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员工的工资标准和奖金分配,永远是个谜,讲不清也摸不透。
即使是负责最终解释权的人力部门,也会在某些敏感的问题上,用“不太清楚”几个字给应付过去。
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银行员工都是面面相觑,想互相打听点消息,又怕被逮着“违规”行为。
工资明细表里的数字,除了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能核算清楚,其他的绩效分配、奖励标准等,一概不知。
1一直以来,各家银行都是执行“密薪制”,美其名曰是保护个人隐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实际上,“密薪制”是为了让员工找不到参照物,减少利益纠纷,更是给分配不公盖上了一层“遮羞布”。
作为金融机构,银行的员工对收入最为敏感,本应该公开透明,将公众监督制度落实到位。
可现在的银行,薪酬体系都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纵容了管理层在分配时“乱作为”。
银行下达任务目标的时候,明确了奖金要根据贡献度来划分,鼓励一线员工多做多得。
等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标准又变换了一套,个人感情因素占了主导地位。
一个是营销能手,业绩功臣,另一个是溜须拍马,情绪价值拉满,最后两个人的奖金平分秋色。
这样的场景,在银行内部屡见不鲜,真要让当事人知道了,谁还会脚踏实地的干活。
2在银行,行政职级凌驾于专业能力之上,每个员工都削尖了脑袋往上爬,无非也是利益使然。
基本工资动不了,绩效奖金就成了“黑暗地带”,滋生出诸多乱象。
同样的业绩和职级,到手的工资却千差万别,讨论薪资的时候永远是“一人一议”,出了门就闭口不提。
有些领导借着“密薪制”的保护,给关系好的同事打高分,甚至把已经定稿的奖励模式,打乱再进行二次分配。
也有一些“愣头青”,总是会在偷偷打听到同事的收入之后,去找领导谈心。
可领导早已想好了所有的应答口径,每次都是吃闭门羹,还要被呵斥讨论薪酬待遇是违规的行为。
若是收入低于老员工,领导的解释为,工龄长的同事有优势,老员工年轻的时候贡献很大。
若是收入低于新员工,领导又会分析,现在银行的资源要向新人倾斜,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有利于团结稳定。
3久而久之,银行员工对薪酬不公的现象已经免疫,也知道深究没用,倒不如把时间花在与管理层搞好关系上。
普通员工都知道,高管们享受着远超自己的薪酬待遇,但究竟有多少倍,会不会超出自己的认知,却不得而知。
这些可能出现的矛盾,都被完美隐藏在保密制度之下,即便既得利益集团“乱作为”,也不会在银行内激起一丝涟漪。
一旦有员工在内部聊天软件或者公开场合讨论薪资,轻则诫勉谈话,重则记过处分。
可能管理层也天真地以为,做到了没有对比,就不会给员工带来任何伤害。
一个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薪酬制度,压根不惧怕公布在阳光之下,凭本事挣的钱,走到哪里心都不慌。
只有真正揭开“遮羞布”,让“乱作为”无处遁形,银行业才能真正建立起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
每次网点负责人分奖金都是一团浆糊,喜欢的多分点,不喜欢的少分点,没有什么依据,真TM操蛋
能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