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不醒孩子的内驱力?很有可能是“童年富裕症”在捣蛋

诺妈家有男宝娃 2025-04-18 10:54:52

最近和几个初中生家长聊天,总结一下,不外乎2点:

①孩子到了青春期,脾气真的很大,一说就烦,一烦就怒;

②孩子读初中了,学习还不放心上,每天浑浑噩噩,糊弄摆烂。

为此,做父母的急死,可孩子呢,淡定如初,跟个没事儿人一样!

怎么办?

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心情,也尽己所能“传授”我在儿子身上“使招”带来的效果。

譬如:把学期目标拆分法到每天的学习中,看到每天在学习上的进度点滴进行“奖章”行动,然后用“换章”行动,让孩子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让他们先尝到学习甜头,再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然而,当我把这个方法告诉其他几个家长,却不约而同都换来同一声叹息:平时太容易满足孩子了,这个方法,我们家的孩子不care!

相同的回答,不禁让我深思:现在的娃,从小吃最讲究的饭菜,穿最新款的衣服,玩最高级的玩具,站在物质“巅峰”的他们,哪里还有“追求幸福”的动力?!

当孩子再面对需要花下“辛苦”才能获得学习成就时,他们早早便没了兴趣,躺平、摆烂、不想努力也便成为常态。

这是娃的问题吗?不,这是“童年富裕症”在偷偷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01

什么是“童年富裕症”?

“童年富裕症”并非医学诊断,而是对当代教育困境的精准概括——孩子的一切需求被过度满足,导致其丧失责任感与内驱力。

这类孩子往往生活在“真空环境”中:

极其容易得到的物质享受:从小穿名牌衣服,吃精致饭菜,玩具、文具堆积如山;

极其没有压力的精神享受:上学不用担心迟到,父母会叫早会接送;作业不用担心完不成,父母会随时催促,来不及的时候会亲自上手;考试不用担心分数,没考好,父母会帮助分析原因,找家教找培训班;甚至连社交矛盾都不用担心,有问题了,父母出面摆平。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只需“存在”即可享受一切,也因此,他们自然难以理解“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他们将学习视为“父母的任务”,努力等同于“别人的事”。

一位初中班主任曾感叹:“现在的孩子不缺资源,缺的是‘饥饿感’。他们从未体验过‘想要却得不到’的滋味,自然不懂珍惜。”

更严重的是,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当他们遇到挫折时,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而是等待父母兜底。

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成绩差?那是老师教得不好;作业没写完?都怪家长提醒得太晚。

这种心态,正是学习动力流失的根源。

02

家长的“好心”为何成了“毒药”?

孩子的“童年富裕症”,其实是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的3个无意识的心理,悄悄助长的。

补偿心理:用“糖衣炮弹”掩盖问题

当孩子抱怨“作业太难不想写”时,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承诺:写完就给你吃零食、看动画片等。

这种“交易式安抚”看似解决了当下的矛盾,实则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学习=痛苦,但可以用娱乐来补偿。”

久而久之,孩子会将努力视为“换取奖励的筹码”,而非自我成长的机会。

越俎代庖:以“帮忙”之名剥夺成长

“孩子写作文半小时才憋出两行?我来帮他列大纲!”

“打卡任务还剩十分钟截止?我替他画手抄报!”

生活中,这类场景屡见不鲜。

一位父亲坦言,他曾熬夜替儿子完成科学实验报告,原因就一个:怕孩子被老师批评。

然而,这种“救火式代劳”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你做不到的事,父母会替你扛。

久而久之,孩子逐渐丧失解决问题的勇气,甚至将拖延、敷衍视为“合理策略”——反正最后总有爸妈兜底。

过度共情:用“温柔陷阱”回避责任

考试失利后,家长心疼地抱住孩子说“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却绝口不提错题分析与改进计划;

孩子因偷懒未完成作业,父母反而安慰“老师批评就批评,别往心里去”。

这种“无原则共情”看似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实则模糊了责任边界。

当家长习惯把“失败”轻描淡写为“小事”,孩子也会认为“不努力”无需承担后果。

真正的支持,应是在接纳情绪的同时,引导孩子直面问题——

例如:“这次没考好确实难受,但我们一起看看哪里能改进,好吗?”

这些行为的本质,是用“外驱力”替代“内驱力”。

短期来看,确实能缓解矛盾,但长期却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你的责任,我来承担。”

孩子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将努力视为“可选项”而非“必选项”。

换言之,当父母把孩子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时,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你不需要成长。

03

内驱力不是天赋,而是后天养成的能力

总有父母“认命”:我家孩子天生懒散。

然而,内驱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塑造的。

真正的内驱力来源于两种核心体验:

成就感:孩子通过努力获得认可,感受到“我能行”;

自主权:孩子拥有选择权和掌控感,明白“这是我的事”。

回看我和儿子约定的“争章”行动,我恍然觉得:孩子的内驱力,正在一点一点被唤醒。

事实上,我的儿子和大多数普通孩子一样,是个把玩和休息放在首位的孩子。对他而言,学习的上限和下限就是完成学校作业,争优太累,垫底不愿,中游荡荡,最是舒服。

但在“争章”行动中,每天临睡前,我们都会一日复盘,那些约定的学习上的、生活上的规则,优则加,差则扣,进步还是退步,每天一目了然。

而到了月底复盘,看着累积起来几百个章,他成就感满满;而对于扣章方面,也让他有了直观的改进方向。

更重要的是,这些章带来的肯定价值,完全由他自由掌控和支配,那些我们平时不一定会答应的、或者不爽快答应的东西,他都能利用自己的努力,无障碍换取。

如今,儿子获得感足足:在换章行动中,他已经获得了自己喜欢的球鞋、喜欢的衣服,以及喜欢的玩具。

在整个过程中,他越来越感受到“我能行”和“我愿意”。

与我而言,肉眼可见地,我看到了他成长与进步。

不用再催他快点写作业了,因为他知道,如果晚点会扣章,如果早点,能加章;

不用再担心他早上墨迹了,因为他知道,早一分钟出门和晚一分钟出门,意味着加章和扣章;

不用再求着他做课外练习了,因为他知道,每多做一个课外练习,他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

在争章行动中,他学习动力满满。

内驱力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后天的引导,一点一点解开“封印”,最后附在孩子的骨髓里,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

04

打卡训练:让努力“看得见”

若说内驱力是引擎,打卡训练则是启动引擎的钥匙。这一模式之所以有效,关键在于它解决了三大痛点:

1. 目标拆解:化“遥不可及”为“触手可及”

例如:将“期末考进前十名”的大目标,拆解为“每天背10个单词”“每周完成一套模拟卷”等小任务。

孩子每完成一项打卡,都能获得即时反馈,避免因目标过大而产生畏难情绪。

2. 即时反馈:用“小胜利”积累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短期反馈更敏感。

打卡任务通常题量适中,孩子完成后可立即获得成就感。

3. 社群互动:从“孤军奋战”到“共同成长”

也可以加入打卡小组或与同学结伴学习,能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归属感。

当孩子看到别人都完成了任务,他也会不好意思偷懒了。

写在最后 :

孩子天生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为人父母的任务不是替他奔跑,而是为他点亮前路的灯。

当孩子意识到努力不是为了取悦父母,而是为了成就自己时,内驱力的火种便会自然燃起。

改变或许艰难,但请记住:今天的“放手”,正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走得更稳、更远。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

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0 阅读:39

诺妈家有男宝娃

简介: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分享有价值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