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字不仅是圣人之学的关键,也是成事之基,立业之本

璞因挲果 2024-12-20 10:23:04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且“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可见,于王阳明来说,“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字眼,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力天下之大本。

古往今来,推崇王阳明心学的人不少,如曾国藩、蒋介石都是王阳明的迷弟,然而能践行心学而成事的人却不多。

蒋介石的原名蒋志清,由于崇拜王阳明,因此以王阳明的名言“大中至正”而改名为蒋中正。蒋介石还曾说过:“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他认为,中日两国之间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

不过可惜的是,蒋介石学王阳明却不肯“诚”,因此最后还是沦为面子工程而一事无成。反而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以诚意真功夫践行王阳明的心学,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而享誉世界。

可见做人、做事都需先有诚意,方能实现自己的成就。在历史上,往往有大智慧的人皆是以诚为本。而徒有小聪明的人却总是与“诚”字背道而驰,以巧诈为本,将小聪明作为获利的。虽说现对于诚信的人来说,耍点小聪明更更容易获取眼前的小利,但对于长久而言,却往往得不偿失,因而有智慧的人自然不愿为之。

而“拙诚”之人看似容易吃些眼前亏,但在立诚为本的基础上却可以为将来挣得诚信的口碑,而这正是所有欲成大事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因此,王阳明在他的家训中便告诫后辈:“毋说谎,毋贪利。”而曾国潘亦是以“拙诚”自居,他那深谙世事有不为世俗所扰的超然心态,便是以“拙诚”破“机巧”的成果。

因此,曾国藩在与程尚斋的文中也曾谈到成事之诚:“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

于曾国潘而言,所谓“诚心”,便是不为名利私信所累的“一心”,和不固执傲慢,不耍小心眼的“虚心”。

可见诚心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亦是立业之本,诚事之基,更是圣人之学的关键。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