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深耕荒漠,46亿美元砸出石油奇迹,中国企业改写了尼日尔能源版图!
然而,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的一系列举措,让这段合作突然陷入了风波之中。中石油3名中国籍高管被要求48小时内离境,炼油厂账户遭查封,中资酒店营业执照被吊销……巨额沉没成本面前,军政府狮子大开口背后,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这场能源合作危机,又将如何收场?

时间回溯到2003年,那时的尼日尔在世界能源版图上几乎毫无存在感,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片土地缺乏石油潜力。但中石油和中海油的勘探团队却在这里扎下了根,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探明尼日尔石油储量约50亿桶,彻底改写了该国的能源格局。
2011年,中石油尼日尔一期项目建成投产,阿加德姆油田年产100万吨,金德尔索拉斯炼油厂年加工能力同样达到100万吨,配套的输油管道也顺利完工。
这一系列项目的落地,让尼日尔从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逐步发展成为石油出口国。到2021年,尼日尔石油产量达到每日2万桶,石油工业产值与传统支柱铀矿相当,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为国家带来了宝贵的外汇收入。
同年,中石油尼日尔二期一体化项目启动。该项目规划宏伟,计划将阿加德姆油田年产能提升至450万吨,并修建一条全长1980公里的石油管道,贯穿尼日尔南方邻国贝宁,直达港口。经过数年建设,2024年5月二期项目全面建成,进一步推动了尼日尔石油产业的发展。
至此,中石油在尼日尔的总投资累计达到46亿美元。按照最初规划,2024-2025年尼日尔石油产量有望提升至每天15万桶,2030年更预计达到每天20-30万桶。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中石油始终秉持着互利共赢的理念。为改善当地民生,企业捐建了大量水井、教室、诊所,捐赠食品药品;在项目沿线免费种植8000多棵芒果树,建设6口太阳能水井。
在人员雇佣方面,74%的员工来自当地,还联合尼日尔、贝宁两国开设技工培训项目,培养电气、挖掘机操作、电焊等专业人才。中石油的这些举措,切实让当地政府和民众从中受益。
02.矛盾突现:合作背后的分歧与诉求然而,就在合作看似一帆风顺之时,3月的一系列事件打破了平静。尼日尔军政府给出的理由包括中国酒店歧视性经营、中尼员工薪酬不平等、税务违规等。但从其提出的条件来看,核心诉求十分明确:一是希望解除4亿美元的到期债务,二是要求将石油利润分成比例从15%提高到30%,否则将查封中石油在尼日尔的全部资产。

事实上,这4亿美元债务源于2024年二期项目收尾阶段,中石油以预付款形式向尼日尔提供的贷款。如今一年期限已到,尼日尔方面却无力偿还。而军政府上台后面临着统治合法性的压力,急需树立对外强硬形象,以此获取民众支持,这也成为此次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
尼日尔军政府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动,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中石油在尼日尔的项目前期投入巨大,军政府认为企业可能因沉没成本过高而做出让步;另一方面,利用国际社会尊重国家主权和内政的原则,试图以此为筹码达成目的。此外,军政府或许也意识到尼日尔国内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短视行为。
03.前路何往:合作困境下的思考与抉择面对尼日尔军政府的诉求,中石油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拿出资金换取项目安全,很可能遭遇更多后续勒索,而且资金的流向和使用难以得到有效监管,未必能真正用于尼日尔的发展建设。但如果拒绝,项目的正常运营将面临巨大风险,多年来的投入和努力也可能付诸东流。
回顾中尼石油合作的历程,中国企业不仅为尼日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投资,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石油工业如今已占尼日尔GDP的10%,成为该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在当前的困境下,双方其实都需要冷静思考。
对于尼日尔而言,石油工业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维护好与中石油的合作关系,才是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正确道路。而对中石油来说,如何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与尼日尔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和协商,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将是化解此次危机的关键。

这场风波不仅是中尼石油合作面临的一次重大考验,也为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值得每一个参与者深入探讨。
未来,中尼石油合作究竟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本来源 @马督工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