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暗藏玄机:不经意间,你的信息可能已悄然被卖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3-11 02:17:26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脸识别技术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刷脸就能解锁手机、完成支付、进出门禁。

可你知道吗?这看似便捷的操作背后,隐藏着巨大危机。不经意间,你的脸或许已被泄露,陷入未知风险。

乱象丛生

国家最高法发布的司法解释,明确指出,在宾馆、商场、机场等公共场所违规使用人脸识别,实则是对当事人人格权益的侵害。曾经以监控之名肆意搜罗面部数据的行为,再也无法隐匿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回想315晚会的曝光,许多商店里的摄像头在人们毫无察觉之时,偷偷抓取顾客的人脸数据,并进行分析存档。顾客一踏入店门,消费意向、消费能力便被“拿捏”。

这种行为本质上已触犯法律,只是过去管理的粗放,让一些人钻了空子。

最高法的司法解释还着重提到,应用程序不得强制索取非必要个人信息。在日常使用APP的过程中,大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APP申请什么权限,只能无奈地“一顿猛点同意”,只因不点就无法使用。

如今,最高法明确规定,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不能混杂在一堆授权申请中蒙混过关,必须单独获得用户同意。

信息泄露

长久以来,我们尽情享受着刷脸解锁带来的便利,可为何如今人脸识别这件事变得如此严肃?究其根源,是其背后滋生的黑产已如毒瘤般,严重威胁到每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人脸信息作为生物识别特征的一种,与指纹、虹膜一样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性。与数字密码不同,一旦人脸信息丢失,用户无法像修改密码那样重新设定,总不能让人去整容来改变面部特征。

更为严峻的是,人脸信息的获取极为容易。逛商场、点击APP,不经意间,自己的脸部信息就被采集。而且,人脸信息与个人身份的关联愈发紧密。

通过手机号码能牵出身份证号、姓名、家庭住址等一系列个人信息,若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认证中不受限制地应用,意味着每张脸背后都绑定着一个资金账户,个人财产安全将岌岌可危,人身安全和名誉权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在网络黑产从业者眼中,这些关乎人们财产生命安全的人脸信息,可能一文不值。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只需花费2元,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

一旦这些包含个人信息的人脸照片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后果不堪设想。他们可能利用人脸数据帮他人解封微信和支付宝的冻结账号,盗取网络社交平台账号,窃取金融账户内的资产,甚至用于精准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

防治手段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新兴技术,除了一些超级大平台,大多数对信息的储存保护能力较弱。而赶时髦使用人脸识别的场景众多,商场、小区门禁的人脸识别设备,很多由小运营商提供,这些运营商的人脸核验程序反黑客能力不足,导致信息泄露风险大增。

2024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为104亿元,同比增长23.19%,如此庞大的蓝海市场,吸引了无数人和资本涌入,随之而来的是技术标准不规范、安全保障不明确等问题,最终导致用户信息泄露泛滥成灾。

单纯的人脸照片,若没有其他身份信息,隐私泄露风险相对较小。但现实中,人脸信息常常与其他个人信息一同被贩卖。因此,对于要求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或视频的服务,我们务必谨慎对待。

同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不知名公司开发的美颜、人脸测试、皮肤测试等硬件产品、APP、小程序。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智能手机,也是泄露人脸信息的重灾区。

面对人脸信息泄露的风险,我们并非毫无办法。记住,不要轻易将摄像头的权限交出去。无论是安卓还是苹果手机,在隐私设置中都可将APP调用相机的权限关闭。

对于那些不给权限就不让使用的APP,现在很多手机已开发出保护用户隐私的功能,可在隐私设置中开启给APP读取空白信息,既能保证软件使用,又能防止隐私泄露。

当然,个人力量终究有限,毕竟任何互联网公司的数据都可能被不法分子觊觎,智能技术的超前性与法律的滞后性之间存在天然差距。

但令人欣慰的是,最高法2021年出台规定,规范了人脸识别应用的行业准则,让技术回归服务人的本质,而非凌驾于人的尊严和正当权益之上。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更要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守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



【文本来源@36氪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

之桃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