后果十分严重!
过了一年之后的鲁僖公十二年夏,周襄王开始了他的报复行动!周襄王报复的对象,当然不是杨、拒、泉、皋、伊、洛之戎,而是王子带!所以《左传》记载:“王以戎难故,讨王子带。”
当然,今天的读者,已经无法知道,周襄王要对王子带采取军事措施,会用什么样的军事力量?是王室之师,还是包括王室之外的其他力量?
笔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因为其一,周襄王所要讨伐的对象,即王子带的背后有着诸戎的支持,故而周襄王的讨伐,会不会引起诸戎的增援?如果诸戎增援,周襄王有没有可能不敌?其二是,周襄王开始讨伐王子带的时间在夏,而王子带奔齐的时间在秋。这个时间上的距离有可能告诉读者,这次讨伐或许并不轻松,更非一日之功!
笔者以为,周王室讨伐王子带,很有可能引发了诸戎的增援。如果增援了,则诸戎与周襄王之间就会产生新的矛盾。而只有引发了新的矛盾,也才会让鲁僖公十一年“晋侯平戎与王”的成果丧失。也正因为如此,在周襄王讨伐王子带之后,才会导致“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的新一轮外交斡旋。
也许会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按照今天人们的理念,和平的努力即使再多,也是有益的,何况这是来自齐国的和平努力!但是,从文字的角度,尤其从《左传》的角度讲,却是说不通的。这是因为,如果晋国的和平努力无效,则上一年“晋侯平戎与王”的记载就没有任何意义,就不应该纳入《左传》记载。如果齐国的和平努力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管用的,单从文字简洁的角度,晋国的和平努力是可以省略的!
在杜预的注释中,对此的解释是“前年晋救周伐戎,故戎与周、晋不和。”这种说法是有缺陷的。这是因为,鲁僖公十一年的《左传》记载,是“秦、晋伐戎救周”!显然,这是秦在前而晋在后,说明秦国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也可以得出推论,秦与戎之间也是不和的。但为什么齐国只出使周、晋,而独不出使秦?笔者以为,这可能在暗示,由于周襄王讨伐王子带的原因,戎人与周、晋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与冲突,而且较为激烈!
因此,就有一种可能,此年周襄王讨伐王子带,晋国的军事力量是发挥了作用的,但却引发了诸戎的增援,由此双方出现过冲突。但是,由于晋国的军事介入,戎人不得不退,王子带也不得不出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下述三点,其一是齐国派出管仲、隰朋两位重要大臣,这种规格显示了齐国对周王室安全的高度重视。其二是,齐国既要“平戎”与王,又要“平戎”与晋,这足以说明,这时的周王室包括晋国与戎人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齐国分别加以斡旋。其三是,管仲与隰朋的这次外交斡旋,时间在冬,当是在王子带入齐之后,通过王子带的途径,齐国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所以才会派出如此阵容的外交团队。
然而,令人生疑的恰恰是这次齐国的外交斡旋!从鲁僖公十三年的记载可知,周、戎矛盾并未因此缓解。为了保障周王室的安全,出使周王室的齐使仲孙湫做主,召集诸侯前来勤王,让各国的军队驻扎到洛阳保卫王城。由此可见,周、戎矛盾是何等的深刻!
但令人意外的是,王子带出逃的目的地,竟然会是齐国。在周襄王还是世子的时候,就与王子带产生了继位之争。正是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姬郑赢得王位,而王子带出局。但为什么王子带的出奔,去的却是齐国而不是别的地方?比如晋国,比如郑国,也比如戎人。
以上种种,能说明什么?简单三点吧:
第一,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虚伪性和功利性。因为如果齐国尊王,怎么会收留王子带?王子带怎么敢去齐国?
第二,说明周襄王是“失德”在前,因此导致了戎人伐周。从对比角度得出,王子带更受诸戎的拥戴。
第三,说明齐国霸权的衰落!因为即使管仲、隰朋出马,还是搞不定诸戎与周王室之间的矛盾。所以公孙湫无奈之下,只能召集诸侯戍周,以求保障王室的基本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