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系统崩了,跨境商家绝地求生|派代深度

科技派代说 2025-04-20 02:59:42

作者 | 基德 林燃 菲菲

编辑 | Amanda

加税加税再加税,特朗普一番“神操作”过后,美国海关的关税系统顶不住了,竟突然出现故障。

就在4月11日,美国海关发布警报,告知用户其用于豁免货运关税的系统出现故障。为了确保货物顺利运输,海关建议进口商现在提交货物放行单,待问题解决后再提交财务文件。也就是说,当前的货物是不收税的。

这不禁让人怀疑,美国海关到底有没有能力应对新政策并征收关税收入?

特朗普上台还没有三个月,已经针对中国商品上涨了5轮关税,2月增加10%、3月增加10%、4月初增加34%,又新增50%,后来实行所谓“对等关税”直接加了125%,致使总增收关税已高达145%。美国向中国卖家们投来的“关税炸弹”,正逐步引发连锁反应,首当其冲的便是物流。

为了配合关税,短短一周内,美线海运市场出现多轮调价。大部分物流公司一样调整了费用,九方通逊副总经理刘优生告诉派代跨境,“涨价本质是客户预交了关税,几家头部物流基本上是统一调整的。”

而频繁的变动也让卖家们变得更谨慎,想多观望态势,货运量变少了。“现在大部分国内卖家都在暂停发货,处于观望状态。”。

派代跨境还了解到,部分物流商临时开通了转口运输业务,把越南、墨西哥、加拿大,甚至是泰国、迪拜列入转口国,帮助卖家们降低成本。

美线海运普涨,三成货物停运

“加征34%关税后,海运费即刻上调1.5元/公斤!”一八供应链的通知揭开了物流涨价的序幕。

美国关税提升后,众多美线海运货代纷纷紧跟政策步伐,开启了涨价模式。短短一周内,美线海运市场便已出现多轮调价。

有媒体报道,包税拼柜海运渠道,每增加10%关税,物流商就将加价0.5元/kg,此前加征34%关税,物流运输费用的涨幅就是1.5-2元/kg。如今达到了145%的关税,整体涨幅大约为6-8元/kg。

而据壹合国际供应链发布的通知,如果是包税整柜物流,会额外加收3000美金/40HQ(高柜)。

目前来看,大部分物流商都表示,如果后续关税增收,会就市场走向及时调整费用。

对此,部分卖家表示,关税导致的物流成本上涨,对于中小卖家来说影响不算很大,即便是每公斤上涨1.5元,费用平摊下来一百公斤才150元人民币,对利润影响有限。

尽管如此,中国运往美国的海运货量还是在急速下滑。亚马逊物流服务商凯琦告诉派代跨境:“整个行业所有的物流商货量都会下降,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刘优生则看到,大部分国内卖家都处于观望状态,暂缓发货了。

还有货代直接表示,当前中国输往美国的货物中,有三至四成已暂停出货。即便是还在出货的卖家,货量也有所减少。

分析公司Vizion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过去一周,运往美国的集装箱订单总量从51.6万TEU(标准箱)大幅下降至16.9万个TEU,一周内下降了67%。其中从亚洲到美国的预订数据显示,货运量已经从14.8万TEU下降了63%至5.4万TEU。

航运巨头也难逃冲击。ONE、HMM和阳明组成的“Premier Alliance”已决定暂停原定于5月启航的跨太平洋美线航线。航运咨询公司Linerlytica指出,亚洲托运人已大规模取消美国方向的订舱,市场信心显著动摇。

凯琦告诉派代跨境,关税消息释放初期就已经出现了“抢运潮”,他们已经爆仓了。

“3月底的时候,大家就已经预估说,这个关税可能会继续涨,那到4月初,逐步加关税的态势更明显了,所以那段时间很多货都在往美国备,可以说是使劲地运,我们就完全是处于爆仓的状态的。”凯琦说道。

赛鸟海外仓提示到,除了关税上涨,近期美国对于来自中国的产品加大了查验力度,使得运输时效整体变长。因此卖家们需要在出口报关、对美的进口清关上更加谨慎、合规申报,理性备货。

卖家应对关税变化的4大思路

面对关税变化带来的成本急剧上升,跨境电商卖家普遍有四个应对思路,即转口运输、消费端加价、全球采购以及转移市场重心。

目前,卖家热议度最高的是转口运输,即货物在出口至目标国(如美国)前,通过第三国(比目标国对中国税率更低的国家)改变货物的原产地属性,享受目标国对中转国的关税优惠。

