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列明本文摘要,节省您的阅读时间。
如您对此文感兴趣,可继续阅读全文。
如有任何疑问,可联系我们。
高效省时版摘要:
随着金税四期的实施,税务局对企业税务的监管更加严格。企业需特别注意七个税务问题:工资申报异常、发票抵扣合理性、个税申报完整性、进销项一致性、存货真实性、劳务费发票处理以及亏损与收入的矛盾。文章强调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应付款项的审查,以及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折旧率和税负率等风险指标的监控。会计人员应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通过自查和分析,确保税务申报的准确性,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并避免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以下是全文:
税局提出的这 7 个问题,会计人员有必要仔细自查。问题一:你们公司员工的工资怎么都固定在 5000 元呢?每个月一成不变,员工也从无缺勤或者加班的情况吗?而且,为何有的月份员工工资为 0 元呢?
问题二:你们公司账面上频繁出现婴儿奶粉、纸尿裤、儿童游戏书籍、计生用品等的专用发票用于抵扣。这和公司的日常经营相关吗?
问题三:你们建筑公司给众多人员发放工资,却为何都未申报个人所得税呢?这些人是公司的正式员工吗?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呢?
问题四:你们公司是销售办公家具的,可进项怎么都是通讯设备呢?进项与销项之间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问题五:你们公司账面上的存货金额相当大,仓库里真的存有这么多货物吗?
问题六:你们公司今年获取了许多个人代开的劳务费发票,作为支付方,你们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了吗?
问题七:你们公司怎么会连年亏损呢?难道一直未能盈利?营业收入不但不少,甚至还在持续增长,然而亏损却不断扩大。账面上列支的上千万元的咨询费、推广费,到底是咨询了什么内容?又是如何进行推广的呢?
实际上,自金税四期上线之后,税务局对企业的关注度一直很高。那么,税务局是怎样检查企业的呢?又是从哪些数据里分析发现涉税疑点的呢?在检查过程中会重点关注哪些指标的变动情况呢?下面咱们就详细讲讲。
纳税申报数据相对真实、公允。将纳税申报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比对分析,能发现企业的一些涉税风险。
就拿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的营业收入额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销售额比对来说。
如果企业所得税收入比增值税销售额少的部分占比超 10%,就需注意了。
企业所得税收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第 1 行的营业收入金额,加上 A105000 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 1 行的纳税调增收入,再减去 A105000 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 1 行的纳税调减收入。
增值税收入:
一般纳税人:当年 12 月增值税及附加税费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第 1 行、第 5 行、第 7 行、第 8 行销售额的累计数。
小规模纳税人:当年 12 月增值税及附加税费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第 1 行、第 4 行、第 7 行、第 9 行、第 13 行销售额的累计数。
可能存在少记、漏记收入或者延迟确认收入的情况。
两种税种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不同。例如,约定分期收款,本年度收取 50% 款项,却一次性开具全额发票的情形。
增值税视同销售,但企业所得税不视同销售的情况,像销售代销货物、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等。
处置固定资产等情况。
此外,把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工资薪金申报数据与现金流量表中的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数据作比对。若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小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计入成本的职工薪酬,就要警惕企业是否存在虚列工资薪金的可能。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申报数据与增值税、房产税、印花税等税种的比对也很关键。
例如,企业所得税申报数据中的 “其他收益” 科目有发生额,此金额源于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返还及加计抵减的税额。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返还适用现代服务业 - 商业辅助服务 - 经纪代办服务的 6% 税率。若企业增值税申报表未按 6% 税率申报税额,企业很可能存在少缴税款的情况。
若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资产折旧、摊销及纳税调整明细表》中房屋、建筑物的原值有数据,而企业房产税纳税申报表中无申报数据,企业很可能存在少缴房产税的情况。
若企业所得税申报数据中有 “投资性房地产” 科目金额,经了解为出租房产,通常情况下,企业有投资性房地产就需按租金从租计征房产税。若企业无房产税申报记录,可能存在漏报房产税的情形。
还有,若企业所得税申报数据中的 “长期股权投资” 有变动额,而印花税申报表中的 “产权转移书据” 无申报数据,可能存在漏报印花税的情况。
财务报表能反映核算单位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例如,库存现金期末余额较大,经盘点核实,主要是因为存在 “白条抵库” 现象,如未取得发票的费用支出。这种情况存在涉税风险,由于企业 “白条抵库” 中的成本费用支出无法取得真实、有效、合法的税前扣除凭证,所以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例如,其他应收款期末余额较大,主要原因是存在投资者向企业借款的情况。这存在涉税风险,投资者向企业借款,且借款年度终了后未归还的,将被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按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这里重点要关注企业是否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
例如,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较大,主要是企业存在从股东处借款的情形。这存在涉税风险,公司经营性借款利息支出税前扣除需取得发票,且要满足关联借款的债资比(金融企业为 5:1,非金融企业为 2:1)要求,利率不得高于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利率等,还要考虑股东出资是否缴足等特殊情形。
