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杜城村编撰《杜城村史》,在充分考证后认为杜姓来源于杜树和杜伯国。杜树,为落叶乔木,杜城人称其为槨槨枣、野枣,远在5000年前的杜人以此枣充饥,以杜树作为图腾和姓氏,因此,全球华人的杜姓、西周时期的杜伯国、秦时的杜县、杜市均由此而来。西周时期的杜伯国古城遗址,杜伯国的都城就是现在的杜城堡,内城南北长218米,东西宽162米,约合53亩。
杜城村考古遗址
杜桓公(报联公之子)字致禄,名桓,又名献。生於周宣王十二年乙酉(公元前816年),此祖系累公四十世孙。事周宣王,为上卿大夫,刘氏至此始显其名,封邑於杜,以邑为氏,为杜氏;爵位居伯,故号杜伯,杜伯长子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荀邑在今山西省临倚县),杜伯卒于周宣王四十三年丙辰(公元前785年),享寿三十二岁。
《竹书纪年》载:“周成王八年周灭唐,迁唐于杜,立杜伯国。”西周时诸侯于王畿内者为伯。周宣王时封杜桓为伯,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宣王听妃鸠谗言,囚杜桓于焦(今长安县韦曲东2公里焦村)并杀之,葬封地杜伯国南。
《长安志》载:“杜伯墓在杜城清明渠边,石椁四隅有石柱,以铁索绕之,相传水涨墓开,水落乃封”。 王将无端杀害杜伯而非其罪,有友佐儒谏王,与争之九,复之而王不许,卒杀杜伯。佐儒宁死不殉君,以正杜伯之无罪也。被诬冤杀,封地杜城被夺,其子隰叔奔晋,后世为晋国士师,因官名显赫,故以官命氏,又为士氏。
2020年的杜城村
杜伯国建置随着历史变化有所嬗变,《路史·各国纪》载:周平王迁都洛邑,因秦哀公护送东迁有功,将岐地部分赐秦,在秦人尚无力管理沣水流域时,杜伯后裔趁机建起荡杜王国,国号毫。毫在杜(杜城)南,领南至终南山,北至渭河中游两岸地域。周桓王七年即秦宪公三年(前713年)因毫阻挡秦人东进道路,灭毫国,毫王逃西戎。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在原杜伯国置杜县,是秦时最早县之一。辖区为今雁塔区全部、长安县大部和柞水县西北部、宁陕县东北部。
1985年5月4日,在西安市、雁塔区有关部门和山门口乡人民政府主持下,各界代表及村民1000人在杜城村集会,纪念杜城建城3000周年。
刘询与杜城刘询五岁时因为“巫惑之祸”平反出狱,被送到杜县县城杜城的舅曾祖母贞君和舅曾祖父史恭家抚养,贞君、史恭对其身世保密以利成长,在掖庭(汉皇宫管理机构)接回刘询之后,掖庭令张贺常常带着刘询“游走于杜、户之间,率常在下杜”,因此刘询从五岁起到十七岁即位前少年时代对杜城记忆深刻而美好,杜陵、杜门因此命名。由于霍光霸权,刘询在即位后八年才接走曾祖父史公和曾祖母贞君。
赵匡胤与杜城948年(后汉乾祐一年)赵匡胤在汴梁(开封)大闹万花楼,遭揖,逃到长安寻叔父晕倒在杜城村北,后在杜城清幽(和)观找到叔父赵景清。秦腔《千里送京娘》有详情叙述。
连战与杜城1939年(民国28年)连战(原国民党主席)之父连震东和之母赵兰坤因避日本飞机轰炸,携连战居杜城堡孙绍信家的东厢房至1941年。
2005年4月30日,连战“破冰之旅”到清凉山祭拜祖母,杜城村时任党支部书记马润羊、孙绍信长子孙风池、侄子孙义宁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迎送。
连战祖母西安墓园
留坝县县长刘茂儒刘茂儒(1881年——1959年),1906年考中清朝文状元。1907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后来因日本国内改良派与东亚大战而回国。1938年任留坝县县长。
革命烈士 孙凤喜孙风喜,是孙绍贤之子,排行老二(老大孙风礼,老三孙风皋)。1932年出生于杜城堡;1955年参军;1956年8月在抄匪时牺牲,终年24岁。
