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
国务院第三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
公安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1981年11月28日)
为保障少数民族享有民族平等权利,尊重一切少数民族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份的自由,对要求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凡属少数民族,不论其在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份,而申请恢复其民族成份的,都应当予以恢复。
(二)不同民族结婚所生的子女的民族成份,不满18周岁者由父母商定,满18周岁者由本人决定。
(三)隔代要求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父母尚在的应当首先改变父或母的民族成份,才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改变本人的民族成份;父母已故的可依据生祖父母或生外祖父母一方的民族成份,根据本人的意愿改变其民族成份。
(四)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的民族成份的确定和改变,可参照本通知第二项原则处理。但对于少数民族自幼收养的汉族子女在成年后要求改为汉族的,一般应当劝阻,已得到养父母同意的,可予办理改变手续。
(五)不同民族间结婚,前夫或前妻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按第四项处理,成年的子女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六)凡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扶养关系、婚姻关系,均不改变其各自的民族成份。
(七)凡个人恢复或变更民族成份,属于国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须持本人所在单位的人事组织部门的证明,属于城镇居民和农村社员,须持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农村人民公社开具的证明,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八)一村或一个地区的居民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调查认定方可办理。
(九)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系指国家已正式认定的民族成份。对尚未识别的民族成份,待识别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
(十)本《通知》的解释,由民族事务部门负责。

法治中国系列·民法(婚姻家庭·综合)11: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