若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应缴资本额,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应缴资本额差额应计付的利息,不属于企业合理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个人取得的利息收入按 “股息、利息、红利所得” 依 20% 税率纳税。单位支付个人借款利息时,应按税法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款。
这里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企业所得税借款利息税前扣除是否超出债资比及利率水平要求;
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应缴资本额时,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应缴资本额差额应计付的利息,是否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被扣除了;
企业是否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
对于正常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若(期末存货 - 当期累计收入)/ 当期累计收入≥50%,可能存在存货不真实、销售货物后未结转收入等问题。这里重点关注营业收入与存货比对异常,可能存在存货账实不符、隐瞒收入的风险。
存货周转率 = 营业成本 /〔(期初存货 + 期末存货)÷2〕×1。
这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效率的综合性指标。
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存货的变现能力越强,存货及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周转速度越快。
将存货周转率与企业以前年度数据或同行业指标数据对比,如果存货周转率加快,说明企业销售能力有所增长或增强。
通过分析存货周转情况,大体能判断企业应纳税额的增长情况。
但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或增长幅度偏低,则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虚增成本的现象。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 固定资产折旧 / 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综合折旧变动率 =(本期综合折旧率 - 基期综合折旧率)/ 基期综合折旧率 ×1。
企业购进固定资产除符合税法规定的特殊情形外,按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税前扣除。
将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与上年同期比较分析,查看增加幅度是否异常。
若增加幅度较大,企业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或随意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情况。
通过检查企业的固定资产综合折旧变动率,能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违规计提折旧、虚增成本的问题。
增值税税负率 = 本期应纳税额 ÷ 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 ×1。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在一种时期内的实际税收负担大小。
在名义税率和税收政策既定的情况下,若实际税负过低,可能存在偷漏税问题。
将增值税税负率与上年同期或同行业指标数据比较分析,若税负率大幅下降,企业可能存在扩大进项抵扣范围、违规加计抵扣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销项税额计算错误、账外经营、瞒报等问题。
所得税税负率 = 当期实际应纳企业所得税 / 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1。
所得税税负率是年度交纳的所得税税额占企业销售额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存在一定的行业、地区、时间差异。
若所得税税负率低于当地同行业同期税负率,企业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通过对这个指标评估分析,能发现企业是否存在不计或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营业收入成本率 = 主营业务成本 / 主营业务收入。
它衡量的是营业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所占比例。
主营业务成本是指公司生产和销售与主营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需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工资)和固定资产折旧等。
该指标越低,营业过程中的成本支出越小,获利水平越高。将营业收入成本率与上年同期或同行业指标数据比较分析,若营业收入成本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能存在虚列成本、不计或少计收入的情形。
营业收入费用率 = 本期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
它是指从事营业活动所需各项费用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该指标越低,营业过程中的费用支出越小,获利水平越高。
将营业收入费用率与上年同期或同行业指标数据比较分析,若营业收入费用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能存在多提、多摊相关费用,或者不计或少计收入的情形。
所以,财会同仁们,一定要重视这些问题,防止陷入不必要的税务风险当中。而我们就负责为您保驾护航,提供您想要知道的资讯。
本文涉及的数据和政策法规具有时效性,存在更新的可能,
文章中的观点和分析仅代表作者本人或特邀专家的看法,
并不代表本账号或平台的立场。
各位读者在做出决策前,
建议联系我们详细咨询当下资讯和适合您的方案。
本文中引用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本着分享交流的原则进行引用,并未从中获利。
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任何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
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删除。
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