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中国最大房企碧桂园,似乎走到了爆雷的边缘。
今天(8月8日)下午两点多,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澎湃新闻和财联社,推送了如下的财经短讯:
随后,又传出了碧桂园旗下境内债大跌的消息,多个品种的跌幅一度超过了20%,个别品种跌幅超过了30%!
在香港上市的碧桂园股票,到收盘时跌了超过14%:
以物业管理业务为主的“碧桂园服务”,则大跌了接近10%。
受碧桂园旗下股票、债券大跌的影响,在香港上市的内房股普遍出现了大跌。比如融创中国跌了8.46%、融创服务跌了6.17%,恒大物业跌了17%。
A股的房地产板块,今天也整体下跌了1.57%,位居行业板块跌幅榜第三名。
碧桂园真的要爆雷了吗?
最新的消息是:这两笔美元债利息虽然未能到期支付,但仍然处于“30天付息宽限期内”,碧桂园正在积极优化资金安排,努力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也就是说,实质性的违约尚未发生,还有挽救的余地。
上图是2022年全国房企几个核心指标的排名,碧桂园都是第一。所以,我们把碧桂园称为“中国第一房企”是没错的。
在恒大为代表的房企第一波爆雷后,碧桂园虽然股价下跌,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比较安全”。2021年9月,碧桂园还一度逆势大收购,斥资100亿收购了富力富力物业旗下富良环球,并在2022年实现了营业收入4303.7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碧桂园出现了亏损,金额为60.52亿元。这是碧桂园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坊间对碧桂园的担忧,始终没有消散。毕竟,碧桂园的主要土地储备和重点项目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上图是碧桂园年报披露的,合同销售按城市分布情况。三四线城市占比非常高。
根据年报,截至2022年12月31日碧桂园已经签约或者摘牌的土地,可以建设的房屋面积为2.015亿平方米,79%分布在广东以外,高度分散在各地:
由于人口拐点已经出现,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人口增长乏力,部分甚至出现了下跌。在这种情况下,碧桂园的前景让不少人担心。
根据年报,截至2022年末碧桂园现金余额为1475.5亿元,总有息债务为2713.1亿元,具体如下:
去年12月末,碧桂园账上还有1470多亿现金,现在连数亿元的美元债利息都无法及时支付,碧桂园这半年多到底发生了什么?目前尚不清楚。
不过最近关于碧桂园的传闻很多,比如:
最近发生的捐赠碧桂园服务股权的事情,也在网上被各种解读、猜测。
最近两天,网上还流传着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向碧桂园催缴地价款的“提醒函”。
上述函件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种种迹象显示:碧桂园应该是遇到了流动性问题,是否能过关尚有待观察。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碧桂园如果跟随恒大一起倒下,负面影响将非常大。毕竟,碧桂园的规模摆在那里:
虽然2022年裁员了3万人,到2022年末碧桂园还有员工将近7万人,年度福利总开支125.8亿元,人均年收入18万元。
如果碧桂园倒下,将直接给社会带来7万新增失业,间接的就更多。有很多建筑公司、装修公司、建材公司、家居公司,非常依赖碧桂园的订单。
2021年四季度,房地产政策逆转之后,碧桂园是获得银行授信最多的企业之一,根据年报,碧桂园一共获得了超过3000亿元的银行授信。
如果这些授信落到实处,应该可以让碧桂园渡过难关。反之,这些授信如果半途而废,可能会让银行产生不少烂账。
既然已经开始拯救这家企业了,就不妨救到底,根据碧桂园实际资产状况,尽快确定救援方案,避免事情继续恶化,外溢到其他房企或者其他行业。
对于碧桂园来说,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策略,坚决收缩战线,从住房过剩的三四五线城市逐步撤离,向有人口增量的大城市及其都市圈转移。
希望碧桂园遭遇的困难,可以妥善解决。
但有一点我们也要明白:随着城镇化率达到高位,人口红利终结,中国房地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了,适当压缩产能、减少行业从业人员,是大势所趋。未来,只有管理精细、财务稳健的房企,才能维持原来的规模。粗放型企业,难逃越做越小或者退出市场的命运。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早日把投资从中小城市转移到大城市核心区,才是最明智的。在抄底房地产股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宁可买确定性比较高的龙头股,也不要刀口舔血去炒作房地产的“仙股”。
许大炮说:“光头强,快点来,三缺一,等你了,融创孙宏斌,泰禾黄其森早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