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晚年低调至死,在功臣榜中居末位,是因为没参加玄武门之变吗

寻根拜祖 2025-01-01 08:35:30

总有人说,秦琼因为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因此遭到了李世民的冷落,所以此后活得很低调,虽然最终也被列入“凌烟阁功臣榜”,但只捞了个榜尾。

不知道这个说法从哪儿冒出来的,史书不止一处明确记载,秦琼是“玄武门之变”参与者之一。

《旧唐书 太宗本纪 上》: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秦琼传》: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有很多人以为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只有九位、十位,其实远远不止,我从两唐书中至少找到二十七位,罗列如下: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顺德、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恭、秦琼、侯君集、段志玄、张公谨、屈突通、高士廉、张士贵、宇文士及、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安元寿、吴黑闼、庞卿恽、樊世兴、元仲文、李客师、薛万钧。

事实上,“玄武门之变”是秦王集团一场生死与共的搏杀,每一个人都赌上了个人以及家族的身家性命,怎么可能只有九位、十位,即便那二十七位也只是核心成员,而不是全部。

秦琼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跻身事外。

秦琼的前半生就是个“灾星”,他给谁当小弟,谁就倒霉,别人“克夫”,他“克领导”,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都被他“克”光了,直到跟了李世民,这个不光彩的记录才被画上句号。

“美良川之战”秦琼一战成名,因公被授予秦王府右三统军、加上柱国,并与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一起成为赫赫有名的“玄甲军”四大统帅之一。

武德四年,秦琼又追随李世民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又因战功获封翼国公。

可以说,李世民就是秦琼的贵人,从那以后,他才扭转了人生的颓势,并一路高歌。正因为如此,秦琼打上了深深的“李世民”烙印,他也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牢牢绑定在李世民的身上,根本没有退路。

请注意一个细节,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人大多都是秦王府的人,而不是朝廷直属的官员。比如秦琼,他的职务是秦王府统军,而不是朝廷的十二位武官。

李建成、李元吉曾经想通过分化拉拢的方式瓦解秦王集团,结果在尉迟敬德、段志玄身上“试点失败”,于是他们便祭出杀招:清除。上了他们黑名单的除了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外,还有一个人就是秦琼。

李元吉计划将这四人调入自己的军营,并找个借口“悉数坑杀”。可见,在太子集团眼中,秦琼跟尉迟敬德一样,都是李世民的铁粉、死党,只有从肉体上消灭。

在这种情形下,秦琼有什么理由不参加“玄武门之变”?

有人说,在整个事件中,我们看不到秦琼有任何作为,你说他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证据呢?他到底做了什么?

很遗憾,这确实是硬伤,史书没有记载秦琼在其中究竟做了什么。不过,这也不足为奇,“玄武门之变”本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后人也仅仅是通过零散的记录拼凑出了事件的原貌。出于隐晦,其中大量的信息被掩盖,这难道不正常吗?

我曾经研究过“玄武门之变”的细节,挑几点发现与大家共享:

其一,在李建成、李元吉被杀的“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肯定已经被李世民软禁了,因为控制皇帝远比杀李建成、李元吉还要重要。所以,那天所谓的“李渊泛舟”只是表面现象,那时候他已经是俘虏了。俘虏李渊的战斗应该发生在午夜,地点就在“甘露殿”,而且爆发了短暂的战斗。

其二,“玄武门之变”其实有备胎,假如李建成、李元吉没走玄武门的话,一定会从永春们进宫,那里一定还有秦王府的伏兵。

其三,假如“玄武门之变”失败,李世民会带着秦王府所有人马逃往洛阳,张亮和温大雅一明一暗早就搞定了洛阳,那里将是他们的“保命线”。

其四,“玄武门之变”至少有七个战场,其中五个战场打响了,另两个因为事件顺利,没打响。

这么多隐晦的内容,某些人的贡献没法见诸纸面,难道不正常吗?比如秦琼,他是不是执行了一件不能说的任务呢?

您还别不信,我举个例子。

杜君绰的墓志铭上有一句描述参加玄武门之变的怪异记载:“X交御辇,矢及宸闱。”同样,郑仁泰的墓志铭也有一句不同寻常的描述:“兵缠丹掖,沴集紫辰。”

结合那天夜晚的事,我们不难看出,玄武门之变时在皇帝的寝宫发生了战斗,箭矢都射到了龙床上,这显然是指俘虏李渊的过程。

这种事史书根本不能记录,而个人的墓志铭却泄露了天机。所以,秦琼也极有可能跟杜君绰、郑仁泰做了同样的事,史书没记载,他也没敢说。

玄武门之变中,甘露殿、玄武门、永春们是三个关键战场,甘露殿要俘虏李渊,立于不败之地,玄武门要诛杀李建成,断了李渊的念想,永春们是玄武门的备胎,与玄武门一样重要。

根据那天的兵力部署,有三个人没有出现在甘露殿,也没有出现玄武门,失踪了,他们是程咬金、秦琼、张士贵。那么,他们去哪儿了呢?

