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也是玄武门事变的受益者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1-12 19:32:48

文 / 子玉

玄武门事变同时造成了大唐皇帝和太子这两个核心人物的生存危机,因此,父子之防就成为了大唐基因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皇帝都是安排一个强势皇子来制衡储君,但李治却在发现皇后武则天的价值之后以其为皇权的盟友,同时制衡外朝和东宫。但最终,这个设计却将武则天送上了皇位。因而,武则天也是吃到玄武门事变“红利”的人之一。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强势皇子秦王李世民通过在玄武门发动兵变的方式解决了自己和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之间的权力矛盾,问鼎皇权。

虽然李世民成为胜利者,但也同时给大唐基因中种下了不良的成分,就是强势皇子完全可以通过发动政变、兵变的方式抢夺皇位。

任何一个王朝建立时的“精气神”往往决定了其在历史上的强弱之势,而其建立之初的一系列事件也会成为帝国机器的惯性,导致同类事件会不断发生。

秦王强势上位同时导致皇帝和储君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储君害怕储位被强势皇子所抢夺;皇帝怕储君提前上位。

因此,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的储君生涯过得简直就是战战兢兢,而太宗为了防备储君又设计了以强势皇子魏王李泰来制衡承乾的方案,结果导致承乾和李泰复制了当年建成和世民的竞争态势,最终导致局面失控。

传统的观点都认为,太宗有立李泰为储君的想法,但笔者觉得,在承乾前期表现良好、个人又无大错的情况下太宗是没有易储的必要的,维持承乾的储君之位正好可以强化嫡长子继承制对大唐继承秩序的维护,太宗重视魏王唯一的可能就是:故意培养魏王以制衡储君承乾,防止其威胁皇权。

也就是说,魏王更多相当于太宗给皇权构建的一道防火墙。

只是,太宗最终还是玩崩了,魏王在产生某种错觉之后直接采取了强攻,而承乾也以密谋政变的方式进行防守,且差点就成功了。面对残局,太宗只能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因为,如果他立魏王为太子就等于是明白地告诉后世的强势皇子:

大唐的储君之位是可以抢的,是可以通过经营所得的。是建议子孙模仿其行为的作为。

所以,在立晋王的时候太宗就明确强调:大唐的储君之位是不可以通过刻意经营所得的。

太宗的一生都在修补玄武门事变对大唐政局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同时,立晋王为储,太宗也不用担心其会威胁到皇权。

贞观年间的储位之争也验证出了一个道理,证明以强势皇子来制衡储君的方案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这样很容易导致内斗,也很容易造成储君不能正常继承大统。

于是,寻找既能维护皇权又能保证储君顺利即位的新方案就成为高宗李治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只是,即位之初,高宗急需解决的是和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的权力问题。为了打倒无忌,高宗就从无忌控制力比较薄弱的后宫入手,以更立皇后为突破口向无忌宣战。

而此时的武则天是作为高宗的战友存在的。由于武则天在太宗身边呆了长达十二年,早就将太宗的帝王术揣摩透彻,所以在协助高宗“攻城”的过程中就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并一举摧毁了无忌多年构建的权力城堡。

永徽六年(655)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宣布,立武则天为皇后。十一月,朝廷向武则天颁发了皇后证书。同一天,大唐的百官在肃义门朝见了新皇后。从此,百官朝见皇后成为定礼。

通过更立皇后这场战争,高宗成功收回了皇权,结束了永徽年间的二元政治格局。同时,武则天的表现也让高宗看到了其强悍的战斗力,因此有了继续将其作为战友的考虑。

高宗始终将武则天视为战友 图源/剧照

高宗这个人很聪明,前期的时候他利用长孙无忌清洗了吴王李恪、薛万彻等宗室和军界的政敌,维护了皇权,而且锅还让无忌给背了,高宗自己倒是落了一个仁慈的名声。如今,无忌成为过去,而高宗依然需要一个强硬角色来协助自己处理棘手问题,因此,武则天就继承了无忌当年的角色,只是她时刻处于高宗的掌控之中罢了。

所以,解读唐高宗李治,千万不能从感情的角度切入,一切都是权力的需要。

显庆五年(660)十月,高宗由于被风眩病所折磨,所以就作出了让武则天协助其处理朝政的决定。

至于高宗为何如此又是因为:储君有坐大、提前上位的风险,大臣有成为权臣的可能,而没有外戚势力作为支撑的武则天却可以轻松拿捏,既能解决政务问题,又能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

