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霸道总裁黄晓明在《乘风破浪》中担任主持人这几天我在核阅同事送来的一份宾客名单时,将其中一位女性的称谓从“女士”改为“小姐”,因为我知道这位宾客应该只有二十多岁,称呼“小姐”更为妥当。同事就问:“称呼‘女士’还是‘小姐’,有什么标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礼仪工作中,有时候不仅仅是讨论高深的理论与实务,实际上从一些简单的事务中,甚至是从未曾怀疑过、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也有值得探究的道理。一般来说,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称或头衔,对男性可称呼为“先生”,而对于女性如不知婚姻状况则可称为“女士”。至于未婚女性则通常称为“小姐”。以上是礼仪书籍上标准的说明。从上述“通则”进一步考究,很明显,这些原则是从西方的称谓礼仪移植过来的,也就是说,称呼“女士”或“小姐”是从婚姻状况来判别的。但从礼宾实务上来看,当收到来宾的名单时,女宾可能出现的情况有:1. 仅为个人,未注明婚姻状况。这是绝大部分的情形,因为对方没必要也不太可能表明自己是否结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在西方社会或者是我们接待国外宾客,称呼则会使用“Ms.”,中文就直接翻译成“女士”。2. 夫妻同为宾客。这时对女性则有习惯以丈夫为主体。例如使用“Mrs.”,中文则翻译为某某太太或夫人。如果对此女性更为尊崇(位阶较高),甚至可称呼为“Madame”,即为“夫人”。有时,也会遇到外宾的妻子不以某某夫人的称谓被他人称呼,此时就以“女士”称之,表明其在公开场合上有其独立的社交或商务地位。中西方对“女士”用法观念的差异在这里请教读者:在国内的公开场合,您是如何决定称呼女性“小姐”还是“女士”?应该还是以“年龄”作为参考吧?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中,对女性称呼“女士”是否跟西方社会一样是以婚姻状况来判别呢?恐怕不是!至少在华人社会,通常是对一定年龄以上的女性才会使用“女士”的称呼,年轻女性被人称呼“女士”恐怕会遭白眼也说不定。由此可见,在我们的社会对女性称呼“小姐”还是“女士”,观念主要是对年龄的主观认知,这与西方称谓礼仪上以婚姻状况为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从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女性总是希望被认为“年轻”,所以实际在口语沟通中,称呼“小姐”对年轻女性来说是符合实情的敬称。即使对“熟龄”女性而言,在心理上反而有一种“提升人格”的荣誉感。在面对面的交际往来与礼宾接待实务上,如果见到对方并非明显是上年纪的女性,有时四十多岁的女性依然保养得很好,口语上称呼“小姐”也是一种肯定,不是吗?
伊能静前几年拍过一部电影叫《我是女王》当然,如果在书面文件上,特别是正式公文等文件中,公务礼仪上还是须称呼“女士”为佳(公文上如不知来文者性别,则一律称“君”)。两岸对“小姐”用法观念的差异两岸对于语词使用的差异,中华文化总会曾通过制作“中华语文知识库”,透过两岸用语对照与整理,增加彼此的沟通。词汇的差异,可以分为“同词异义”以及“同义异词”两种情况。就本文讨论的“小姐”称呼,属于“同词异义”的情况。台湾对于年轻女性的敬称就是称为某某“小姐”,而在大陆则要特别注意,“小姐”通常指的是在特种行业工作的女子。当然在沿海地区、大城市或台商多的区域,对于称年轻女性“小姐”的用法较能接受也见怪不怪。台湾人在各种场合称呼年轻女性“小姐”习以为常,就连称呼餐厅的年轻服务生也客气地称“小姐”,但在大陆,称呼女性服务生为“服务员”、火车里的工作人员为“乘务员”则较为妥当。电视剧《公关小姐》从对“小姐”用法的排斥,论现代西方社会对女权的重视读者从上文可以知道称谓上使用“女士”还是“小姐”的判定,是以婚姻状况来决定的。如果跟男士的称呼来比较,不论男性结婚与否,如果不以职称(或者是不知职称)都是用“先生”(即Mr.),这种称谓不会透露个人的隐私信息。反而是女性的称谓会因“小姐”(Miss)的使用而透露出个人的未婚状况,对于当今男女平权的思想来说,确实有待斟酌的空间。就在2012年2月,有媒体报道,法国政府往后的公文书及正式文件,不得使用“小姐”(Mademoiselle),之后一律以“女士”(Madame)取代。理由是女性的婚姻状况不须跟外人交代或透露,至少在正式与官方的文书里,没有必要因为被称呼“小姐”而透露出已婚与否。法文对男女的称谓就跟英文一样,男性就没有这种疑虑,不管已婚或未婚,都称为“先生”(Monsieur),而女性使用“小姐”则产生了问题,从称谓中居然发生了“男女平权”的争议。严重一点来说,女权人士还进一步指出使用“小姐”具有性别歧视的意涵,因为有人称:“Mademoiselle”字源自于“oiselle”,有“处女”或“笨蛋”的意思。