我猜测,他们应该就是“永春门之变”的将领。只是李建成、李元吉没走永春门,所以当了无名英雄。

其实,包括秦琼在内,绝大多数的将领都没有细节描写,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他们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以“秦琼事后过于低调,且位列凌烟阁榜单末位”为由,得出“秦琼因为没参加玄武门之变,遭到了李世民冷落”的结论更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秦琼之所有后期不显山不露水,是由于其他三个原因。

第一,健康状况不佳,李世民登基后秦琼逐渐隐退了。

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因功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食邑七百户,同时受封的还有程咬金、尉迟恭,分别为右武卫大将军、右武候大将军。如果秦琼没有参与,他怎么可能与这二人并列?

不过,从那以后秦琼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史书的解释是他经常生病,根本不能承担繁重的工作,为此他还特地解释说:“我这一生参加过二百多场战斗,屡次受重伤,流的血有几斛(一斛等于二十升),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秦琼原本就不是那种贪恋权力的人,在健康不佳的情况下,早早安度晚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二,事后隐退的不止秦琼一人,包括尉迟恭在内都隐身了。

参加“玄武门之变”的武将们,除了侯君集、段志玄这样的后起之秀,绝大多数人都逐渐隐退了,包括一等功臣尉迟恭。

这倒不是李世民过河拆桥,而是功臣们居功自傲,屡屡触犯法律,成了“害虫”。最典型的就是尉迟恭,这家伙公然凌辱宰相,人缘奇臭。

一次宴会上,他发现有人座次排在了他的前面,竟然上前一把揪住人家质问。任城王李道宗好心劝和,他却一拳打在李道宗的脸上,差点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李道宗是李世民最喜爱的堂弟,尉迟恭竟然当着李世民的面如此撒泼,气得李世民停了宴席,并借机向尉迟恭等功臣们发出威胁:我以前总是责怪汉高祖杀功臣,想跟你们共享富贵。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不是高祖的错,治国还是要赏罚分明,恩不能太过,你们自己小心点,世上没有后悔药。

李世民开悟了,这些功臣们已经赏无可赏,再给他们权力,将来没法驾驭了,其结局必然重复汉高祖的老路,所以莫不如让他们交权退养,享清福去。

第三,玄武门之变的武将们实力有限,不能适应新的战场环境。

在民间传说中,尉迟恭、程咬金、秦琼都是一等一的将领,好像离开他们军队就玩不转似的,其实不然,这些人充其量就是“猛将”,根本不具备独立领军的才能,离帅才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最典型的就是程咬金,他在唐高宗时期曾经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负责讨伐西突厥,结果因为失误导致唐军死伤惨重,因此被免职。

参加“玄武门之变”的武将中,只有侯君集堪称帅才,即便如此,他在李靖面前也就是小学生。其他的比如李勣、李道宗、李大亮、苏定方、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哪一个都要比他们强百倍。

李世民坐上龙椅后,缺的不是尉迟恭、秦琼这类“拎包客”,而是李靖这种独当一面的统帅,所以秦琼们是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被淘汰了。

最后一个问题,秦琼为何只能排在“凌烟阁功臣榜”的末位?

人们将榜单的顺序看作是“名次排序”原本就是一个误解,事实上,榜单的排名不是论贡献大小,而是根据设立榜单时功臣们的品级高低排名的。

这就难免有人“占便宜”,有人“吃亏”。比如杜如晦、魏征,因为去世早,获得了追赠,排名就靠前。而军神李靖虽然最终获得了正一品的“司徒”,与榜首的长孙无忌平级,但那是他去世后的追赠,榜单设立时他只是个正二品的特进,所以只能屈居第八。

秦琼退隐太早了,后期没有战功,又因为去世太早,只获得了三品“徐州都督”的追赠,所以只好“屈居榜尾”,跟参没参加玄武门之变没半毛钱关系。

0 阅读:222
评论列表
  • 2025-01-01 12:03

    秦琼 李绩 两个吊车尾都是武德年间的上柱国翼国公和莱国公 程咬金武德年间的宿国公 略高两三位 跟其他秦王府的比也是吊车尾 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三个都是被狠砍了一刀的 秦琼被砍了最狠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