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华夏”的称呼竟来自于传统的服饰礼仪

璞因挲果 2025-02-08 15:39:57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之称的来历,便是指衣冠华美又注重礼仪,而这不正是古典中国的特性么,因此“华夏”又成了我们民族的别称。

礼治,可谓是贯穿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根本。它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也凝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的传统礼治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最具象的就在于服饰礼仪上。

“礼”源于“俗”,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衣、食、住、行”皆仰赖自然的馈赠,然而自然资源有限,因此人们在劳动生活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规则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平衡,这就是“礼”,而服饰之礼就是在这套原则的指导下形成的。

《说文》有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段玉裁对其的注解是:“履,足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原为祭祀鬼神之礼,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扩大为社会人伦的规范。

何为“服饰”?

“服”字初为以手捕人使其顺服之意,后从“舟”又从“月”,不过皆引申为以衣作为服饰人身的工具。《论语·泰伯》有“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之说,意思是说,大禹平日并不注重穿戴,但在祭祀的时候却会郑重的穿上华美的祭服。

“饰”字原意是“㕞”,乃擦拭除垢使物品增加光彩的意思,而过后引申为修饰、粉饰以增华美。《礼记·檀弓》有云:“衣足以饰身也。”古人将得体合宜的修饰视为礼,因此有“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之说。

服饰之礼,正是对中华古典礼仪文明最典型的呈现。因此随着朝代更迭和流行趋势的发展,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礼仪,这个在之后的文章中会细致的介绍。今天我们就大略以周代服饰礼仪为例,来看看服饰与文化是如何完美融合,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

由于周代的服饰礼治相当细致繁琐,所以我们今天就大略提取几点聊一聊。

“上衣下裳”“交领右衽、系带”为章服制度在西周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上衣下裳”象征着天地两极,因此衣裳最尊贵的配色莫过于契合“天玄地黄”的“玄衣纁裳”,即上衣为玄黑色代表天,下裳为黄而兼赤色为地的颜色。

周代皇家礼服上衣和下裳上出现的图案称“十二章”是皇权的代表,他们分别是:日、曰象征光辉的照临,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龙纹象帝王神圣的权威,群山代表稳重,雉鸟事花虫寓意文采;宗彝为礼器代表智和勇;水藻象征纯洁;火焰代表光明;粉米代表滋养;斧型的黼和两弓相悖形状的黻象征着决断和祛恶扬善。每一个图案都承载着古人对帝王品德和职责的期望。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深衣便是从“上衣下裳”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的服饰。《礼记》称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槟相,可以治军旅”,因此诸侯、大夫及士人除朝祭之外,一般皆穿深衣。

深衣服的形制是上下分开裁剪后,在要不分何为一体。上衣使用四片布幅剪裁,代表一年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幅剪裁表示一年十二个月。领方袖圆,代表天圆地方。

可见传统的服饰文化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好德行的推崇,亦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而着何尝不是一种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