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没儿子就死了要兄终弟及,没弟怎么办?

寻根拜祖 2025-02-20 22:28:16

自从周公创立《周礼》后,古代中国的继承制就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父死子继”,历史上的“兄终弟及”大多数属于特殊情况下的“违法操作”。

在今人的眼中,“兄终弟及”是“父死子继”的替补方案,之所以有这个误解,原因有以下两个:

其一,“兄终弟及”确实在某个阶段是继承法统。

比如,商朝实行的就是“兄终弟及”,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政权也实行“兄终弟及”,最典型的就是匈奴呼韩邪单于就规定,他死后汗位要在几个儿子之间轮转。

其二,“兄终弟及”的案例从来就没断绝过。

比如汉文帝承继汉惠帝,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哥仨轮流坐庄,宋太宗继承宋太祖,明代宗继承明英宗,明世宗继承明武宗,等等。

但“存在”不代表“合法”,事实上,“兄终弟及”是一个必须被废弃的制度,否则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都将被颠覆,连当替补都不行。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讲一个故事。

当年,窦太后偏心小儿子梁王刘武,想让汉景帝立刘武为皇太弟。汉景帝不敢得罪老妈,就请“炮筒子”袁盎当说客。

袁盎对窦太后说,当年宋宣公将王位传给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感念哥哥的恩情,又把王位传给侄子,可是他自己的儿子却不干了,于是宋穆公的后人和宋宣公的后人为争夺王位打了几十年,将强大的宋国打得奄奄一息。

袁盎说,这都是血淋淋的事实,难道太后希望看到这一幕发生在我大汉?

窦太后虽然有私心,但不糊涂,被袁盎这么一吓,就再也不敢提“兄终弟及”了。

袁盎说出了“兄终弟及”最大的病根——造成“天下二主”,破坏了“天下只能属于可唯一传承的脉系”这个法统,最终必然导致天下分裂。

周公的“父死子继”就杜绝了这个弊端,并且精妙地发明了“嫡庶之别”,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权,这就相当于“天选继承人”,出生决定一切,其他人别想动歪心思。

这种继承制度很死板,接班人由“娘肚子”决定,不论贤愚,很“不合理”。有很多人说,为什么不能折中一下,在兄弟们和儿子们中间展开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嘛,多好。

有选择空间当然好,但有相应的“标准且唯一的答案”吗?如果没有岂不是引起争端?还不是又走向分裂?

所以“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不完美”,但它“最不坏”,对秩序的稳定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当然,它也带来另一个极端的问题,那就是皇帝没儿子怎么办?如果“兄终弟及”连“替补席”都不能坐,谁来补这个漏洞呢?

人家周公早就想到了——过继子。

按照《周礼》,皇帝是不能绝嗣的,万一绝了也要给他续上,方法就是将“宗子”过继给皇帝,给皇帝延续香火。

所谓“宗子”就是“宗室子弟”,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挑选,以亲侄子为优先。比如,汉成帝无子而崩,就挑选了他弟弟的儿子刘欣(汉哀帝)作为他的继承人;再比如光绪帝的继承人宣统帝溥仪,也是他的侄子。

后人对《周礼》有一个解读,那就是“兄弟不相入庙”,意思是哥俩如果都是皇帝,只有一人有资格进入太庙。

这句话的分量太大了!

“入庙”就是皇帝死后进入太庙,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如果一个皇帝死后不能入庙,那就意味着他百年之后“吃不了供奉”,成了孤魂野鬼。

对活着的人来说,这叫做“嫡系转移”,对死人来说,那就是极大的侮辱。所以,皇帝们如果不想当“饿鬼”,就不能将皇位传给兄弟,而是传给过继子。

“嫡系转移”的可怕不仅仅在于对先皇有“杀伤力”,对继任者也相当不友好,甚至危及皇位的稳固。

比如汉文帝,皇位本来属于汉惠帝一脉,汉文帝却“以庶代嫡”占据正统。虽然这不是他的错,但还是遭到了宗室王爷们的敌视,以至于被人编民谣诋毁,甚至起兵作乱。

“过继子”能作为“兜底方案”,解决所有问题吗?不能,比如皇帝没有侄子,甚至一个晚辈都没有怎么办?

这种事情也发生过,比如前文提到的汉哀帝,他就是这种情形。

作为法统,《周礼》只能想到原则性的东西,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特殊情况。所以,汉哀帝驾崩后只能突破规矩,立汉哀帝的堂弟刘衎(汉平帝)。

估计有人兴奋了,这不就是“兄终弟及”了吗?

呵呵,还真不是。事实上,汉平帝并不是以“皇太弟”的名义接班汉哀帝,而是以“皇太子”的身份接班汉成帝。对汉哀帝和汉平帝来说,这叫“嫡系转移”,将来汉哀帝不得不接受“兄弟不相入庙”的苦酒。

肯定有人不服气:明代宗与明英宗呢?那不是“兄终弟及”吗?

确实是,不过那是“法理的旁支”。我们发现,年代越早,人们对《周礼》的执行力越强,强到死板的程度,而后来则越来越灵活,慢慢突破了边界。

比如,当年汉平帝死后,王莽立2岁的孺子婴为太子,自己以“摄皇帝”名义掌握皇权。人们都说王莽这是在为篡权做准备,其实不然。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14岁,我查阅了大量史料,推断孺子婴应该是汉平帝当时唯一的侄子辈,没有第二个选择,除非采用“兄终弟及”。

西汉时期人们对《周礼》很执拗,于是便将孺子婴过继给汉平帝,以嫡子身份为皇太子。

明英宗被俘时其实还不属于“无子”,他的儿子朱见深为何不能即位,而是传位给了弟弟明代宗呢?

没办法,当时国家危急,朱见深才2岁,担不起大事,以于谦为主的大臣们出于大局考虑,决定推举一个成年皇子担当大任,从血缘关系上讲,明代宗朱祁钰最合适。至于法理嘛,这种情形下该让路只能让路。

明朝还发生了第二起“兄终弟及”,那就是明世宗朱厚熜接替明武宗朱厚照。不过有意思的是,大臣与皇帝的说法却不一致,以至于爆发了巨大的冲突。

大臣们秉持“正理”,说这是“父死子继”,您朱厚熜是以明孝宗的太子身份即位。而朱厚熜却不干:俺是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接班,所以俺不是太子。

朱厚熜这么说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这是当年朱元璋的《皇明祖训》留下的规矩。外人会觉得奇怪,“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不都一样吗?又不影响他的皇位,争个什么劲?

这么说太小看了朱厚熜的智商,这家伙深谋远虑着哩!

其一,他不接受“父死子继”,就意味着他不承认自己的太子身份,而是以皇帝的身份进京,这就等于告诉杨廷和等人:我不是你们拥立的傀儡,我的皇位我做主。

其二,既然他不是明孝宗的儿子,那么他就还是亲爹的儿子,这就给他后来追封生身父亲为皇帝埋下了伏笔。

总之一句话,以什么身份即位,那是“正名”,名正言顺,后面紧跟着的就是权力和地位。

还有一种所谓的“兄终弟及”就不那么光彩了,那就是“夺位”,比如元武宗与元明宗、宋太宗与宋太祖,甚至还有从侄子手上抢夺皇位的,这些人公然谋逆,“兄终弟及”竟然成了他们的遮羞布。

总的来说,随着年代的久远,继承法“与时俱进”,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但万变不离根本,那就是“父死子继”是唯一的准绳,“兄终弟及”始终是“后台操作”。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