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原因纷繁复杂,而美国在其中的作用并非根本原因,要怪只能怪苏共内部出现了一大批二五仔,内部蛀虫的叛变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推动力。
当时苏联的精英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地位,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保障他们的权力和财富。
他们担心一旦失去苏共的地位,所有的财富都将付之东流,因此选择向西方国家靠拢。
让他们走到这一步的一个最现实和直接的原因,三个字--没钱了。
因为苏联的好运和财运都被“勋章哥”带走了。
苏联解体后经济崩溃,当时民众怀念的不是列宁、不是慈父、不是戈尔巴乔夫,而是“勋章哥”勃列日涅夫时代。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因为勃总是遭受苏联人恶搞和戏谑最多的话事人,特权、怠政、官僚、贪腐的笑话是大都出自他的时代。
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勃总时代是苏联各个时期民众生活的相对安逸的时代,原因就是勃总这个人运气太好。
首先他跟着赫鲁晓夫一路从地方混到了苏共中央,还被苏联大魔导师斯大林看中了,当成核心来培养。
此后又明智的选择站队苏联特权阶层,跟着一众大佬密谋废黜了自己的恩人赫鲁晓夫,然后稀里糊涂地被推举为新一任苏联话事人。
这可以说是傻人有傻福的经典案例。
在苏共大佬眼中勃总就是一个平庸、无能、老实、好控制的角色,因此选了他上位。
然而, 所有人都走眼了,这人政务能力确实平庸无能,但不一定老实。
正所谓咬人的狗不叫,勃总上台后一边装孙子,一边培植势力,没过几年就将挟持自己的人统统拿下,成为了掌控苏联雷电的实权领导人。
到这个时候,勃总的好运并未终结,他又迎来了油价的飙升。
在勃总上台初期,他实施了柯西金改革,试图将一些市场监管机构引入已经陷入停滞的规划和行政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到了70年代,由于内部矛盾,改革是否继续的问题浮出水面。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石油美元“不合时宜地”闯入决策桌面。
尽管有些人在内部认为依赖石油收入有些“可耻”,然而当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的趋势使大多数人放弃了继续改革的念头。
而勃总的运气在于,他刚刚上台就发现了莫特洛尔油田已经可以开采,这让他得以躺在这块“黑色黄金”上睡懒觉。
1970年,西西伯利亚油田为苏联提供了3100万吨石油,到1975年增加到1.48亿吨,再到1980年创下了该地区的绝对纪录——3.12亿吨。
这庞大的石油产量使苏联的金库充盈,掩盖了社会中的一切问题。
苏联的经济数据非常好看,苏共官员赚得盆满钵满,苏联百姓福利待遇飙升。
这就是为什么勃总在位18年间,特权、贪腐不断,民众的怨气却不多的原因。
然而,苏联的这种好运在勃总死后戛然而止。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国际油价开始出现急剧下跌的趋势,使得苏联财政陷入困境。
对比之下,就能发现戈尔巴乔夫的运气有多背。
在油价暴跌的同时,苏联的储油量也在逐渐减少。
除此之外,陈旧的采油设备导致开采成本居高不下,令局势雪上加霜。
在最困难的时候,苏联采油的成本甚至超过了等值石油的市场价格。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每桶石油的开采成本达到15美元,而当时国际市场上每桶石油的价格仅为14美元。
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晚期还将苏联军队介入到“帝国坟场”的冲突中,导致苏联财政彻底溃败。
这一系列不利因素使得戈尔巴乔夫的执政时期备受困境,不同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相对繁荣。
马导师曾言:“一切社会问题最终都归结于经济问题。”
这句名言深刻反映了社会结构与经济之间紧密的关系。
正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苏联面临的财政危机是无法忽视的现实。
显然苏共的精英阶层显然更加了解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他们的思考焦点并非如何帮助苏联度过难关,而是如何保护自身的权益和财富。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一旦苏共失去领导地位,他们的一切特权也将荡然无存,唯有在“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他们才能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可以继续享受巨额财富,因为这个体制认可并保护私人财产。
归根结底,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是苏共内部的这些蛀虫从内部摧毁了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