李会牛舍已救人群体1990年农历7月22日中午,杜城庵十组的村民们正在地里劳动,大家有说有笑,交流种菜经验。突然,有人大喊:“快救人呀!”大家赶快奔向东头鸡厂下水道的检查井旁,原来,正在检查井处勺粪给地施肥的村民马军利不慎落入粪井下,由于井深且直径很小,马军利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这时,村民李会牛顾不得粪井内又脏又深,一把将马军利拉住,心想,自己一个小伙子绝对能把他救上来,谁料粪井内含有大量沼气直冲李的口鼻内,使他呼吸受阻,也被马军利下沉的身躯拉下井内,情况万分危急,两个人随时可能因缺氧而失去生命。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从地里跑来的李景民和李智绪到了井口,李智绪凭着他海军战士的经验,不加思索地跳入粪井内,先把李会牛救出,又尽力把马军利拉出粪池,村民刘俊锁急奔村卫生所,李成厦大夫以最快速度赶到出事现场,把仅有的一支强心针给病情较重的马军利注射后,急忙跟粪车一同把两人送往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今交大一附院)抢救,经大夫尽力抢救治疗,马军利终于脱离了危险,住院治疗后几天就痊愈出院了,而我的救人英雄——年仅39岁的李会牛同志却因阻塞性呼吸衰竭而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第二天,杜城村大队管委会在杜城庵搭起追悼会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表扬了李会牛等英雄救人集体的先进事迹,雁塔区委宣传干事王智德也对此事迹在西安晚报上进行了专题报道。
为了表彰李会牛等英雄集体,雁塔区区委、区政府给予李会牛《见义勇为舍已救人的先进标兵》光荣称号,给予李智绪、李景民、李成夏三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村风民俗:农事习俗:
杜城以农耕为主,做庄家要掌握季节,农历七九栽洋芋,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公历4月20号前种棉花,6月20号前种包谷,10月20号前种小麦,是作物高产播种期,即农村说的不误农时。
婚丧习俗:
杜城村 喜事要请人帮忙,丧事村上老人升天,一般都是自觉去帮忙,不让人请,主要管事人还是要请。
杜城村看娘会,也叫看忙会。
麦俏黄女看娘,各村都有自己的日子,杜城农历三月二十号村上要唱大戏或放电影。
杜城忙罢会
西安城南、长安、户县都有忙罢会,西安城北不过。杜城周边村子六月六(农历)开始,据史料记载六月六崔钰生日。忙罢会主要亲友见面后谈一谈今年收成如何,能打多少麦子,秋作物长势如何,相互交流经验。
杜城农历八月初二忙罢会,一般三场大戏,初一晚一场,初二中午一场、晚上一场。
逸闻趣事1、汉宣帝刘询五岁被平反出狱后,就住在祖母史良娣的娘家——杜城,《史记》载宣帝“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常困于莲勺卤中。尤乐杜、雩之间,率常在下杜”。由于对杜城村的美好记忆,宣帝为自己修陵时起名“杜陵”,执政后改汉城东南阁老门为”杜城门”,此门因面对杜城而得名。
2、公元747年(唐天宝六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租住杜城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公元781年(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在集贤院仅得“参列选序”资格而等候分配没有得到官职。直到唐天宝十四年才得授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就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此时杜甫仍欠着房租,不得不搬进右卫率府办公室居住。
同年十一月,杜甫往奉先(陕西蒲城)省家,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900年10月26日,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到西安,在杜城祭拜杜城城隍后授意光绪帝封樊川区域为“满康县”,寓意满清政权平安无事,县治仍在杜城,杜城一带民间传说“清凉山打柴满康县卖”是指今天清凉山公园和杜城街的贸易集镇。
根据《雁塔区志》、《长安县志》、《史记》、《竹书纪年》等正史记载,杜伯陵位于杜城村南老皂河桥西现第五村民小组地内,2006年西安西三环建设时发现汉代皂河御桥,考古报告显示现在的皂河河床比汉代的河床增高了10米以上,所以杜伯陵应在地下10米下且泥沙覆盖,类似积沙墓的功能。
历代史料均记载杜伯陵为“石棺,四偶有石柱,以铁索绕之,水涨墓门开,水落乃封”文字描述,按照西周与杜城古传的丧葬习惯,决不可将故人葬于低洼之地,唯独杜伯葬于皂河河滩事出有因:
