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镑地位的跌落

健时东泽明月 2023-05-07 05:31:08

自1882年英国出兵埃及镇压奥拉比叛乱,向首都开罗进发的那一刻起,埃及人民意识到,卧榻之侧,已容他人酣睡。虽然英国一再向列强宣布占领是“暂时的”,一伺赫迪夫(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统治者,类似于总督)恢复统治,英国便立即撤军。时任英国首相格莱斯顿也向世界表明,撤离埃及的诺言既明确又神圣,“它们大体上为我们取得了欧洲的信任……那么这些保证在这一事件中的特别神圣性使得我们必须去履行”。但事后来看,这些声明完全是欺人之谈。

  让刚踏上埃及领土的英军放弃战利品立马离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英印航线上的要冲,长期以来,苏伊士运河像是“连接大脑和脊椎的脊髓”,维持着大英帝国的生命力。这条穿过埃及领土193公里长的截线,神奇地缩短了欧洲航行至印度的时间,降低了各项费用支出。大部分穿过这里的船只都是英国的,他们将茶叶、棉花和麻织品从印度运回英国,又借助运河独特的战略地位,推行英国的经济霸权。

一方面,作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埃及不可或缺;另一方面,苏伊士运河特殊的枢纽功能及其带来的高额利润,让大英帝国无法袖手旁观。毫无疑问,苏伊士运河乃至整个埃及,必然成为英国孜孜以求的猎取对象。

而考虑到埃及政治的稳定、财政收支的改善和苏伊士运河的安全,镇压叛乱后的英国理所当然地承担了管理埃及的“义务”。为了给英国占领埃及披上道德的外衣,格莱斯顿强调,埃及需要在英国的帮助下为进一步的“自治”做准备:“我们对埃及人负有责任——我们必须提供给他们某种形式的政府……而且我们必须创建一支本土的或其他形式的军队,它可以负责保卫国家,反对外部的敌人和内部的纷乱。”

  事实上,如果英国不撤离,对其唯命是从的赫迪夫政府,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政府的,埃及也将永远不可能为自治做好准备。如此一来,英国就有了长久占领埃及的借口,其他国家也不好指指点点。

  仅1882年至1922年的40年间,英国政府的头面人物许下暂时占领或撤军的“诺言”和“保证”达66次之多,它们宛若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沫,转瞬即逝。而英军无定期地留驻埃及赖着不走,却是事实。要等到英军彻底兑现从埃及正式撤离的诺言,还需要72年。

“四点保留”下的埃及独立

  很长一段时间里,埃及的命运由英国人伊夫林·巴林爵士悄然掌握,他统治埃及20多年,完善了英国势力植根于埃及的奇特机制。官方上,他只是英国的代表和总领事,而不是殖民地总督,但手握6000常驻周边的兵力,谁才是老大,不言自明。

  巴林统治初期,制定了一项政策,如果埃及的大臣和总督们不听从英国代表的意见,就会马上丧失他们的职位。他从不直接下令,喜欢在幕后操纵,为此,英国人专门杜撰了一个词,声称埃及不是殖民地,而是“受保护国”。

  一战爆发后几个月,英国正式将埃及纳入帝国范围,宣布“埃及今后处于英王陛下的保护之下”,取消了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宗主权。虽然这个宣布附有一项最终成立自治政府的保证,但对埃及人来说,成为保护国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战争结束后,英国希望继续占领埃及,却遭到了埃及民族主义者的极力反对。当1919年巴黎和会确认埃及为英国的“保护国”,拒绝给予埃及独立地位的时候,埃及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反英高潮。迫于形势,英国政府不得不于1922年2月发表英埃关系宣言,放弃对埃及的“保护”,承认埃及独立,前提是埃方必须承认英国强加于它的“四点保留”,即英国在“防守”苏伊士运河、“保护”埃及免遭外国入侵或干涉、“保护”埃及境内的外国利益和少数民族以及管理苏丹事务四方面持保留态度。

英方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使埃及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名义上的独立。

  1936年8月26日,英埃双方签署英埃特惠联盟条约,条约给予英国在埃及驻军的权利,英方可自由使用亚历山大和开罗-苏伊士的海空基地,埃及在法理上获得了独立地位,如完全的立法权和征税权。此外,条约对有效期限的规定,从契约上确定了英军将来最终撤离埃及的问题 。

  “帝国防务崩溃了”

  直到二战前,英国依旧保持其在埃及的绝对优势地位,它在埃及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基地,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证明,埃及对于英国至关重要,而苏伊士运河则是大英帝国最有用的通道,它能够确保英国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物资和军队运抵中东,再派往欧洲。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对大英帝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被摘了下来,日不落帝国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当年5月,一份英国全球战略文件列出了有关英国安全的三点措施:保卫联合王国;控制主要的海上交通和占据中东。

  尽管二战后英国的军事基地遍布中东,金融资本操控着大多数中东国家的经济和财政,但毕竟大英帝国已日薄西山,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双重夹击下,想要维持其在中东的势力,英国政府举步维艰。

  1948年,缅甸与斯里兰卡相继独立,英国被迫撤出巴勒斯坦。“如果说1947年英国势力从希腊和土耳其的撤出是因为英国为了保存实力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主动行为的话,那么对巴勒斯坦则是因为经济实力衰退,无法与美国抗衡而被迫放弃的”。