用武则天代理皇权,高宗能将威胁皇权的危险系数降到最小。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武则天的精明,她故意制造其和武家的对立关系以获取高宗的信任。同时,武则天走上历史前台也完全是吃了玄武门事变的红利,父子之防导致高宗只能选皇后。

只是,在充当助理的漫长生涯中,武则天不仅将其能力和权术练得更加炉火纯青,而且还在大臣中发展了大量的政治盟友,已经成为和皇权、东宫并立的一股重要势力。

在武则天的认知中,女主并不一定需要外戚势力作为背书,只要合纵连横玩得好,照样能成事。

为什么武则天在高宗驾崩之后能够稳稳地接住摄政的权力,后来又进一步走上皇位,其势能就是在这长达二十四年的助理生涯中积累的。

也就是说,在太宗身边的十二年是武则天理论知识的积累阶段,在高宗身边的二十四年是武则天通过实践强化其能力并积累势能的阶段。

理论加实践加资源,武则天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势人物进化的完整闭环。

而一个更特殊的情况又能让武则天延续其权力,那就是,太子李弘身体不好,高宗需要给儿子寻找一个助手,以强化其权力,而高宗因为长孙无忌事件的影响对外朝又根本不信任,于是就有了继续以武则天维护皇权的想法。

上元二年(675)三月十三日,高宗要求中书省起草让武则天摄政的诏书,准备提前完成权力的过渡。但此举却遭到了外朝的强力反对,中书侍郎郝处俊和李义琰是强烈反对:“天下是高祖和太宗的天下,陛下应该将权力给儿孙。”

面对外朝的强烈反应,高宗只能放弃。即使他在上一年已经让武则天上了针对包括经济、政治、礼制等领域的“建言十二事”作为铺垫,并给武则天上了“天后”的尊号进行造势,但根本就不起作用。

随着太子李弘于二十五日去世,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但当李贤成为储君之后,高宗受武德和贞观年间的储位之争的影响依然在有意制衡李贤,防止其威胁皇权,尤其是在李贤还极其有能力的情况下。而此时,高宗制衡李贤的人很明显是武则天。这是在现实验证以强势皇子制衡太子的方案行不通的情况下作出的另一种设计。

武则天继续吃着玄武门事变的红利。

武则天此时佩戴着“天后”的尊号 图源/剧照

但是呢,这个方案也玩崩了,李贤最终以谋反的罪名于调露元年(680)八月二十日被废去了太子之位。还是玄武门事变的牺牲品。

此时就是高宗再想保李贤其实都无济于事,因为,李贤私藏盔甲是客观事实,而《唐律》又规定:“诸司有禁兵器者,徒刑一年半...甲三领及弩五张,即处以绞刑。”

在《唐律》面前,高宗只能放弃李贤。由此也可见,李贤在为太子期间的危机之严重,可能这也是武则天后来将其整死的核心原因。

总之,以皇后制衡储君的手段高宗是玩崩了。

在立李显为皇太子之后,高宗甚至还想过立李重照为皇太孙的方式来保证皇权的安全和传承秩序,但依然没法落地。

此时,现实已经不给高宗继续培养李显的时间,无奈之下,他也只能继续将武则天推上前台,作为维护李显皇权的助手。在高宗的认知中,武则天和李显毕竟是母子关系,而且,武则天在稳固李显的皇权之后也应该会“回归”乾陵。

只是,后来一切的发展都超出了高宗的认知,武则天不仅超长待机,且颠覆了李唐的江山。这是后话。

于是,上元元年(674)的计划就又被提了出来,高宗已经下定决心:让武则天充当自己身后大唐的实际话事人。

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初四,高宗突然宣布,改年号为“弘道”。在这道《改元弘道诏》中,高宗对皇后武则天的能力及功劳予以了高度肯定,希望她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天夜里,高宗就驾崩了,其遗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以遗诏的方式给了武则天合法摄政的权力。这也是武则天后来能够一路打怪最终登顶的政治支撑。

也就是说,高宗一手将武则天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但是呢,对于之后的局面,高宗已经无力驾驭,即使在他安排了以裴炎为首席辅政大臣来制衡武则天的情况下依然不顶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武则天也是被形势推着走上了帝位。

不过,复盘武则天的进化之路我们会发现,武周王朝和女皇武则天的一切答案都藏在当年的玄武门事变中,父子大防让皇权将皇后引为盟友,武则天明显是吃了玄武门事变的红利。

此后,玄武门事变依然在影响着大唐政局,导致储君大多倒在了继位之前。到了玄宗时代,李隆基又打了以藩镇来制衡太子的牌,结果又导致了安史之乱。

大唐始终没有将玄武门事变从其基因中剔除。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