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粟裕领导的第三野战军高手如云,特别是那“十大虎将”更是名声在外。不过,咱们今天要聊的这位,虽说没进那十大虎将的名单,但也是个响当当的“无名英雄”,他就是新四军出身的开国中将刘培善。可让人痛心的是,1968年刘培善竟然因为冤屈悲愤自杀,事后伟人还特地写了八个字的批示,每一个字都让人心里难受。
【家境贫寒却坚持自我】
1912年9月4日,刘培善在湖南茶陵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里呱呱坠地。家里人按照当地习惯,亲切地喊他“三仔”或者“善仔”。生在农家,刘培善只读了一年多的私塾,但他对学习那股子热情一直没灭。白天,他跟着老爹下地干活,晚上就借着油灯的光亮,看书学习、写字练功。
刘培善因为学了不少知识,所以他的想法跟老时候的人很不一样。15岁那年,他就带着一群差不多大的孩子给组织帮忙,站岗看着周围。到了1929年,刘培善成功进了红军。在红军里,他做过战士、当过班长、还做过指导员,跟着队伍一起打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他就是靠着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实实在在地往上升。
1934年,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后,留在武功山继续斗争的游击队遇到了大麻烦。这时候,刘培善挺身而出,带着手下继续打游击。那时候,吃的东西根本没法保证,他们经常连续几天都吃不上一顿正经饭。没办法,大家只能满山遍野挖野菜来填饱肚子,有时候野菜都挖不到,就只能啃树叶、吃草根来对付。
1935年2月份,湘赣那边的游击区,唯一的一台能跟外界联系的电台坏了,刘培善他们那帮人,没了电台,还是硬着头皮跟敌人干。到了6月份,湘赣军区的省委里,有个人叫陈洪时,他带着好几十号人反了水。反之前,他还骗刘培善,说要带部队去安全区,还想收走他的枪。刘培善一听就不对劲,立马把枪掏了出来,指着陈洪时说:“陈洪时,你想当叛徒是吧?我刘培善可不会跟着你干这缺德事。我这辈子,活着就是为了斗争,要死也得死在斗争里。”
陈洪时被刘培善那股子正义的气势给镇住了,只好让他走了。原本奉命去收刘培善枪的那四个人,也被他的精神给打动了,最后都跟着刘培善回了部队。从那以后,刘培善带着队伍一次次躲过了叛变的陈洪时的围追堵截。这期间,何健和熊式辉没少给刘培善送劝降信,许给他不少好处,但刘培善就是不为所动。
【无名英雄】
1947年春天,莱芜战役大获全胜后,七师和十一师就重组成了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这时候,刘培善被上级点了名,让他去负责管机要工作。
机要部门刚成立那会儿,好多人都是头一回碰这机要活儿,总觉得自个儿整天就跟文字较劲,没啥大出息,心里头还老惦记着前线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们,巴不得上战场去真刀真枪地干一场。刘培善知道了大家的心思后,琢磨了好一阵子,终于把机要科的同事们聚到一块儿,开了个会。
会议上,刘培善耐心地阐述了机要部门的关键性,就好比人身体里的心脏,它的运转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体的运作效果。机要岗位上的每一位同志,那可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得明白组织对咱们的信任是多大的荣耀和重担。咱们得拼了命地把工作干好,不能因为觉得“没啥大贡献”就看轻自己,忽略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最终,刘培善着重指出,机要工作属于保密性质,他们的成绩没法大肆宣传,但组织绝不会忘记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他借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的例子,激励大家要乐意成为背后的英雄。如此一来,在刘培善的带动下,这些同志对机要工作的顾虑烟消云散,纷纷表态愿意成为那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知人善任】
在机要科工作期间,刘培善对大伙儿特别上心。为了让机要人员既安全又健康,行军路上,他总是把大家安排得离领导近近的,还特地找了运输员来帮忙,给他们减轻不少压力。一旦碰到敌军轰炸,刘培善除了赶紧关心领导的安危,就是立马询问机要人员的情况咋样。
刘培善老跟机要人员们强调:“咱们机要这块儿,说白了就是两大块事儿。一块儿呢,得老老实实把手头的活儿干漂亮;再一块儿,就是利用空档儿多学习,提升思想,加强身体,好给组织使上更大的劲儿。”
刘培善对机要人员的工作安排挺有一套,他懂得根据每个人的长处来分派任务。能力强的人,他就让去编密本;字写得好的人,就负责抄写底本保存起来;脑子转得快的,主要去做译电工作;而那些既细心又知识丰富的人,他就安排去审核和处理电报;要是谁擅长打交道,那就多处理行政事务。刘培善这样合理地用人,让每个同志都能发挥自己的本事,也因此多次得到了上级的好评。
【含冤离世】
新中国一建立,上头觉得刘培善经验老到,就把他调到了福州军区。到了1955年授衔那会儿,他还被给了中将的头衔呢。
不过,从1966年起,有人开始打着伟人的旗号,偷偷露出了他们的野心,把矛头对准了那些为新中国拼过命、流过汗的英雄们。刘培善因为在江西参与“支持左派”的工作,就无辜受到了迫害。
在一次集会上,刘培善被人直接“带走”了,说是要带他去北方。好在路上,刘培善装肚子疼,找了个医生帮忙,然后南京军区知道了这事,就把他给救了出来。但这事还没完,1968年的时候,刘培善又接到命令去北京学习。可他一到北京,就被扣上了个大帽子,那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连续的暴打和精神煎熬之下,1968年5月8日那天,刘培善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屈辱,悲愤之下选择了自我了断。后来,伟人才通过一份拖延了很久的报告得知这事,他当时特别生气,直接在报告上写了:不给活路,硬逼人家自杀!
【虎父无犬子】
1978年,“四人帮”倒台后,刘培善的名声总算是被正名了,可遗憾的是,他已经不在了。不过还好,刘培善留下了两个儿子,他们在父亲去世后,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一个接一个地加入了军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儿子刘晓蓉1968年就去当兵了,他在陆军部队里一步步稳扎稳打,跟老爸一样努力往上升。到了2008年,他得到了中将军衔,算是跟老爸站在了同一个高度。后来,在2011年,刘晓蓉还当上了总后勤部的领导。
小儿子刘胜是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工学博士。他以前在国家国防科技和工业管理部门,还有总装备部都干过。2009年,他成了总装备部的副部长,后来到2016年又转到了装备发展部副部长这个职位。紧跟在他大哥刘晓蓉的脚步后,刘胜在2011年也被提拔为了中将。这一家子父子三人,真是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有其父必有其子。
【结语】
在漫长的奋斗和发展历程里,刘培善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拼尽全力,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有这样的英雄人物,真是咱们老百姓的大好事,向刘培善中将表达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