杜伯公元前785年被怨杀距今已整整2800年,杜城村至今一直流传着杜伯为何葬于河滩的方言传说,杜伯有隰叔、温叔二子。长子隰叔一直不听父言,父亲让他向西他偏向东,父亲指南他偏向北,杜伯因女鸠诬告被囚禁在西周时期的一个兵营(现长安蕉村)蕉地时,遗言儿子死后将自己葬于皂河河滩,心想不听话的儿子会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埋葬在皂河南岸的高处——毕塬,传说那是文王、武王看好的风水宝地,没想到儿子隰叔这次遵从父亲遗言——真的在皂河河滩掘墓葬父了。
《诗经●小雅》在规宣王的词牌下有一首《沔水》的四言诗为佚名作,古今学者公认是一首难解的“迷”诗,南宋著名学者、《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在《困学记闻》一文中分析,此四言诗是作者在丧父忧国大背景下的忧患诗,有可能是杜伯儿子隰叔之作品,诗中的暗语只有隰叔当时的角度而可为。
杜城村有句方言大意是祖宗亏人后才埋葬于河滩,用于自嘲或者骂人。此句话与《沔水》相互印证杜伯被杀实属冤案,不听话的儿子突然尊父遗言,葬父河滩,又作《沔水》“迷”诗忏悔自省,证明隰叔的“不听话”是父亲被怨杀的直接原因。
古今学者对于杜伯死因和《沔水》作者、创作背景多有研究,但都没有实际来过杜城调研,杜伯被杀时年32岁,长子隰叔应该15岁左右,按照西周教育制度太学(西周培养各诸侯国太子的公办大学)毕业已无疑。受过正规教育的杜伯国储君虽然是高干子弟会有些小毛病,但不听话却有其事: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件杜伯国的的青铜器,一件名“杜伯鬲”,一件名“杜伯盨。
这是杜伯当时效仿宣王自制的礼器。宣王自从迎娶女鸠这个小美女之后,经常到杜伯国秦岭一带打猎游玩,时常就住在杜伯家,作为杜伯国郡主、守护京城西六师的司令官兼谏议大夫的杜伯肯定会全力接待,年逾古稀的宣王对于来自褒国的女鸠更会百依百从,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就类似就这女鸠的化身,十五岁左右的“高干子弟”隰叔在跪拜宣王、王妃之后,陪同同龄的王妃女鸠已成为常态了。
问题就出在常态化的接待之中,宣王和杜伯谁也没有在意这一对少男少女日常频繁接触会慢慢产生一种爱意,女鸠常以各种理由来杜伯家与隰叔见面为快,为此宣王专令工匠做青铜礼器褒奖杜伯父子,杜伯也效仿宣王做礼器记录自己和祖先的光辉或赠与友人。
女鸠天长日久不见隰叔,会在杜伯来镐京时偷偷打听隰叔的消息,宣王对此心生疑虑,杜伯发现女鸠对儿子产生爱意后,曾多次告诫儿子那是王妃,万万不可造次。可惜这隰叔血气方刚,陪同王妃是宣王和父亲之命,女鸠、隰叔两个少男少女“暗恋”,谁也不可能承认此情,隰叔因此落下个“不听话”的恶名。
宣王知道这事曾和杜伯、左儒商议过,唯一的办法就是再也不去杜伯家,可那女鸠见不到朝思暮想的隰叔会让宣王很难堪,杀了小美女舍不得,任其胡闹又了不得。宣王再与推荐女鸠的大臣祝、司空錡(西周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设的大臣)、薛甫(官职不详)密议,肯定不能责怪女鸠和隰叔,按照西周“子不道,父之过”的政治规矩收拾杜伯。
域为褒国,所以此“沔水”不是汉时对沔水的旧称,现在杜城村的皂河西周时称“沈水”,因参与武庚叛乱的沈国迁徙到皂河而得名,现在的北沈家桥村就是当年的沈国,因故应译为“问水”为宜。
(注2)
《诗经。小雅》中《沔水》为佚名作,杜伯长子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荀邑在今山西省晋平县西),南宋著名学者、《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先生在《困学记闻》一文里认为可能是杜伯之子隰叔所作。我们就此线索结合杜城村2800年以来的方言与传说试译此文。
宣王杀杜伯,满朝文武都知道是冤案,可那女鸠还是闹腾,宣王有些后悔,为了推脱责任斩了司空錡,那女鸠还是不依,宣王又命人杀了祝,女鸠慢慢才算安宁了。
隰叔在杜伯国无法呆下去了,只有投奔晋国找舅舅去,三年后扮作父亲和左儒的冤魂杀死了宣王,所以杜城人以故人三年过后祭奠仪式才结束。在隰叔奔晋的同时,杜伯国的高官们陆续外逃,官位越高逃跑的越远,最后一批无职无钱的平民逃到东塬杜曲一带躲藏安家,一直到幽王二年为杜伯平反,官方号召杜伯国人回来才有大胆的人返回,在杜城内西北角建杜伯祠和守护杜伯陵,所以现在杜城村杜姓老人都说他们是东塬上回来的,杜城村现存的老柏树就是当时所栽,距今已有2800年的树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