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今日说法》播出的“七次诉讼”引发了社会关注,如:离婚后,男女双方,或者一方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并不是个案;欲知其中缘由,还得从河北省沧县法院办理的相关诉讼,或者执行说起。

今日说法:七次诉讼
一、“七次诉讼”概说2012年,河北省沧县居民刘均和孙昱婷结婚,并于2014年生育女儿。但夫妻二人还是留下了心结,结婚后不久,孙昱婷怀了孕与丈夫商量把孩子打掉;刘均没有同意,但最终还是流了产。
2015年10月,刘均、孙昱婷办理了离婚手续。当时尽管女儿1岁零3个月,但关于孩子的抚养问题,两人协议孙昱婷每月支付700元抚养费,每周探望孩子一次。
2020年,孙昱婷提出复婚,但岳母家要彩礼10万元;最终刘均给了10万元钱,两人复了婚。
复婚3个月后,刘均、孙昱婷再次闹起了离婚;与上次离婚一样,刘均不仅要求抚养孩子,而且让孙昱婷退还了10万元的彩礼钱。
要求遭到拒绝后,刘均将孙昱婷诉至法院;最终经法庭调解,女儿仍由刘均抚养,孙昱婷可于每周六或者周日探望孩子,10万元彩礼钱分期返还一半。
调解生效后,孙昱婷不愿意退彩礼钱,拒绝其探望孩子;不久,孙昱婷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恢复了探望权。
行使探望权后,孙昱婷将孩子接走留在了自己身边;刘均为此找上了门,两人之间再次爆发了争吵。
……
2022年8月,孙昱婷以孩子愿意跟随母亲生活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变更抚养权;刘均答辩称,其有被褥加工厂,年收入十几万,收入稳定比孙昱婷在蛋糕房打工强。
2022年10月,法院作出判决驳回了孙昱婷变更抚养权请求;裁判理由为,孙昱婷无视生效民事调解书,导致刘均无法抚养孩子;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孩子表示愿意与母亲生活并不是唯一依据。
……
2024年6月,孙昱婷再次起诉至法院,要求变更孩子的抚养权;法官在法院联网系统查一下,这是第七次诉讼。
经调解,双方又签订了一个协议,孩子与孙昱婷生活,抚养权仍归刘均;刘均可以随时去看孩子,并共同负担孩子的生活费。
在法官的努力下,孙昱婷刘均互相加了微信,方便以后交流看望孩子。细心的读者可能要问,法官说的并没有7次,“……”表示申请执行程序,为此,双方还爆发了激烈冲突,甚至还闹到派出所。
目前类似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的案件有不少;向法院申请执行,多数结果与“七次诉讼”。鉴于前述情形,有人可能要问,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究竟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如: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拐骗儿童罪等。
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根据本条的规定,夫妻离婚后,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一方申请执行,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一方,情节严重的构成本罪;同样,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一方申请执行探望权,另一方拒不履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情节严重的仍构成本罪。
有人可能要问,司法实践为何没有根据上述分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呢?原因之一为,多数司法人员不理解人身保护令的性质。例如:人身保护令的形式为裁定,根据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对人民法院的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处罚。
原因之二为,多数司法人员不理解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以及侵犯探望权的性质。例如:根据2025年1月15日实施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父母一方或者其近亲属等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另一方可参照适用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条规定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条规定的人格权,主要是指人身权,《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六)项规定,经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履行协助行使人身权益等作为义务,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情节恶劣的,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
三、拐骗儿童罪的构成要件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性质既然能评价为侵犯人格权,《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规定的拐骗儿童罪当然也可以适用;根据本条的规定,夫妻离婚后,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一方,或者其近亲属等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的,构成本罪。
由于本罪属于抽象的危险犯,且法定刑起点较高,如:本罪的法定刑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多数人据此认为,抢夺、藏匿自己未成年子女不构成拐骗儿童罪;在本文看来,“人情社会”也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不能适用的原因之一,如: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考虑到父母与子女关系,多数人认为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不包括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但在本文看来,没有“牙齿”责任的后果,效果通常不“理想”,如:《价格法》对经营者没有规定刑事责任,每年春节将至商品与服务面临涨价。
无论是调解,还是判决离婚通常以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成长作为安排,且离婚后夫妻身份人身关系已解除;为了最有利于未成年成长,有人可能要问,根据《刑法》规定,是否有更为适当的解决办法?
答案是肯定的,如:根据本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处缓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实际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即可。其前提条件为,对剥夺政治权利需正当理解,言论自由权利包括禁止在网络上注册账户等。
随着数据经济的兴起,自然人的政治权利也显得越发重要,如:剥夺政治权利包括禁止出版“菜谱”,出版与发行可作同等解释;司法机关据此应重视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如:对网络的治理等。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
“七次诉讼”中的调解结果值得商榷,如: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子女即使已满八周岁,“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还需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作出判决,或者调解;但也不排除调解结果的合理性,如:男女双方均未再婚等。
主要参考法条

主要参考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