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学,以诚开道

璞因挲果 2024-12-20 10:31:36

在前天的文章中我们聊到了王阳明相当重视“诚”字,认为“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其实,“诚”这一字在儒家中也有相当重要的分量。

那么儒家如何解读“诚”字呢?或许可以从《中庸》中这句话入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于儒家来说“自明诚”与“自诚明”是殊途同归之道。

所谓“自诚明”是发自内心真诚地明白事理,不需要经过教化,这属于天性之明。而“自明诚”则是经过后天的教化之后明了事理,而达到真诚率性的境界。可见儒家认为“诚”与“明”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诚”的天性,自然就能明白事理,但经过后天教化后明了了事理也能达到“诚”的境界。

由此可见,儒家认为“诚”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天性,乃是天之道,正如《中庸》所云:“天命谓之性”而“自诚明”亦“谓之性”。因此,不管是“诚则明矣”或是“明则诚矣”,最终都能达到“诚”的境界,而这其实也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表达。

然而到了汉朝时期“诚”与“信”的思想又被儒家打通了。《白虎通·性情》又云:“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从《中庸》中我们知道“诚”所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真诚,而“信”则是,一个人外在的信用。而儒家素来时相当重视“诚”与“信”的价值,《礼记·儒行》中便有“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对于孔子来说,信用不单单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于是便有了“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之说。

可见对于儒家来说,无信则是欺人,但若不诚便是自欺,正如《大学》中所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因此一个不诚不信的人便是自欺欺人人,无怪乎,黄宗羲曾经说:“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这是一个儒者对丧失诚信之人最严厉的斥责了。

我们作为人,天性总有善的一面,若能时常反躬自省,向善而行这便是,我们所拥有的“诚”,亦是儒家所谓的“择善而固执之”。若能做到如此,那么为人处世就可以自愿自觉为仁行善,而无需外力来驱使,这不印证了孟子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尧舜”,及王阳明所言的“圣人之学,只以诚而已”么?

而诚信,亦合内圣外王之义。

内圣诚也,外王信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