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总锁门,一说就炸毛,成绩也忽上忽下......”
“女儿偷偷化妆,儿子沉迷游戏,管了怕逆反,不管又担心学坏......”
这些场景,是不是像极了你家青春期的孩子?
14岁和17岁,是青春期最棘手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身心巨变的分水岭,后者是价值观动荡的深坑期。
但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真正需要升级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
01
14岁:自我觉醒的分水岭,家长该如何应对?
1. 读懂孩子的“叛逆信号”
14岁的孩子,身体接近成人,心理却停留在“半熟”状态。
他们渴望独立,却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追求自我表达,却常被情绪左右。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期,孩子需要通过试错确认“我是谁”。
典型表现:
嫌弃父母唠叨,频繁顶嘴;
过度在意同龄人评价,刻意模仿小众装扮;
对学习敷衍,却对游戏、追星投入大量精力。
家长容易陷入的3个误区:
① 硬碰硬:“你再顶嘴试试?”——激化矛盾,让孩子更封闭;
② 只谈成绩:“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完了!”——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③ 过度控制:翻书包、查手机——剥夺成长空间,催生孩子撒谎行为。
2. 应对策略:从“管理者”转型“引导者”
有位妈妈发现儿子沉迷手游,但她没有没收手机,而是说:“妈妈小时候也爱看武侠小说,但总担心影响学习。你能不能教我打一局?咱们商量个游戏时间?”
儿子从对抗转为合作,主动制定了“周末每天1小时”的规则。
具体方法:
● 用“好奇”代替“质问”:
例如孩子考砸了,父母不要当下就板脸质问:“为什么又考这么差?”这只会让孩子恼火摆烂。
但如果家长能够诚恳交流:“这次数学题难吗?要不我们一起找找方法,我当年数学是课代表呢!”
轻松的交流氛围,更能让双方把关注力放在该解决的“问题上”,而不至于在情绪相互较量。
● 给选择题,而非命令:
例如天气降温,孩子不肯加衣服,父母如果命令孩子:“你必须穿棉袄!”大多会收获孩子的强硬拒绝。
父母不妨给孩子选项:“今天降温,你是想加毛衣还是羽绒背心?”犹豫片刻,孩子大多会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
我有个闺蜜,做法更绝。有一次大降温,她家儿子不肯加秋裤,她也不劝不强求,结果孩子第二天就感冒发烧。历经这一劫,他家儿子再也不用父母提醒添衣裳了。就在我们聚会的时候,闺蜜的儿子还主动向我们家的孩子传授经验:“天冷一定要穿秋裤!”
吃一堑长一智,与其说教N遍不管用,不如让孩子自己受累一次长记性。
● 设立底线,放权细节:
明确原则(如“晚上10点前回家”),具体执行让孩子决定(如“坐地铁还是打车”)。
02
17岁:价值观动荡的深坑期,如何避免亲子关系崩塌?
1. 深坑期的“隐形危机”
17岁的孩子面临高考压力、同伴竞争、自我认同焦虑三重夹击。
多项研究表明,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普遍较高,最高的接近40%,超过一半的高中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这种情况,严重影响高中生学习质量及日常生活。
典型表现:
厌学、逃避考试,甚至装病请假;
早恋极端化,用恋爱填补空虚感;
沉迷虚拟社交,现实中沉默寡言。
家长常见的错误做法:
① 忽视早期信号:认为“孩子只是压力大,考完就好了”;
② 粗暴干涉私生活:当众批评孩子早恋,导致关系破裂;
③ 否定痛苦:“我们当年更苦,你这算什么?”——加剧孩子的孤独感。
2.破解之道:做孩子的“情绪缓冲垫”
有位爸爸发现女儿暗恋同班男生,他没有指责,而是分享了自己高中时的故事:“爸爸当年也喜欢过一个女生,但后来发现,真正优秀的感情是两个人一起进步。”
经过多次交流后,女儿主动倾诉困惑,父女共同制定了“恋爱不影响成绩”的约定。
具体方法:
● 倾听时“三不原则”:不打断、不评判、不急着给建议;
● 用“共情”化解对抗:比如当孩子丧气地说:“高考有什么用?反正我也考不上!”
家长听完不要立刻火冒三丈,你可以回应孩子:“妈妈知道你很累,如果暂时不想学,咱们先去散散步?”
等孩子的情绪过了,该怎么学,他们还是会怎么学。
● 提供“脚手架式支持”:帮助孩子拆解学习目标,比如“每天攻克1类错题”,而不是空洞鼓励孩子“你一定能行”。
03
贯穿青春期的黄金法则:家长先活好自己
1. 警惕“牺牲式付出”的陷阱
许多家长误以为:
放弃事业全程陪读=负责任;
包办生活琐事=表达爱。
但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孩子充满愧疚感(“我考不好对不起妈妈”),或产生逆反心理(“你越管我越不想学”)。
心理学建议: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父母保留20%的自我空间:读书、健身、社交,让孩子看到“如何经营人生。
2. 教育不是较劲,而是守望
生活中,有太多活生生的案例让我们看见,家长越紧盯孩子成绩,孩子越学不好,考不上,还出现心理问题。
但相反,那些不过度关注孩子成绩的家长,只在孩子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却常常能够收获惊喜。
比起短期成绩,保护孩子的内驱力和心理健康更重要。
04
写给家长的行动清单
1. 关键期沟通模板
当孩子抱怨:“老师针对我!”
→回答他:“你觉得老师哪个举动让你不舒服?需要妈妈和老师沟通吗?”
当孩子迷茫:“我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
→告诉他:“你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我们可以一起查资料。”
2. 每周必做3件事
①家庭会议:每人分享一件开心/烦恼的事(家长先示范);② 共同劳动:一起做饭、整理房间,培养责任感;③ 30分钟闲聊:不谈学习,只聊兴趣、新闻、电影。
3. 紧急情况应对
● 孩子早恋:先问“你喜欢TA什么?”(了解价值观),再谈责任与界限;
● 沉迷手机:签订《家庭电子产品协议》(如“餐桌上不碰手机”),家长带头执行。
写在最后:
教育是陪孩子穿越风暴,而不是替他们避开风雨。
14岁的撕裂,17岁的深坑,这些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成长的必经历程。
当我们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用包容接住他们的迷茫,用智慧照亮前路,终会发现:
那个叛逆的少年,正在长成比你想象中更坚韧的大人。
“您准备好,成为孩子青春期的成长盟友了吗?”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
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