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乃少典部族的后裔,姓公孙,名轩辕。他生来便颇具灵性,尚在襁褓之中就能够开口说话,幼年时聪明伶俐、机敏过人,长大后为人笃实、勤奋努力,成年后更是明察事理,对事物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轩辕成长之际,神农氏的势力已然衰落。各诸侯之间相互攻伐,百姓惨遭残害,而神农氏却无力进行征讨。于是,轩辕开始研习军事,动用武力,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众多诸侯纷纷前来归顺。然而,蚩尤最为凶残暴虐,无人能够前去讨伐。此时,炎帝妄图侵犯欺凌其他诸侯,诸侯们便都转而归从轩辕。轩辕于是修行德业,整顿军队,遵循五行的规律,种植各类谷物,安抚民众,丈量四方土地,还训练熊、罴(pí)、貔(pí)、貅(xiū)、䝙(chū)、虎等猛兽。他与炎帝在阪泉的郊野展开激战,历经多场战斗后,终于征服炎帝,取得胜利。后来,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率领诸侯,在涿鹿的郊野与蚩尤作战,最终擒获并杀死了蚩尤。至此,诸侯们都尊奉轩辕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便是黄帝。但凡天下有不归顺的地方,黄帝就会前去征讨,平定之后便离开,一路上开山辟路,从未有过安宁定居的时候。
黄帝向东抵达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向西到达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向南来到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向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部族,在釜山与诸侯核验符契,随后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立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居无定所,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保卫自身安全。黄帝所封的官职皆以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还设置了左右大监,让他们督察各诸侯国。当时,天下万国安定,因此,祭祀鬼神山川的封禅典礼也增多了。黄帝获得上天赐予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草推算历法,以此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人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依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制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同时又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时,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因土色为黄,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了自己姓氏的有十四人。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了西陵氏的女儿,她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下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同样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德行高尚。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即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性格沉静稳练且富有机谋,通达事理。他努力养殖各种庄稼牲畜,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规律;依顺鬼神的旨意,制定礼义规范;理顺四时五行之气,用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虔诚地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达幽陵,往南抵达交阯(zhǐ),往西去到流沙,往东来到蟠木。在他的统治下,各种动物植物,无论是大神还是小神,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全都得到平定,没有不归服的。
颛顼帝生的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蟜(jiǎo)极,蟜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从玄嚣到蟜极都未能登上帝位,直到高辛时才登上了帝位。高辛是颛顼的族子。
高辛生来就极具灵性,一生下来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他广泛地施予恩泽,惠及众人,而不局限于自身。他耳聪目明,既能了解远处的情况,又能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意旨,深切了解下民的疾苦。他仁德且威严,温和又守信,注重修养自身,使得天下归服。他合理收取土地上的物产,节俭地加以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们;他精心推算日月的运行,以此确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尊重鬼神,慎重地进行祭祀。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的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一般。帝喾治理天下,如同雨水均匀地浇灌农田,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各处,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之处,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下放勋;娶娵訾(jū zī)氏的女儿,生下挚。帝喾死后,挚继位。帝挚在位期间,治理得并不理想,他的弟弟放勋继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即放勋。他仁德如天般广大,智慧如神般高深。接近他,就如同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仰望他,就像云彩轻柔地覆盖着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头戴黄色的冠冕,身穿黑色的衣服,乘坐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色的马。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的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同族人既已和睦相处,他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显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融洽共处。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谷,让他恭敬地迎接旭日东升,在田野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用以校正仲春时节。此时,民众分散在田野辛勤劳作,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以便校正仲夏时节。这时,民众就居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变得稀疏。又命令和仲住在西土,那个地方叫做昧谷,让他恭敬地送别夕阳,在田野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用以校正仲秋时节。此时,民众移居平地,鸟兽毛羽重新生长。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个地方叫做幽都,以便校正仲冬时节。这时,民众都住在室内,鸟兽长出柔软细密的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设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得以振兴发展起来。
尧说:“谁可以继承我的这个事业呢?”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哼!丹朱么,他生性顽劣、凶恶,不可任用。”尧又问:“还有谁可以呢?”驩兜(huān dōu)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出了不少功绩,可以任用。”尧说:“共工巧言善辩,用心不正,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都敢欺骗轻慢,不可任用。”尧又问:“唉,四岳啊,滚滚的洪水漫天而来,浩浩荡荡地包围了群山,淹没了丘陵,老百姓都忧愁不安,有谁能治理呢?”大家都说鲧(gǔn)可以。尧说:“鲧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不可任用。”四岳说:“这是个不同寻常的人啊,不妨试试,若不行就算了。”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了鲧。九年过去了,洪水依然泛滥,没有取得成效。
