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康德:02-为什么需要纯粹理性批判

文化讲透哥 2025-03-11 22:08:56
一、哲学界的 “神秘来客” 康德

您知道吗?在哲学的江湖里,有一位超级大佬,那就是康德,他写的《纯粹理性批判》,那可是哲学界的 “武功秘籍”,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哲学家。康德这人,生活那叫一个规律,规律到啥程度呢?就好比他是个精准的 “人形时钟”,每天啥时候干啥都有固定时间,他的邻居们都能根据他出门散步的点来对表。您说逗不逗?他这一辈子,几乎都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就在那一方小天地里,琢磨出了这些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厉害吧!

那他写的这本《纯粹理性批判》到底讲了些啥呢?简单来说,就是康德在书里开启了一场 “烧脑” 大冒险,专门研究我们人类的知识是从哪来的,咱们的理性到底靠不靠谱,能弄清楚多少事儿。这书刚出来的时候,好多人都看得晕头转向,毕竟里面的内容太烧脑啦,但这也挡不住它成为哲学界的经典之作。接下来,咱就跟着康德的思路,一起走进这场超有意思的哲学之旅。

二、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

您想啊,咱们一出生,就像个啥都不懂的 “小迷糊”,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慢慢的,咱们通过看、听、摸、尝这些方式,开始了解周围的东西,这就是在积累经验。就像小时候,咱们第一次摸到火,被烫了一下,哎哟,那可疼了,打这以后,咱们就知道火这玩意儿不能随便碰,这就是经验告诉我们的。所以康德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这没毛病吧!

但是呢,知识的来源可没这么简单。您看啊,有些知识好像不用经历啥事儿就能知道。比如说,就算您从来没见过有人挖自家房子墙脚,您也能猜到房子大概率会倒吧。这时候您可能会说:“嘿,这我能想到,不就是常识嘛!” 但康德可不这么看,他说这里面有门道呢。像这种看起来不依赖某个具体经验就能知道的知识,还不能完全算 “先天知识”。为啥呢?因为您知道房子会倒,那是因为您之前通过各种经验,知道了物体有重量,没了支撑就会倒。真正的先天知识,那得是绝对不依赖于一切经验的知识。就好比数学里的一些知识,不管您生活中碰没碰到过相关的事儿,它就是对的,这才叫先天知识。这经验性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别,是不是有点绕?别着急,咱们多琢磨琢磨就明白了。

三、咱身边的先天知识

那怎么判断一个知识是不是先天知识呢?康德给咱们支了两招,一个是看它有没有必然性,另一个就是看有没有严格的普遍性。这俩词儿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没那么复杂。

先说说必然性,给您举个例子,“一切变化都必然有其原因”,您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不管啥东西发生了变化,背后肯定有个原因在捣鬼。就像您早上起来,发现外面下雪了,那为啥会下雪呢?肯定是天气啊、温度啊这些原因导致的。这就是知识的必然性。

再讲讲严格的普遍性。比如说数学里的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不管您在地球上哪个角落,也不管您画的三角形是大是小、是胖是瘦,它的内角和就是 180 度,没有任何例外。这就是严格的普遍性,只要一个判断有这个特点,那就说明它很可能是先天知识。

您瞧,咱们生活里到处都藏着先天知识呢。就像刚刚说的这些,还有好多其他的例子。而且啊,这些先天知识不光藏在各种判断里,在我们的概念里也有。比如说您想到 “物体” 这个概念,就算您把它的颜色、软硬、重量这些特点都去掉,最后还会剩下一个 “空间” 的概念,这个空间可是去不掉的。这就说明,“空间” 这个概念在我们的先天认识能力里是有一席之地的。您看,哲学是不是很有意思,这些平常咱们都没注意的事儿,康德都能给扒拉出来研究研究。

四、哲学为啥要研究先天知识?

您说哲学这玩意儿,到底在琢磨啥呢?其实啊,哲学一直都在寻找一些超级靠谱、能让我们看透世界本质的知识,这里面先天知识就特别重要。以前的哲学家们研究形而上学的时候,那叫一个 “猛”,根本不管咱们的理性有没有能力干这事儿,就一头扎进去了。这就好比没检查装备,也没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就直接去挑战大 BOSS 了,能不 “翻车” 吗?