我们以马来西亚为例。

第一步,商家把货物运送到中国的任意港口。

第二步,按正常的出口报关流程把货物先运到马来西亚。

第三步,货物到达马来西亚港口后,会有专人提柜把货物运输到保税区。

第四步,货物到了马来西亚保税区,可以进行换柜、贴标。也可与当地工厂合作,进行组装、深度加工等,最终获取马来西亚的产地证。

第五步,在马来西亚办理出口资料。

第六步,重新订舱从马来西亚出口到美国。

第七步,货物到达美国港口后,用马来西亚的产地证和全套文件做清关。

第八步,尾端派送。

以马来西亚为例进行的转口运输

据派代跨境调研,有不少物流商表示现在有卖家咨询他们转口物流的可行性,但物流商认为,如果只是普通换包装、贴标、换集装箱等,其实无法满足美国反倾销的检查,最关键的是需要获得中转国的原产地证明。

不过,不同国家对于原产地证明的要求不同。比如墨西哥,会要求区域价值含量大于50%,而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要求是大于30%。在本地加工要求上,不同地区对不同品类也有不同要求。

在4月9日,特朗普宣布,暂停加征对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对等关税,暂停期限为90天,并将对等关税税率调整至10%。这意味着,在90天内,从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可以享有较低的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墨西哥与加拿大仍遵从《美墨加协定》,原产于墨西哥与加拿大的大部分产品仍可享受零关税优势。

但是,转口物流也有风险,一旦被美国海关查到,会被征收高额反规避关税。

美国在《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中也已明确对“进口国境内组装”、“第三国组装”、“产品微小改变”与“后期开发”四种规避关税形式的调查。在今年3月,美国企业再次呼吁国会推动“打击第三国转运法案”,要求对通过第三国运输货物来规避美国关税的中国政府补贴公司进行刑事起诉。

此外,如果未来90天之内,中美紧张局势持续升级,不排除美国可能扩大对产品品类的反规避关税调查。

所以,若卖家选择转口物流,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前端合规,即严格匹配中转国原产地规则,确保加工工序与文件真实;二是中台风控。建立跨境供应链数字平台,实时监控单据流转与海关反馈;三是后端应对。尽可预设能多国转运路径以及准备更多的认证资源,以应对突发审查。

除了通过转口物流规避高关税外,也有卖家打算直接涨价。家居行业上市公司致欧科技表示,将以整体涨价应对短期内成本冲击,并以东南亚和中国构建双供应中心。

不过,涨价对于不同卖家的影响也截然不同。对于具有技术壁垒或IP价值,或是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其涨价对销量影响不大。比如大疆的无人机,安克的充电头,它们都在细分领域有较强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因关税增加带来的涨价,也会在品牌溢价的可承接范围内。

而那些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的白牌产品,则可能面临“涨价后销量下降,不涨价则血本无归”的两难局面。这也进一步倒逼中国企业走向微笑曲线两端,专注于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新与品牌运营,提升中国产品在世界的地位。

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估测,美国实施“对等关税”后,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美国低、中、高收入家庭平均将损失1300美元、2100美元、5400美元。那么,美国消费者能否承受这部分消费价格上升带来的经济损失,则有待市场回应。

除了在消费端直接涨价外,也有不少卖家未雨绸缪,早就开始供应链外迁。比如追觅科技,已在东南亚、墨西哥建厂;巨星科技在东南亚的产能也已投入使用。

部分跨境电商卖家的海外供应链情况 图源:亿邦动力

某年GMV 10亿元的大件家居卖家表示:“特朗普上台后一定会对华加征高额关税,所以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越南寻找可替代的采购商,目前已经有部分产品从越南采购出口。”

另一位年GMV 60亿元的大件家居卖家则表示,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全球采购,欧洲、东南亚都有寻找采购点,所以这次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影响不算大。

但也有户外家居卖家表示,虽然在多年前中国产业链已经转移,但在越南,户外家居的许多原材料还是需要从中国进口,所以他们一直还是选择在中国采购。

还有宁波卖家表示,此前已在欧洲设厂,但当地的原材料比较匮乏,而且工人的效率比较低,所以欧洲的工厂主要用来组装产品,生产产品主要还是靠国内的工厂。

总体而言,全球采购可以为跨境电商卖家提供了关税减免、供应链韧性、市场扩张等好处,但在海外设厂、寻找可替代行的产能并不容易,相比转口物流,前期物流难度更高,更复杂。

对此,据亿邦动力报道,嘉御资本创始人、董事长卫哲此前表示,卖家的供应链是否要外迁,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年销售规模,二是美国业务量占比。如果年销售额仅有1~2亿元,供应链外迁将得不偿失。如果销售额较高,且美国业务占比达到50%及以上,那么供应链至少需要准备好外迁20%-30%。

此外,跨境电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意,东边不亮西边亮,除了深耕美国市场外,跨境电商卖家还有广阔的欧洲与新兴市场。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24年亚洲市场的电商交易额仍稳居第一,而欧洲的市场交易额接近美国的一半。

