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校长张桂梅:用生命照亮山区女孩的求学路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4-26 09:07:10

2021 年 6 月 29 日,人民大会堂内,一位手缠绷带、身形瘦小佝偻的女性,在旁人搀扶下缓缓步入。她,就是张桂梅。当她颤颤巍巍地从主席手中接过首次颁发的 “七一勋章” 时,很多人第一次知晓了这个名字。一枚勋章,无论工艺如何复杂、材料多么珍贵,都难以抵御岁月侵蚀。而真正能长久留存、熠熠生辉的,是获得者背后用生命书写的动人故事。

回首历史,1904 年邱瑾在白话报发表《警告二万万女同胞》,大声疾呼女子争取独立需接受教育。次年,在进步知识分子与革命人士努力下,中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学府 —— 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成立。直至 2011 年,全国女大学生占比首次超越男生,达 51.35%,此后再未被反超。新时代教育的繁荣,让人们渐渐忽略了在有着 5000 年历史的华夏大地上,女子受教育权的历史不过短短百年,这份权利是何等来之不易,也忽视了仍有人在为反抗重男轻女的观念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张桂梅便是其中一位无畏的勇士。

苦难中坚守教育初心

1997 年,对于步入不惑之年的张桂梅而言,是一场灭顶之灾。与她相伴八年的丈夫因胃癌离世,命运的重击还未平息,她自己又被诊断出子宫内有一颗近五斤重的肌瘤,生命垂危。彼时,因教学工作出色,她刚被调到偏远的华平县民族中学,担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她深知,这场中考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我面临生死抉择,死活不在乎这几个月吗?初三中考前换老师,最忌讳,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情绪。” 张桂梅在心中反复权衡,最终决定隐瞒病情,与学生们一同冲刺中考。

就这样,张桂梅将诊断书锁进抽屉,忍着剧痛,陪伴学生们度过了三个月紧张的备考时光。直到目送最后一位考生走进考场,她才前往医院接受手术。然而,过去三年,家中为治疗丈夫的癌症已倾家荡产,根本无力承担她高额的医疗费用。“完了,没钱治病了。” 就在张桂梅感到绝望之时,县长带来了希望。县长坚定地对她说:“张老师,别怕,哪怕县里再穷,我们也会救你!” 在县里召开妇代会时,大家纷纷为她捐款。山里的妇女们生活本就拮据,有的甚至仅留了五块钱作为回家的路费,却毫不犹豫地捐给了张桂梅。那一刻,张桂梅深受触动,“我为这个小地方没做过什么贡献,却给大家添了这么大麻烦。他们救了我,我活着要干什么?我一定要做点事儿。”

1974 年,张桂梅为追随三姐,从牡丹江市奔赴云南参与三线建设。1983 年,为追随在中甸林场子弟学校任校长的爱人,她申请成为一名教师。可以说,人生的前 40 年,张桂梅一直在追寻着身边人的目标前行。丈夫的突然离世和自己的生死考验,让她第一次停下脚步,认真思考人究竟为什么而活。当死亡的阴影逼近,生命的意义变得愈发清晰,正是这种恐惧,促使她不断克服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努力将二者融合,塑造出一个更为崇高的灵魂。

手术后的第 24 天,张桂梅不顾身体的剧痛,毅然重返三尺讲台。在她的不懈努力下,1998 年中考,她所教班级的语文综合成绩从接手时的全县第 13 名跃升至全县第 4 名,政治成绩从 30 名开外攀升至全县第 2 名。1999 年中考,她更是带领班级取得全县第一、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张桂梅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认可,“师德标兵”“建功标兵”“县教育成果重奖优秀教师” 等荣誉纷纷向她涌来。然而,在这些光鲜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让张桂梅无比痛心的事实。

困境里逐梦女高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张桂梅发现课堂上的女生越来越少。“读着读着,她们就不来了。我开始反思,是我的原因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必须去弄清楚。” 于是,她走进大山深处进行家访。当看到十几岁的姑娘在家无所事事,甚至被早早嫁走时,张桂梅的心被深深刺痛。作为家中第九个孩子,且因是女孩差点被父母送人,张桂梅深知身为女性的无奈与艰难。她清楚地知道,只有教育才能打破 “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 的恶性循环。

为了让更多女孩走进校园,患有小脑萎缩、走路不稳的张桂梅,毅然踏上了漫长的家访之路。她走遍丽江市的一区四县,行程长达 11 万公里,走进了 1300 多名学生家中,展开了一场与大山 “抢夺” 女孩未来的艰苦长征。每到一处,她都会坚定地说:“我一分钱不收你的,但这个孩子,今天我必须领走。”

