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
街头的黄色盲道线、地铁里的残疾人士专用座、商场中的残疾人专用卫生间……这些生活中的基础设施时刻在提醒我们,身边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然而你是否留意过,自己已经多久没在路上碰到过残疾人士了?
实际上,残疾人数远超我们的想象。我国是全球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总数超8500万,占总人口的6%,这一数字接近韩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德国总人口还多300万。

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14.3%。也就是说,每16个人中就有一人是残疾人。
可大家有没有察觉到,似乎很少见到残疾人。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又经历着怎样的生活呢?

文军,是“北京瘫患者之家”的创始人。1997年,年仅25岁的他因车祸导致截瘫。但生活的磨难并未将他打倒,他努力学会自理,靠着卖电话卡维持生计。
随后他还积极投身
,帮助更多伤友走出困境。每年,文军都会组织40至60名伤友进行全国旅游,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南京、西安、成都、三亚、锡林郭勒等地。

每次出行前,文君都细致入微。他会特意带上一把特殊的尺子,去测量卫生间内轮椅可旋转的空间;还会提前前往当地考察交通、住宿与景点情况,亲自为伤友们探寻出一条无障碍的出行路线。
然而在2019年7月的一个夜晚,文军的朋友圈永远定格了。当时他在云南考察,一家酒店旁的无障碍通道被车辆堵塞,无奈之下,文君只能向左驱动轮椅掉头。
但万万没想到,他突然坠入一个高约两米的地下停车场入口,重重地摔在水泥坡道上。当人们发现他时,他已失去了生命体征。

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像文军这样经验丰富的残障人士,都会因公共设施不完善或被占用而失去生命,可想而知,普通残障人士的出行该有多么艰难。
盲道的尽头,往往不是目的地,而是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或是突兀的电线杆。
2019年,城市规划师毛明睿开展了一项实验。他组织了40位盲人志愿者,在北京双井街道周边1.6公里的道路上行走,并拍摄下他们的全程,仔细标注出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比如挠头、皱眉、甩手等。

经统计,盲人在这段路程中遭遇了543个心烦点,而这些心烦点对应的都是明显的盲道障碍,诸如地面不平整、盲道起伏不平、盲道上有井盖、被阻车桩阻挡、盲道中断或积水、盲道紧贴墙壁等等。
盲人朋友们无奈地表示:“一直沿着盲道走,只会迷路。”此外没有防滑设计的台阶、没有盲文标识的电梯,都让他们举步维艰。

除了出行难题,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致使8500万残疾人仿佛“集体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就业困难便是其中之一,就连残奥会冠军也难以幸免。
平亚丽,作为首位让五星红旗在残奥会赛场升起的中国人,对于奥运会冠军而言,一旦斩获金牌,各类代言便会蜂拥而至,未来的物质生活也有了保障。

但对于残奥会冠军来说,这一切却遥不可及。当年平亚丽拿到手的奖金仅有300元,仅为奥运会冠军奖金的二十分之一。
后来她所在的北京橡胶厂破产,她沦为下岗工人,甚至连儿子的学费都凑不齐,一度差点去街头卖唱,还考虑过卖掉金牌,好在后来在他人帮助下创办了自己的盲人按摩店。
奥运冠军尚且面临如此困境,更多的残障人士更是一生都难以找到工作,只能依靠家人接济和低保维持生活。

中国残疾人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这是导致他们缺乏社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8500万残疾人中,15岁以上的残疾人文盲人口约达3591万,文盲率为43%。小学以下教育程度的残疾人占比近73%,而高中以上学历的残疾人占比不足6%。

无法就业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这也是我们很少能在商场、地铁、电影院、剧场等公共场所看到他们身影的原因。
许多残疾人只能被困在家中,如同置身于一座孤岛。贫困,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调,残障人士脱贫之路任重道远。
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不占用盲道,将盲道归还给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把无障碍设施,如轮椅通道、残疾人专座、盲人按钮、轮椅公厕等留给他们,这些设施是他们出行的重要保障;另外不要总是盯着他们的残疾部位看,比起同情与怜悯的目光,平等对待才是给予他们最好的关爱。
最后,也希望大家能分享这样的观点,让更多人关注到残疾人士的艰难处境,一起参与到帮助他们的行动中来 。
文本来源@脑洞里的宇宙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