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不敢想象,花点钱就能让别人替你跟老板说“再见”?

在日本,这一幕正在上演——“代理离职”服务悄然兴起,像一阵风吹过高压的职场。
而放眼中国,类似的信号似乎也在闪烁。辞职这件事,怎么就从个人的勇敢一跃,变成了可以外包的“业务”?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社会密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看看日本的“代理离职”热潮。
辞职也要“外包”?
提起日本职场,你可能会想到鞠躬尽瘁的“社畜”、凌晨才熄灯的办公楼,还有那深入骨髓的“公司即家”观念。
传统上,日本人辞职不是小事——得写辞职信、跟上司恳谈、甚至还要忍受同事的“冷眼”或老板的“挽留攻势”。

但现在不一样了,“代理离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花上几万日元(约合几百人民币),专业团队帮你搞定一切:递交辞呈、应付老板的质问,甚至打包你的办公桌物品寄到家。简单来说,就是“钱到位,辞职无痛”。
这背后,是日本年轻人对职场规则的“叛逆”。

他们不像父辈那样把公司当终身归宿,更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面对高压文化和复杂的职场人际,他们又不敢直接撕破脸。于是,代理离职成了“温和的逃离”——既能甩掉包袱,又不用自己硬刚。
爆火的辞职外包
日本媒体近日也发布文章,代理辞职业务业务量增加1.5倍!仅仅2025年1月6日一天,就有256个人用代理离职服务,跟公司说再见!
日本最大的代理离职公司,叫做【モームリ】,根据统计显示,这里的成功率是100%。也就是说,只要花钱让他们代理,没有辞不掉的工作!

日本的年轻人是这项业务的主要客户,20岁左右的人占据了65%,而40岁以上的人只有7%。可见,日本人年轻人,也是不喜欢上班!
中国:“摆烂”与“润学”国内虽然没有“代理离职”这种成熟业务,但职场里的“摆烂”和“润学”热词,早就成了年轻人对抗压力的另类出口。

特殊的加班文化,让无数人从“奋斗逼”变成了“摸鱼大师”。前阵子网上还流行过“代骂服务”——花几十块钱,让人替你痛骂老板或渣男,解气又省力。是不是跟日本的“代理离职”有那么点神似?
更别提最近几年流行的“润学”了。年轻人喊着“润”(run,逃跑的意思),要么跳槽换个环境,要么干脆裸辞跑路,甚至有人直接润出国。

背后的逻辑跟日本如出一辙:与其在不爽的地方耗着,不如赶紧撤。可中国职场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面子文化”。不少人辞职时碍于情面,低声下气跟老板“求放过”,或者怕被扣工资、年底奖金,硬生生拖到最后一刻。
这种“不好意思开口”的心理,和日本人的“避免冲突”异曲同工。
共同的症结:高压与逃离日本的“代理离职”和国内的“摆烂润学”,表面上看是两种玩法,但内核都指向一个问题:现代职场的高压和高期待,正在把人逼到“逃离”的边缘。

无论是日本的“社畜”还是国内的“内卷”,年轻一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他们不想再被“忠诚”“奋斗”绑架,更愿意为自己的幸福买单——日本是用钱请人代辞,中国是用行动直接开溜。
还有个有意思的共通点:效率至上。日本人花钱买服务,国人花时间练“润术”,都是为了让离开这件事变得更快、更轻松。这说明啥?
说明大家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宝贵,谁也不想把青春浪费在不值得的地方。
中国会迎来“代理离职”热吗?问题来了,日本的“代理离职”会不会也吹到中国?其实苗头已经有了。

想想看,国内的“代骂”“代吵架”服务都能火一把(可能违法请注意识别),说明年轻人对“外包情绪”的需求并不小。
如果哪天真有公司推出“代辞职”服务,专门帮你写辞职信、跟HR谈判、甚至处理离职纠纷,你会不会心动?
当然,中国的职场土壤跟日本还有差异。日本是集体主义压倒一切,中国则是“人情社会”加“内卷”双重buff。

代理离职要是真来了,可能会演变成“中国特色版”——比如得加个“代喝散伙酒”功能,或者帮你跟同事解释清楚,免得被贴上“不够意思”的标签。
结语:逃离还是重塑?不管是日本的“代理离职”,还是中国的“润学”热潮,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职场这盘棋,规则正在被年轻人重写。
辞职不再是撕破脸的决裂,而是追求自我的一种表达。或许未来的职场,不该再逼着人“忍”或“逃”,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大大方方地说一句:“我不干了,谢谢。”
你觉得呢?下次想辞职时,你是会自己上,还是也想找个“代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