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今日说法》播出的“黑色螺丝钉(上)”引发了社会关注,如:交通事故逃逸的现场物证仅有一颗黑色螺丝钉,而死者躺在公路中间;逃逸人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还需从四川省峨眉山警方启动的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侦破机制说起。

今日说法:黑色螺丝钉(上)
一、“黑色螺丝钉(上)”概说2024年2月25日7时许,邓先生驾驶车辆发现四川省峨眉山市西环路马路中间躺了一名男子,随后报了警。不久,辖区派出所、交警大队的民警赶到现场,进行现场勘查;120救护车到达后立即进行抢救,医护人员确认男子已身亡。
民警在男子身上找到了他的身份证,身份证信息显示死者名叫许仁明;除此之外,现场勘查找到的物证为死者的白底运动鞋和一颗黑色螺丝钉,民警据此怀疑这里很可能不是第一案发现场。
经法医鉴定,许仁明的死因为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案件性质排除了其他刑事案件可能。峨眉山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立即成立专案组,启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侦破机制,全力寻找线索。
专案组决定,以报警人邓先生驾车进入现场时间为节点,调取事发路段两端的天网监控录像,寻觅死者徐仁明,以及可能的肇事车辆踪迹:
5:49分,邓先生驾驶车辆往现场方向行驶,货车进入了附近的超市;6:42分,疑似死者从路口缓慢步入中心现场,白底运动鞋可确认此人是许仁明。
6:52分,110指挥中心接到邓先生报警电话;侦查员据此认为,从6:42分起的10分钟内的过往车辆都有嫌疑。
民警调取事发路段另一端进口处的天网监控录像:
6:48:26秒,尾号为158的白色大众轿车驶入中心现场;20秒之后,一辆红色轿车、棕色轿车先后驶向事故现场。
棕色轿车途经中心现场时,其行车记录仪录到了死者许仁明倒在公路中央的画面;警方据此排除了棕色轿车肇事的可能性。
白色轿车经过事发路段,其行车记录仪没有行人瘫痪在路上的记录;在下一路口红绿灯处,记录仪还录下了那辆红色轿车突然右转驶入狭窄小路的过程。
由于红色轿车急速右转,速度太快,卡口监控、白色轿车行车记录没能拍到车牌号码,红色轿车在路口突然右转拐进乡村小路没有了踪影。
专案组虽然掌握了足够证据,但肇事嫌疑车辆去向成谜,司机身份也无法确定,警方如何锁定犯罪嫌疑人,黑色螺丝钉可能成为关键证据。
有人可能要问,如果找到这名司机,司机逃逸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此为交通事故逃逸责任性质讨论的话题,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并没有规定逃逸承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二、交通事故逃逸责任的性质一般认为,法律责任可以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依一般原理,法律责任如何归类,根据具体法律的性质确定。例如:《民法典》规定的法律责任为民事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了交通事故逃逸的法律责任,如:根据本条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在理论上,《道路交通安全法》究竟是何性质可能存在争议,如:《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八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和本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有人据此可以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法律责任解释为民事责任。
在本文看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责任的性质为行政责任,如:因违反本条规定罚款,或者拘留处罚,被处罚人可以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有学者据此认为逃逸是行政责任,并列举了被追尾事故逃逸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例子:
例如:甲将机动车停靠路边“解手”,乙追尾当场死亡;未实施救助逃逸,甲不应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学者的法律证成如下:
第一,乙追尾应负事故的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甲逃逸不构成《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第一档法定刑。
第二,乙当场死亡,甲逃逸也不构成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第三档法定刑。
上述学者列举的例子,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第二档法定刑,的构成要件的争论,即:“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否以道路事故责任划分为必要。
倘若交通肇事罪第二档法定刑不以责任划分为必要,在道路运输交通实践中可能没有人敢逃逸,如:造成被害人重伤构成本罪;推理方法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了过失致人重伤罪。
有人可能要问,学者为何认为上述例子不构成交通肇事呢?多数人认为《刑法》独立的规定了犯罪,如:《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规定的非法采矿罪,其构成要件在《矿产资源法》,司法人员却认为本条独立的规定了成立要件,从而“恣意”追究刑事责任;但根据原《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构成本罪的要件为“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
学者也认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独立地规定了交通肇事罪,以本条内容解释第二档法定刑“容易”得出其成立要件以事故责任划分为前提,如:法定刑之间用了分号。
在本文看来,《刑法》中分号的主要作用仅在于法定刑可“相互转换”,如:逃逸为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逃逸并不意味着承担全部民事责任,逃逸人承担全部民事责任,法定刑可以转换,如:适用第一档法定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第二档、第三档法定刑的根据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和第九十九条;其中,第七十条将救助规定为法定义务,第九十九条则是“入刑”的直接依据,如:“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交通肇事罪的因果关系
多数人根据上述分析能得出结论,交通肇事罪的第二档、第三档法定刑与道路事故的认定因果关系,即:只要造成重伤以上后果,任何逃逸均构成交通肇事罪。有人或许会问,道路事故逃逸是否承担全部,或者主要民事责任呢?
三、交通事故逃逸民事责任的分析民事责任属于民事基本制度之一。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民事责任应由基本法律规定;根据《立法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民事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确定。多数人据此能得出结论,《道路交通安全法》不能规定事故逃逸的归责原则,或者不能规定民事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了当事人逃逸的责任,如: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等;但多数学者将本条规定理解,或者归纳为行政责任,其用意之一为,交通事故逃逸民事责任还要作具体分析,如:上述甲将机动车停靠路边解手被追尾的案例。
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条曾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多数人可能认为第二十条规定的事故责任认定规则已被“废止”。
在本文看来,因果关系不因法律,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废止而取消,上述事故责任的认定的规则仍然有效;其原因为,因果关系是逻辑规则,任何侵权责任的认定不能离开因果关系的认定。
《民法典》也规定了因果关系,如:第一千二百三十条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发生纠纷,行为人应当就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多数人据此能得出结论,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条仅是提示性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没有规定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第二十条已废止。

黑色螺丝钉的作用有待“下回分解”
目前,多数司法实践将交通事故逃逸责任直接认定为民事责任,如:“黑色螺丝钉”中的受害人在马路路面被撞死亡,嫌疑人逃逸承担全部责任为行政,或者刑事责任,但相关司法裁判可能将全部责任理解为民事责任。但在文看来,本案,以及上述追尾案例中的受害人仍应承担民事责任;至于黑色螺丝钉与本案有何关系,待节目播出后,视适当的话题另行讨论。
主要参考法条
主要参考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