而且啊,理性这家伙有时候也会 “调皮捣蛋”。我们在分析概念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获得了好多新知识,可仔细一瞧,嘿!说不定这些知识只是把我们原来概念里的东西给 “抖搂” 出来了,就像从一个旧箱子里翻出了以前的宝贝,还以为是新的呢。更夸张的是,理性还会偷偷地给概念添加一些 “八竿子打不着” 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还不知道它是咋做到的,就这么被它给 “忽悠” 了。比如说,我们想着想着,就莫名其妙地觉得某些概念之间有联系,可仔细想想,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候,咱们就得琢磨琢磨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别啦,说不定这里面就藏着解开谜团的钥匙呢!

五、判断的 “两大阵营”

在判断的世界里,有两个 “阵营”,一个是分析判断,另一个是综合判断。这俩到底是啥呢?给您打个比方,您就懂了。

分析判断就像是拆盲盒,您打开一个写着 “物体” 的盲盒,发现里面有个小纸条写着 “有广延”。您看,这 “有广延” 就像是本来就藏在 “物体” 这个盲盒里的东西,您把盲盒一打开,它就出现了。就像康德说的 “一切物体皆有广延”,您想要知道物体有没有广延,根本不用去外面找证据,只要分析 “物体” 这个概念,就能发现广延就在里面。这就是分析判断,它不会给概念增加新东西,只是把里面本来就有的东西给找出来。

那综合判断呢?它就像是给盲盒里添加新宝贝。还是拿 “物体” 这个盲盒举例,您打开一看,里面有广延、形状这些东西,但是没有重量。这时候,您通过经验发现,好多物体都有重量啊,于是您就给这个 “物体” 盲盒里添加了 “有重量” 这个新宝贝,这就是综合判断。就像 “一切物体皆有重量”,“重量” 这个概念在一般物体的概念里本来是没有的,是通过经验给加进去的。

经验判断一般都是综合判断,您想啊,要是把分析判断建立在经验上,那多荒唐啊!就好比您已经知道盲盒里有啥了,还非要通过别的经验来确认,这不是多此一举嘛。比如说 “物体是有广延的”,这是先天确定的,不用靠经验。但 “物体有重量” 就不一样了,虽然物体概念里没有重量,但通过经验,我们发现重量和物体经常 “黏” 在一起,所以就把重量作为谓词加给了物体概念。

不过,先天综合判断可就麻烦了。比如说 “凡是发生的事情,都有其原因”,“原因” 这个概念和 “发生的事情” 的概念,那完全是两码事啊,就像两个不同盲盒里的东西。我们是怎么把它们联系到一起,还觉得这是必然的呢?这可把哲学家们给难住了,就像解谜遇到了超级大难题,而这个难题就是先天思辨知识的关键所在,要是解开了,那可就不得了啦!

六、各学科里的 “隐藏高手”

您知道吗?在好多学科里,都藏着先天综合判断这个 “隐藏高手”,它在背后默默发挥着大作用呢!

先说说数学。您肯定学过数学,像 “7 + 5 = 12”,您是不是觉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嘛,还能有啥特别的?嘿,康德告诉您,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您看啊,“7 与 5 之和” 这个概念,就只是说把 7 和 5 这两个数字加起来,但从这个概念里,您能直接想到结果就是 12 吗?根本想不出来!您得掰着手指头,或者找 5 个小石子,一个一个地加到 7 上面,才能得到 12。这就说明,“12” 这个概念不是从 “7 与 5 之和” 的概念里直接分析出来的,而是通过直观,也就是借助手指头或者小石子这些东西,综合出来的。所以啊,算术命题都是综合的,而且数字越大,您就越能感觉到这一点。比如说 “123 + 456 = 579”,您不实实在在地算一算,光靠分析概念,根本找不到答案。

几何学也是一样。“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您觉得这还用说吗?但您仔细想想,“直” 这个概念里,可没包含 “最短” 的意思啊!“最短” 是额外加上去的。那怎么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呢?还得靠直观。这就表明,纯粹几何学的原理也都是综合的。虽然几何学家有些作为前提条件的原理,像 “a = a” 这种,是分析的,但它们就像是游戏里的小道具,只是辅助用的,不是关键的原则。

再看看自然科学。比如说 “在形体世界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还有 “在运动的传递中,作用和反作用在任何时候都必然彼此相等”。您琢磨琢磨,在 “物质” 的概念里,我们想到的是它在空间里占地方,可没想着它的量不变啊。所以,为了给物质概念加上这个新东西,我们就得超出物质概念本身,这就是综合判断。而且这些命题还具有必然性,是先天的。自然科学里好多这样的命题,它们构成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最后说说形而上学。这门学科就更厉害了,它的目的就是要扩展我们的先天知识。比如说 “世界必须有一个最初的开端”,这可不是我们能从经验里得到的知识,也不是简单分析概念就能得出的。它需要借助一些原理,给已有的概念加上原本没有的东西,通过先天综合判断来实现。所以啊,形而上学至少从目的上来说,基本上都是由先天综合命题组成的。您看,先天综合判断在各个学科里都这么重要,是不是很神奇?

