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你说的是哪一首?《诗经》中还有另一首《无衣》

毒小寨文化 2024-08-17 12:44:40

《无衣》,你说的是哪一首?《诗经》中还有另一首《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脍炙人口,新老教材都选了它,知名度自然也比较高,但殊不知,《诗经》中还有另一首《无衣》。

先来看《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很好懂,来看两个小问题。

第一,诗中的“王”指的是秦王还是周天子(王)?

《诗经·秦风·无衣》毛序: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这样说,“王”自然指的是秦王,是秦人指责秦君好战、穷兵黩武的一首诗。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如果把“赋”理解成“创作”,那这首诗的作者就成了秦哀公,秦哀公被申包胥打动,要发动军队为楚国复仇,那这里的“王”自然也指秦王。但细读这首诗,很明显整首诗是民间口吻而非君王自述,《无衣》应当不是秦哀公创作,“赋”可能也只是吟诵(吟诗抒情)的意思。

朱熹《诗集传》里有一句话:“苏氏曰:秦本周地,故其民犹思周之盛时,而称先王焉。”那这里的“王”就指“周天子(周平王)”了,话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也就是“烽火戏诸侯”的那位,朝政腐败,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国都沦落,于是继任者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尊崇王室,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作战,一鼓作气击退了贼兵。如此,这首诗就表达了早期老秦人对周天子的尊崇,愿意为国(周)作战,为王效力。

第二,这首诗的主旨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般认为这首诗反映了秦国士兵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这是没什么问题的,也应该是基于文本本身的正解。

如前所述,若说这首诗是“刺其君好攻战”,但整首诗完全读不出指责之意,反而赞美之意明显;说是秦哀公为申包胥所作,叙述视角明显不符;说是秦人愿为周天子效力,此说缺乏足够的依据,多半为穿凿附会。

究其原因,无论是毛诗序言,还是朱熹的《诗集传》,都是儒家的政治解读,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什么叫“思无邪”?那一定是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尊崇天子,怎能君臣僭越;热情互助,怎能穷兵黩武;贤良淑德,怎能任情淫佚……

《诗经·唐风》另一首《无衣》也是如此。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首先这首诗的断句有不同版本,有不少是这样的: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上一个版本,自问自答,加强语气,活泼生动: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毛诗序》和《诗集传》都认为这首诗和“晋武公”,还引经据典说了一大堆,多半是穿凿附会,政治解读。闻一多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旧或伤逝之作”,解读如上面的翻译,这是极为合理的,是真正基于文本的解读。

妻子去世,看着她缝补过的衣服,睹物思人,感慨万千:难道我现在没有衣裳吗?只是没有你做得好而已!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0 阅读:3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