2001 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正式成立。捐赠方听闻张桂梅的事迹后,指名让她兼任院长。福利院成立第一天,就收留了 36 名孤儿,最小的两岁,最大的 12 岁,其中大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从此,张桂梅在 “张老师” 之外,又多了一个身份 ——“张妈妈”。也正是从这时起,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在她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然而,这一想法一经提出,便引来了诸多质疑。“都什么年代了,还硬性把男女分开办学,而且办一所女高谈何容易。” 即便在 2021 年的今天,在问答网站上搜索张桂梅的名字,仍能看到诸如 “女高占用男生资源” 之类的质疑声,更何况是在 20 年前教育资金和资源极度匮乏的华坪。张桂梅在一次家访中,看到一位母亲让高三的女儿留在家干活,却送初二的儿子去县城补习。她愤怒地质问:“你姑娘都高三要高考了,你不送她补习,反而送你儿子去?” 那位母亲却平静地回答:“他是儿子。” 那一刻,张桂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再难,我也要办这所女高,就算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为了实现这个看似疯狂的梦想,从 2002 年到 2007 年,每年寒暑假,张桂梅都会带着自己获得的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中国十大女杰” 等荣誉证书、媒体简报和个人证件,前往大城市街头募捐。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打击。五年间,她遭遇了无数次的拒绝、谩骂,甚至被人放狗咬。“我只是想让这些女孩子翻身,找钱怎么这么难?” 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张桂梅几乎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转机出现在 2007 年。这一年,张桂梅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前往北京开会途中,她满是破洞的裤子引起了《新华日报》女记者林红梅的注意。二人促膝长谈,从傍晚聊到深夜,边哭边聊,边聊边哭。第二天,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采访报道见诸报端,迅速引发全国关注。得知消息后,丽江市、华坪县政府各拿出 100 万元,助力张桂梅筹建女高。

2008 年 8 月,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 ——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落成。然而,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开学不到半年,就遭遇了严重危机。办学条件简陋、工资收入低、工作节奏快,让许多青年教师心生退意。短短三个月,第一批进校的 17 名老师中,就有 9 人相继辞职。学校正常教学活动难以维持,县里甚至提出将学生分流到其他高中,并承诺依旧全免费。在整理资料时,张桂梅惊喜地发现,留下来的 8 名老师中有 6 名是党员。“如果在抗日战争年代,哪怕只剩一个党员,阵地都不会丢。我们现在有 6 名党员,绝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 她把 6 名党员教师召集起来,提出重温入党誓词。在简陋的教室里,他们庄重地宣读誓词,那一刻,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华坪女高的学生们,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傍晚十二点半休息,每周仅周六、周日有 3 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老师们更是全年无休,每天陪着学生起床、休息,周末还要照常上课。面对外界对 “应试教育” 的质疑,张桂梅无暇理会。她深知,自己要对抗的是三代人的贫穷,是压在这些女孩身上的沉重命运。她要带领女孩们穿越黑暗,去触摸那原本不属于她们的光明。每天上午 9 点 40 分,课间操时间,歌剧《江姐》的经典选段《红梅赞》都会在校园准时响起,学生们会放下课本,齐声高唱:“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奉献后收获希望硕果

2011 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迎来高考,成绩令人瞩目:百分百上线,还有多名学生考上一本,创造了教育奇迹。截至 2020 年,华坪女高已送走十届毕业生,1804 名女生从这里考入大学,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学校一本上线率高达 40%,高考综合成绩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市第一。

每次高考前,张桂梅总会说:“我可能活不了几年了,在我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看着你们走出去。” 但当离别真正到来时,她又会对学生们说:“我这样苦是没办法的事,我不希望你们学我,你们应当拥有自己的人生。”

如今,华坪女高的毕业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有的成为医生,救死扶伤;有的成为教师,传承知识;有的成为警察,守护一方平安…… 她们纷纷表示:“张老师,谢谢您当年把我录取进女子高中,给了我学习的机会,让我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张老师,长大后我也成为了你,站上了三尺讲台,您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整个人生。”

张桂梅的事迹,正如那首《卜算子・咏梅》所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她宛如一朵傲雪绽放的寒梅,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为山区女孩带来希望。

如今,张桂梅每日要忍受骨瘤、血管瘤、肺气肿等 23 种疾病的折磨,已无力站在三尺讲台上授课。但她依然坚持着一项充满仪式感的日常工作:每天第一个起床,颤颤巍巍地从教学楼一楼爬到四楼,打开每一层楼道的灯,为学生们送去新一天开始的信号。在这个谈论 “内卷” 与 “躺平” 的时代,张桂梅的存在意义非凡。她就像一束永不熄灭的信标,即便什么都不做,也能为他人驱散迷茫,指引方向。“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间藐视卑微的懦夫。”

华坪女高的入学誓词,正是张桂梅一生的真实写照,她用自己的坚持与奉献,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教育传奇,激励着无数人勇敢追求梦想,为了改变命运而努力拼搏。



文章素材来源江湖举人

0 阅读:1

之桃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