此外也再度提到女性因为使用Mademoiselle,等于到哪里都要告诉别人其婚姻状况,而男人就不用。李诞在《十三邀》里告诫许知远,千万别用“女人”这个词。“我都是用女孩,女人这个词,男的使用起来会油腻——尤其是您这个年纪的人。”从法国的例子透露出两点信息:一是西方对“小姐”称谓的议题居然可以上升至女权与平等,可见“称谓礼仪”学问深奥!其次是“礼仪”总是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的“修正”、“调整”或“简化”。学习礼仪实在不能墨守成规,还要随时注意到当今世界的主流脉动,这的确是一门活用的学问。所以,到底称呼女性“女士”还是“小姐”,没有标准答案,这要看你身处何地(Where)、面对何人(Who),还有预想对方的感受(What & How)。附录:不叫“小姐”叫什么?自古以来,“小姐”本是社会上对年轻女子的尊称。可近年来这一原本中性的名词,在不少人的意识里,却与“三陪女”、“坐台女”等词联系起来,成了一种暧昧的职业或称谓。夏小姐在南京“苏美达”大厦工作,因为和不少国际公司有外贸业务,经常“飞”到国外参与谈判、签约。她说,在一些国际社交场合,被人尊称为“小姐”,感觉很受用。可在国内,尤其到南方出差,被称为“小姐”时总觉得不自在,而周围男士看自己的眼神也是怪怪的,令她很不自在,感觉受到了侮辱。“小姐”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有三种解释:一是旧时仆人称主人家未出嫁的女儿;二是泛指年轻女子;三是对女服务员的称呼。在近期的一项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女性表示当自己被称为“小姐”时感觉别扭、不舒服。南京“苏美达”大厦某品牌代理负责人夏小姐: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和世界各地的经销商打交道,也算是见多识广吧,在一些很上档次的社交场合,被男士们称为“小姐”是一种尊重。可是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小姐”就变了味儿了呢?特别是在广州、深圳,好像“小姐”就是一种不雅的职业的代名词了。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被内地的男同胞大声叫为“小姐”,真让人感觉特别地龌龊,真的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特别恨这些生活不检点的“小姐”,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南京市三步两桥26号白先生:“小姐”这个称谓好像是从封建社会开始流行的吧。那时一般的女子想被人家叫“小姐”可能还不够格哩。在戏文里,只有大户人家的女儿才能被尊称为“小姐”。长大以后,在我的概念里,只能在梦里见到的“小姐”因为和风花雪月有联系,便多了一层玫瑰色的香艳的意味。“文革”期间,“小姐”又成了封资修的代名词而被“扫”进了垃圾箱。改革开放后,“小姐”这个名词和我们老百姓比较贴近,连我家的女儿也成了小姐。前几年,到商场里买东西,叫营业员“师傅”,人家还不高兴,那时就时兴叫“小姐”。现在再叫营业员“小姐”又会被人翻白眼。我觉得现在的年代变化也太快了,什么“美眉”、“靓女”、“靓仔”的,把我们老年人唬得一愣一愣的。我真不知道,以后还会有什么新的名词蹦出来?南京审计学院教师刘玫: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被叫“小姐”会有什么其他的歧义。干吗要那么敏感,不能因为人家叫一声小姐自己真的就是“小姐”了。那遇到和我名字一样的“三陪”或犯罪嫌疑人,我还要改名了?国人对称谓“脸谱化”的敏感实在是走极端,自己把自己“捆”住并且往绝路上逼。什么事一旦过头了就是无聊。被人叫“美女”其实就是一种称谓罢了,有时候也就是开玩笑、谐谑的好玩心态,不会让我感觉飘飘然。南京司背后2号王先生:其实,“小姐”不就和“先生”一样是一种称谓嘛。现在还有“三陪先生”呐,我们男人再一概反对被成为“先生”,好像有点乱吧。年轻女子可以被叫为“美女”,那我们不能把八十岁的老爷爷也叫“帅哥”吧。我不会计较被人叫什么,但既然现在有人忌讳被称为“小姐”,我们也应该尊重她们。现在我到服务场所去消费或买东西,碰上年纪大点的女士就叫“师傅”,年轻的就放轻声音,比较委婉地说:“这位小姐……”只要不是那种吆五喝六地去颐指气使人家,应该是能让人接受的。南京大学商学院林教授:称呼“小姐”一直也是国际惯例,不能因为有人反感就弃用,那“同志”是否还和因与“同性恋”挂钩而被弃用?社会在发展,语言文字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不希望大家停用“小姐”的称呼,这不是在某种意义上向“三陪”低头妥协吗?有些事情,我们还是不要太“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