  英国从巴勒斯坦撤出后,埃及人民深受鼓舞,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反英斗争。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法鲁克一世的统治,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埃及获得真正独立。一年后,帝制被废除,埃及共和国宣布成立,烫手山芋——“赶走英国兵”成为新政权急需解决的问题。

  挑战帝国的权威

  彼时的大英帝国,为了保证自己在埃及的利益,开始寻求美国的支持。1952年,英国外交部皮尔森·狄克逊爵士毫不讳言地提出,英国在埃及执行强硬政策时必须取得美国的支持。他说,我们在埃及所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我们实力不足这一事实。……我们想保持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然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实行必要的政策。但如果我们表现出软弱,那就会削弱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因此,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就是“在埃及推行强硬政策时,尽可能地获得美国人在道义上、财政上,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有军事上的支持。”

  于美国而言,早在1951年,负责近东、南亚和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乔治·麦吉在给艾奇逊的备忘录中就提议,美国在中东的政策要把“美英共同的职责和美英积极的合作结合起来,以完成取代英国作为主要大国的计划。”故此,当英埃两国宣布签订协定解决苏伊士问题时,美国在开罗和伦敦之间积极斡旋,一波三折后,最终促成了英埃双方的成功合作。

  1953年4月,英埃在开罗举行谈判。埃方表示,愿意允许一定数量的英国技术人员留在苏伊士运河基地,以保证基地在战时重新启用,前提是英国不要以此作为占领埃及的借口。英方要求在埃及保留7000名穿军装的技术人员,对基地继续保留军事指挥权。这意味着英军实际上仍保持对运河区的军事占领。5月6日,埃及方面中断了会谈,尽管美国驻埃特使卡福里从中做了大量调停的工作,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1954年1月,埃英再次会谈。埃及同意一旦土耳其受到攻击,运河基地可以重新启用,这是迄今为止埃及一直拒绝的条件。尽管埃方做出了重大让步,英方仍迟迟不愿接受全面撤军的原则。6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说,如果英国不准备从苏伊士撤军,那么他将摆脱英国,在埃及推行一个独立的政策。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坚持认为向埃及提供援助将能赢得埃及良好的印象,也能促进英埃协议的达成,为此,艾森豪威尔总统给埃及政府发了一封信,声称在签订英埃苏伊士运河区协定的同时,美国将同埃及订立牢靠的协定,以经济援助来加强埃及的武装力量。

  7月10日,英国重启英埃谈判,英国同意从埃及撤出所有武装人员,并以英国公司同埃及签约的形式留下文职人员以维持对基地的使用。导致英军撤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英国政府防御开支的缩减,美国的不支持,苏联核武器的诞生导致运河基地重要性的缩减,运河区的敌对形势为英国带来的巨大财政和战略负担等等。

  1954年10月19日,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与纳赛尔正式签订撤军协定。很快,杜勒斯发表声明支持协议,衰退的英国发现,它已无法再指望开罗帮助它维持在中东的地位了,后来者美国已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好挑战帝国的权威。

  利用金融武器化解危机

  如果将1954年英埃条约的签订视作大英帝国失势的起点的话,那么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英国在埃及影响力的丧失达到了顶点。危机之后,英国在埃及的影响力几乎降至冰点,美国迅速填补了这个真空。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政府。同年10月29日,以色列先发制人,入侵西奈半岛。为取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英国伙同法国,把军队开到埃及,占领港口,企图再次控制苏伊士运河,修补它那已然破碎的帝国防务体系。

  可惜,英国的如意算盘没能打成,虽然是外交官出身,但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在发起军事行动之前并未征求艾森豪威尔的意见。他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这位美国总统会支持他对埃及政府采取的行动,结果理想与现实碰壁。

  1956年11月2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一项停火决议,之后,它明确表示,不仅要求英国停火,而且还要求实际撤军,美英矛盾的公开化导致了英镑挤兑事件。苏伊士运河战争前,英国的储备已经快降到了被视为最低安全水平的20亿美元,如此背景下,参与一场昂贵、不确定性的军事行动是十分危险的,它将进一步加深市场对英国能否维持1英镑兑2.8美元的英镑兑美元汇率的怀疑。

  一旦汇率下降,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些习惯将其货币与英镑挂钩的英联邦国家和北欧国家将不得不决定是否延续这一习惯。它们或许会选择与美元挂钩,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强大的经济体,也是一个更大的贸易国。如果是如此,那么对英镑区的凝聚力以及英镑区成员国在伦敦的银行业务来讲,都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其实在苏伊士运河行动前,英国政府就已知道,要想维持1英镑兑2.8美元的英镑兑美元汇率,必须得到美国无条件地支持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可惜,想法太过美好,当美国国务院警告说,美国可以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英国政府必须承诺撤离其在埃及的军队时,大英帝国重建帝国防务体系的美梦被彻底击碎,与它一起被挤兑的,或许还有可怜的英镑。

  事情必须在12月4日前得到解决,因为当天,英国财政大臣哈罗德·麦克米伦将会就英国的储备情况发布月度报告,一旦报告公布,新一轮的英镑挤兑事件将会发生。迫于时间的压力,英国内阁终于12月2日宣布了英国撤军的最后时限,尽管它比料想中要宣布的时间晚了两个礼拜。12月3日,美国财政部长汉弗莱同意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款,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的借款申请得到批准。

  至此,曾经追求独立外交政策的大英帝国的时代已然结束,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财政主人”,它控制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它自己的进出口银行,有着前所未有的财政来源……

0 阅读:22

健时东泽明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