尧说:“唉!四岳啊,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呢?”四岳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不配登临帝位。”尧说:“可以从所有的亲戚贵族或隐没在民间的人当中推举。”大家都对尧说:“有一个在民间尚未娶妻的人,叫虞舜。”尧说:“对,我也听说过,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四岳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心术不正,母亲善于说谎,弟弟傲慢无礼,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尧说:“那我就试试他吧。”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通过她们来观察舜的德行。舜让她们放下尊贵之心,住到妫(gu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任司徒之职,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都遵行不悖。尧又让舜参与百官的事务,百官的事务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舜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恭恭敬敬。尧派舜进入山林川泽,即便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愈发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道德,把他叫来说:“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了的话就能做到。现在你就登临天子位吧。”舜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正月初一,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的帝位。
尧退位二十八年后去世。老百姓悲痛哀号,就像死了亲生父母一样。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以表达对尧的哀悼之情。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德,不足以把天下交给他,于是就把天下传给了舜。把天下传给舜,那么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而只有丹朱一人痛苦;传给丹朱,那么天下人就会痛苦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总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个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去世后,三年服丧期满,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诸侯前来朝见天子的,不去丹朱那里却去舜那里;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gǔ sǒu),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gōu wàng),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就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从昌意至舜已经是七代了。自从穷蝉为帝之后一直到舜帝,中间几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舜的生母去世后,瞽叟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骜不驯。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把舜杀掉,舜都巧妙地躲过了;稍有小错的时候,就会遭到重罚。舜却始终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及弟弟,一天比一天地恭敬谨慎,从不懈怠。
舜,是冀州人。舜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做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做买卖。舜的父亲瞽叟愚昧,母亲顽固,弟弟象傲慢,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他们想杀他的时候,找不到他;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却总在身旁。
舜二十岁因为孝顺而闻名,三十岁被尧举用,五十岁代行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埋葬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舜登临帝位之后,乘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叟请安,和悦恭敬,遵循为子之礼。又把弟弟象封到有鼻为诸侯。舜的儿子商均也不贤德。舜就准备推荐禹做天子。十七年后舜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也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就像舜让给尧的儿子时的情形一样。诸侯归服禹,这样,禹就登临了天子之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都享有封地,用来奉祀祖先。禹还让他们穿自己家族的服饰,用自己家族的礼乐仪式。他们以客人的身份拜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臣下对待,表示不敢专擅帝位。
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业。所以黄帝号为有熊,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号为夏后,而另分出姓氏为姒(sì)氏。契是商的始祖,姓子氏。弃是周的始祖,姓姬氏。
太史公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然而五帝的年代已经十分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且不规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有的儒者认为不是真实的。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南到过长江、湘水,往北到过涿鹿,往东到过东海,往东南到过江淮一带,所到之处,那些年长的人往往谈到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习惯虽然各异,但总的来说与古文记载相近的比较可靠。我阅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义的阐发很是明白,只是人们没有深入考察罢了,其实它们的记述都并非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我把这些材料加以评议编次,选择文辞特别雅正的,写成这篇本纪,作为全书第一篇。
典故金句金句:“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释义:他的仁德像天一样广大,他的智慧像神一样高深。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盖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形容帝尧品德高尚、智慧超群且为人谦逊。典故:“尧天舜日”(虽原文未直接表述此四字,但相关事迹体现)释义:原意为称颂帝王的盛德,后比喻太平盛世。源自帝尧、帝舜在位时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的历史记载。五帝时期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的景象,成为后世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2. 历史回响文化传承:五帝的传说和事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构建了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为后世的儒家、道家等诸多思想流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道德楷模,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政治理念:五帝的禅让制度,体现了 “选贤与能” 的理念,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种理想范式和道德标杆,虽然后世王朝大多为世袭制,但这种贤能政治的思想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对人才选拔和任用的思考。民族融合:黄帝等五帝带领部族不断发展、征战与融合,促进了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五帝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这种祖先认同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深远的作用。3. 黄金法则做人:德行修养:五帝皆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如舜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仍坚守孝悌之道,帝喾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以仁德和诚信赢得众人归服。这启示我们要注重品德培养,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包容豁达:面对不同意见和挑战,五帝展现出包容的胸怀。如尧在选拔人才时,听取各方意见,即使对共工、鲧等人的任用有所疑虑,也愿意尝试。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学会接纳不同观点,保持豁达心态。做事:务实勤勉:黄帝 “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积极发展生产、治理四方;尧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认真制定历法以指导农事。这告诉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勤勉努力,注重实际效果,关注民生需求。选贤任能:五帝在治理天下过程中,都重视选拔贤能之人。尧考察舜的德行和能力后,将帝位禅让给他;舜启用 “八恺”“八元” 等贤才治理百事。这提醒我们无论是管理团队还是开展工作,都要善于发现和任用有才能的人,发挥他们的优势,提高做事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