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站在2025年的深秋回望,四年前的今天,我们曾聆听过前辈们关于感恩与成长的教诲。此刻,当银杏金叶再次铺满校园小径,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昨天凌晨,我在科技馆见证了中国"夸父二号"探测器登陆水星的直播。当五星红旗在距离地球1.3亿公里的星球展开时,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在课本上读到"夸父逐日"神话的那个午后。这让我深切领悟: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太阳。或许有人觉得,在这个AI生成论文、量子计算解题的时代,努力似乎失去了意义。但我想说,科技越是发展,人类精神的光芒就越显珍贵——正如探月工程中那些在戈壁滩坚守十年的90后工程师,正如冬奥赛场上带着骨折伤痛夺冠的谷爱凌。
上周的全市模考中,我的物理成绩遭遇滑铁卢。深夜改错时,书桌上的台灯突然熄灭,我望着窗外星光,想起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第二天,我在实验室反复调试电磁感应装置,终于在第七次实验时点亮了整个电路。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永远站在顶峰,而是在低谷时依然相信光明的方向。就像校史馆里那张泛黄的相片——2003年的学长们戴着口罩备战高考,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答卷。
站在这里,我看见田径场上晨跑的队伍正划破晨曦,听见图书馆的翻书声与智能笔的点击声交织成韵。这些声音让我想起钱学森先生归国时写在笔记扉页的那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今天的我们何其幸运,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触摸星辰,但这份幸运更意味着责任。当我们的学长学姐在粤港澳大湾区设计超级大桥,在贵州天眼解码宇宙脉冲,在西昌卫星中心操控"巡天"望远镜时,他们用行动证明:青年人的担当,就是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心跳。
同学们,此刻飘扬的国旗见证过1919年的觉醒年代,凝视过2008年的奥运圣火,如今正注视着我们这一代。让我们把每一次解题的困顿化作攀登的阶梯,把每场考试的得失视为校准方向的罗盘。当我们十年后回望这个清晨,愿我们都能骄傲地说:2025年的那个少年,始终以奔跑的姿态追逐着心中的光。
最后,请允许我用航天员王亚平老师的话与大家共勉:"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到。"让我们以青春之名,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时代,写下属于我们的星辰故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