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手机钱包额度后遭营销电话轰炸,用户个人信息是否被滥用?

别停我是独角兽 2025-01-09 17:42:34

手工劳动/挖哥

手工编辑 /角叔

出品/独角兽观察

一年多前,令先生在自己的使用的手机钱包里,在借钱的菜单里查看了度小满这款借款产品的额度:“当时就抱着好奇心看了下额度,没有去借钱,也没有其他操作了”。

最近,令先生却频繁接到度小满的营销电话,让他去重新激活度小满额度并借款。

手机钱包是所有手机出厂自带的数字钱包,集纳了支付、生活、理财等诸多功能,在方便用户同时,也成为手机厂商的重要商业化来源之一。

手机厂商通过手机钱包向用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比如理财、信贷等金融服务,厂商从中获得服务手续费或分成。

但是,如何有限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和合规使用它们?在商业利益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之间,如何求得最大公约数?

对手机厂商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

01

遭电话营销轰炸

2024年12月30日,令先生接到了标识为度小满的电话,一开始是人工智能的语音客服,对方称令先生之前在手机钱包上查看过度小满额度,来电是给令先生的手机钱包里的度小满额度免费做一个上调额度和下调利息的处理。

当令先生提出疑问:“你们是怎么知道我的联系方式呢?”

人工智能客服有些答非所问地说:“您去查看新额度是不用填写任何信息的,只有借款的时候需要您填写,填写紧急联系人也很正常,几乎所有平台借款呢都需要填写的,正常情况下我们是不会联系您的亲友,您放心填写就行。”

在切换到人工客服经理后,对于如何获得用户的联系信息,对方解释度小满跟手机厂商是合作方,令先生在2023年进入手机钱包,查看了度小满的额度。

随后,这位客服经理说,只需要20秒时间,令先生点开手机钱包,就可以重新激活最高额度20万的一个授信,并且强调只激活不借款,令先生不会有任何损失。

在令先生激活度小满额度后,客服赞叹:“您的资质相当优秀呀,给了18万的额度,年化利率13.75%……”

令先生表示自己短期不缺钱,用不上这个额度。

客服马上说,令先生申请的这个额度有效期大概只有1个月,令先生要想把这个额度保存下来,需要去借一笔款,最低额度是500元,这样后面额度就会保留下来。

令先生说自己确实不需要钱,对方又开始询问令先生是不是做生意的,500元一个月也没有多少利息,额度过期了就没了。

不胜其扰的令先生再次表达不需要后,挂断了电话。

让令先生意外的是,第二天他又接到了度小满客服电话,这次客服还准确地说出了他的名字。

这让令先生有些细思其恐,当初他怀着好奇心,查看了下手机钱包里的额度,个人信息就被给到了第三方,并且在一年后被二次使用,成了对方营销的对象。

这样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有依据和明示吗?

02

信息收集依据何在?

令先生在手机钱包里,找到了一份关于钱包借钱与隐私的声明,里面内容称“身份信息仅用于开通借钱服务所必需的身份认证,并会以加密的方式安全存储,不会用于其他用途。”

“度小满把收集的用户信息,反向对用户营销,这是不是用于其他用途了?”令先生把遇这个情况反馈给手机厂商客服。

客服专员指导令先生在手机钱包里的第三方共享信息清单,看到关于度小满提供借钱服务的共享信息,其中使用目的包括:借钱额度查询、借钱、还款;使用场景是:用户额借钱额度查询、借钱、还款场景。

在令先生看来,他在2023年查看手机钱包里的度小满额度时,对方收集他的个人信息是符合这些条款的,但时隔一年多,令先生没有任何借款需求和动机的情况下,度小满拿着此前收集到他的个人信息,打着他是优质用户的旗号,对他进行营销,显然已经超出了使用目的和使用场景。

《独角兽观察》将令先生遇到的情况,咨询了权威的法律渠道,到以下反馈。

首先,度小满的行为已经超出初始信息收集用途。

根据手机厂商的钱包借钱与隐私的声明,令先生的个人信息被收集和共享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借钱额度查询、借钱和还款场景”。如果度小满使用这些信息进行营销推广,尤其是在当事人未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可能已经超出了信息收集和共享的原始用途。

其次,这个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相关要求。

1:最小必要原则:个人信息处理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在必要范围内使用。

2:告知义务:处理个人信息时,应明确告知个人信息的使用目的、方式以及共享对象。

3:二次使用限制:未经用户明确同意,个人信息不得用于未明确告知的其他用途。

如果度小满未事先告知他们会使用用户信息进行营销活动,或者未获得用户的额外授权,则可能违反了这一法律规定。

另外,根据隐私政策,信息共享的目的是提供借款服务,而非进行营销推广。如果度小满未在隐私政策中明确说明他们会用用户的联系方式进行营销,则他们的行为可能违反了隐私政策的规定。

令先生说手机厂商对于度小满的做法态度也是模拟两颗。他告诉对方,如果默认度小满的情况合理,那就应该在用户告知条款里进行明示,对方采集的用户信息可能作为营销产品的用途。

厂商方面表示对令先生反馈的情况非常重视,会跟有关业务部门协调。

03

个人信息用途待规范

《独角兽观察》注意到,手机钱包已经成为各大手机厂商标配,为一些信贷公司导流,也成为不少手机厂商的商业模式。

比如,像oppo、vivo、小米这些年都在发力手机钱包,但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依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像令先生这样因为偶尔查看额度,个人信息被收集后,遭遇运营方的电话营销骚扰也是屡见不鲜。

一位用户在小红书分享的经历比较有代表性,她在添加地铁卡时误触了vivo钱包的借钱弹窗,不小心申请了额度。此后,这位用户先接到了丰融金融的借钱推销,后又接到了一个叫众安贷公司的电话轰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据了解,前述的度小满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原为百度金融,成立于2015年,在2018年正式启用度小满品牌并实现独立运营。

在黑猫投诉这样的平台上,关于度小满的投诉信息超过2.7万条,除了信贷企业比较常见的轰炸用户的手机联系人的暴力催收、高利率外,度小满对提前还款的用户,收取高额违约金。

在本文发稿前,令先生又接到了度小满的营销电话,这次用的是虚拟电话号码(来电不会显示为度小满),令先生再次表示没有需求,对方说:先借一笔试试。(文中为化名)(完)

0 阅读:0

别停我是独角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