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似乎成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主调了。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焦虑”一词的搜索频率增长了300%。
是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时刻充满紧绷吗?还是信息爆炸带来的选择困难导致了我们的焦虑?亦或是,卷生卷死的常态让我们无所适从。
于是,开始有人感叹,为什么古人都不会焦虑?多么希望回到没有内卷的古代啊。
小君只想说,你可别痴人说梦了,古代怎么可能没有内卷,要说起古人卷的可比我们严重了。只不过大部分底层民众作为时代的炮灰没有资格卷罢了。在古代,不卷也有不卷的苦,那就是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估摸着有朋友要问了,那为何都不见古人抱怨内卷焦虑呢?
谁说古人不抱怨了,只不过古人所苦的多是生存危机罢了。
我们来看看南宋词人朱敦儒作品,就知道他曾经有多苦:
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
欲指虚无问征路。回首风云,未忍辞明主。
—— 朱敦儒《苏幕遮》
朱敦儒写这首诗时,恰逢金兵铁蹄南下,南宋家国破碎。朱敦儒有心报国,却因他主战的立场与偏安一隅的宋高宗相左而不被重用。
他的痛,可不仅仅只是职场内卷,工作不顺心之痛。而是,眼见江河破碎,故园恢复无望,即便到了此时懦弱的朝廷依旧妄杀抗金将领,眼看着爱国志士们火热的心一点点的被浇熄逐渐冰冷之痛。
那么古人是如何调节内心的痛苦呢?
答案便是以自我内心的修养,来对抗这无常世界施加予的痛苦。读书明理,不单单给了古代学子改变命运的希望,更让他们在自我修养中,培养出了强大的内心疗愈能力。
正如朱敦儒,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在宋朝最繁华的时期,生于文化之都西京洛阳。父亲是河东转运判官、右司谏朱勃,母亲受封齐国夫人。可谓出身名门,自幼养尊处优。
年轻时一直过着肥马轻裘,诗酒美人,意气风发的日子。优渥的生活让他并不向往官场,而是选择了纵情山水,逸乐人生的生活,追求不受约束的人格。
然而四十五岁那年,靖康之变,金兵铁蹄踏破大宋山河,朝廷仓皇难逃。原本的俊逸公子朱敦儒,此时却成了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逃难流民。
国破家亡让他幡然醒悟,寻求入仕报效国家,以期能一雪靖康之耻。但是重新组建的南宋朝廷,根本无心抗金。将朱敦儒召回朝廷也不过是将他当做个吉祥物罢了。
失意的他浮沉宦海多年,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对抗时局。于是,心灰的朱敦儒只能带着满心无奈苦闷,自我疗愈。见其诗,便可知其心境。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 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世事本就难如意,那又何必去计较自己的一生辛劳。何不惜取当下,三杯美酒一朵花,在这世间蹉跎,能有一时乐,便享受一时乐,至于明日当如何,便不必太在意了。
郁闷者困于往昔,焦虑者忧于来日。既然郁闷与焦虑都不能解当下的困境,何不珍惜当下片刻之乐呢。
其实,古人的苦大多更甚当下的许多人。
只不过他们往往不怨天,不尤人。
以自我的修养来对抗这世间的痛苦。
每每珍惜当下的片刻,便往往能在苦难中开出坚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