七、纯粹理性的 “灵魂拷问”

嘿,您知道吗?纯粹理性这儿啊,有个特别 “扎心” 的灵魂拷问,那就是 “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这问题可不得了,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形而上学的大门,要是解决不了,形而上学就得一直在那 “摇摆不定”,一会儿被人说靠谱,一会儿又被人吐槽不靠谱。

以前有个叫大卫・休谟的哲学家,这人挺聪明,可就差那么点 “火候”。他也研究这事儿了,但只盯着结果和原因的联结这一块儿,就觉得先天综合命题根本不可能。按照他的说法,咱们以为的那些理性知识,好多都是从经验里来的,只不过习惯让它们看起来好像有必然性,这么一来,形而上学不就成了 “空想” 嘛。但他要是能把眼光放长远点,发现这问题的普遍性,估计就不敢这么说了。为啥呢?因为纯粹数学里可到处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啊,要是先天综合判断不可能,那数学不也得 “凉凉” 了?还好,后来康德站出来,开始深入研究这个问题,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好处可多了去了。咱们能明白纯粹理性在各种科学里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像纯粹数学为啥能这么厉害,纯粹自然科学又是咋建立起来的。这些科学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就说明它们肯定是有办法成为可能的。但形而上学就有点 “惨” 了,一直发展得不太好,好多人都怀疑它到底行不行。不过呢,形而上学就像人的一种本能,大家心里都有一些关于世界本质的问题,理性总是忍不住去思考,所以形而上学一直都存在。这时候就得问问了,作为自然禀赋的形而上学是怎么来的?还有,怎么让理性弄清楚这些问题,是真的知道答案,还是明白自己根本搞不定,得给理性设定个界限呢?这就是从那个核心问题延伸出来的思考,关系着形而上学能不能成为一门靠谱的科学。

八、康德的 “秘密武器”: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琢磨来琢磨去,最后想出了一个 “秘密武器”,叫纯粹理性批判。这玩意儿是干啥的呢?简单说,就是给咱们的理性来一次全方位的 “体检”,看看它的 “身体状况” 怎么样,都有哪些 “本事”,能在什么范围里 “活动”。

理性是提供先天知识原则的 “小能手”,纯粹理性呢,更是能绝对先天地认识对象。要是有一套 “工具”,能把所有纯粹先天知识都搞定,那该多好,这就是纯粹理性的工具论。要是真能实现,说不定能构建出一个超级厉害的纯粹理性体系。但这事儿难度有点大,咱们还得先搞清楚知识能不能扩展,在啥情况下能扩展。所以啊,康德觉得,先得有一门科学,专门判断纯粹理性,研究它是从哪儿来的,边界在哪儿,就把它当成构建纯粹理性体系的 “预科班” 吧。这门科学不叫别的,就叫纯粹理性批判。

它在思辨方面的作用,主要是给理性 “挑刺”,虽然不能直接让咱们的理性知识变多,但能帮咱们把理性弄得更清楚,少犯错,这收获可不小。比如说,有个词叫 “先验”,就是研究我们先天认识对象的方式。有一种先验哲学,听起来特别高大上,它得把分析的和综合的先天知识都包含进去,可这对咱们来说有点复杂了。咱们现在主要研究先天综合的原理,所以就先搞个先验的批判,它就像一个 “知识质检员”,不管是新知识还是旧知识,都用它来检验检验,看看有没有价值。

以后要是条件成熟了,说不定能根据这个批判,弄出一个纯粹理性哲学的完备体系,不管是扩展知识,还是给知识 “划界限”,都能做到。您别看这事儿挺复杂,其实没那么夸张。因为咱们研究的对象不是那些无穷无尽、让人头疼的事物,而是咱们自己的知性,而且还只是知性里的先天知识这一块儿。这就好比找东西,东西就在咱们自己家里,还能找不着吗?所以啊,只要用心研究,肯定能把它研究明白。

1 阅读:7

文化讲透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