2024年全球部分地区的电商交易额 (单位:十亿美元)数据源:Statista

Statista数据显示,土耳其、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罗斯、泰国等国家2024年的电商增长率超过10%,高于全球9.6%的增长速度。所以,跨境电商卖家也可以开拓中东、拉美、东南亚等市场。而且中东市场,特别是阿联酋和卡塔尔等国家,税率甚至低至零,这也是非常大的机遇。

2024年部分国家的电商交易额增长率 数据源:Statista

关税危急当下,行业破局向前

派代跨境采访了多位跨境从业者,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企业的韧劲。

最坏的局面是,特朗普任职的两三年内,高关税成为常态,“那么首先也是由美国消费者承担高昂的物价”。

刘优生表示:“我有个直观的感受,也许这像当年疫情一样,又是一次行业洗牌的机会。对于卖家而言,高关税会倒逼产品涨价,而那些具有强大运营能力,有品牌溢价空间的产品,会有消费者继续买单。”

145%关税的冲击,或许正迫使国际物流行业完成一场“被动进化”,促进跨境电商供应链的整合与升级,推动创新和合作。

刘优生告诉派代跨境,美国关税暴涨之下他依旧对跨境行业充满信心:“总体而言,我还是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其一,焦虑是双方共存的,甚至美国企业更甚,他解释道:“我们今年走访了很多产业带,也遇到美国一些大型商超(沃尔玛、Target等)的供应商,他们反馈美国的线下零售商对关税上涨的情况比我们还紧张。传统大宗外贸和跨境电商不同,他们不敢做双清,在申报基数上也没有操作空间,这就意味着他们进口的价格会更高,所以线下商超的价格会远远高于电商的商品价格。这对于跨境电商而言,也是机会。”

其二,2020年疫情期间海运高涨,跨境市场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增加了。“当时海运费高涨,我印象中最高时一条柜子费用达3万美元。由于运输成本增加,当时商品价格也上涨。当然,现在和疫情时期不同,当时美国给民众发了许多钱,刺激消费。如果美国这次不发钱,可能消费量真的会下降,毕竟贸易的核心在于美国民众的消费能力。”

其三,对所有的跨境从业者而言,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大家也不是只能被动防守,而是可以主动重构竞争力坐标系。

“在过往这么多年,我们经历过许多行业动荡事件。比如欧洲VAT合规政策、疫情期间运力受限和塞港等,当时大家也都很惊慌。但后来,大家都会摸索出正规的适应性的方法,而且整个行业洗牌后,过去的铺货卖家被淘汰,转向精铺、精品、品牌等,整体体量反而变得更大了。”刘优生说道,“这次也一样,如果关税持续高涨,无论是卖家、服务商、美国的消费者还是平台都需要适应,也许会面临阵痛与洗牌,但之后会变成新的行业常态,这个行业仍然会存在。”

待得越久的从业者感受越深,每三四年行业会有一次大浪淘沙,但变化从来不会让行业消亡,国际贸易仍然存在。综合派代跨境采访结论来看,当前从业者展现出一种"清醒的乐观",接下来可能持续阵痛,要在谨慎前行中穿越行业周期。

最后,面对当下的不确定性,刘优生表示,现在处于中美关税战激烈碰撞的时期,中间还有很多可能,相信两国会找到契机处理。

对于跨境商家而言,“观望”也成了当下的普遍选择。TikTok美区亿级卖家CC告诉派代跨境:“先让子弹飞一会,我觉得不会有太大影响,过关成本大部分还是会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和CC一样,很多商家都保持了相对乐观的心态,一边转战新市场以对冲风险,一边做好了长期战的准备。

亚马逊亿级卖家Peter也表示:我跟很多跨境商家交流下来,他们表达的不是情绪,不是抱怨,谈的都是机会。

而在危机当前,跨境物流服务商们几乎一致认为跨境商家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

“目前中美‘关税战’的局势跌宕。卖家在出口报关、对美的进口清关加更加谨慎、合规申报,理性备货,供应链本土化,多区域多平台布局,欧洲英国新开的TK 、Temu以及拉美的平台发展性更为稳定,基于第三方本土海外仓来做本土化布局”赛鸟海外仓建议道。

阿甘海外仓也表达了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经过此次关税博弈,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所以作为跨境卖家来说不能把市场做太单一,多元化布局海外仓应对百年变局,可以开启多平台多国家销售,以规避风险。

这场号称"史上最激进的贸易制裁"以迅雷之势冲击全球,对于跨境行业的影响是多维度且深远的。

当全球贸易规则被单边主义撕裂,我们要做的就是锻造自身抵御风暴的韧性,把“不可控的关税变量”转化为“可控的成长增量”。

0 阅读:12

科技派代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