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爽开胃,麻辣鲜香。酸辣、爽快、酣畅,云贵川菜系浓重的地方特色给味蕾带来极致的刺激,令人垂涎三尺。
近年来,云贵川菜餐厅开始在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商圈中越开越多,大部分名称后都加上了“Bistro”的后缀。在美团平台搜索“Bistro”,热门关联词除了西餐以外,无外乎“贵州菜”“云南菜”“火烧云”等一众云贵川的特色餐饮或菜名。

贵州美食、川式烤鸡等(图/视觉中国)
Bisrto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巴黎,原意是指法国的小餐馆。此类餐馆通常以价格亲民、环境轻松、结合餐酒为主要特征,当时是为工人阶级提供快速、经济餐食的地方。
消费者可以将Bistro理解为法国家常菜。国内头部品牌必胜客、海底捞等企业早期尝试Bistro模式(如必胜客Bistro试点、海底捞“囿吉山”、西贝“壮壮酒馆”),验证了这两种业态融合的可行性,带动中小餐饮品牌跟风效仿。
美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最核心元素之一。早几年,螺蛳粉、烧烤、麻辣烫等推动了柳州、淄博、天水等城市出圈。现在,云贵川菜又迎来出圈的关口,但故事逻辑有些不一样了。
无论Bistro还是Brunch,本质上是餐饮品牌通过文化符号嫁接、场景重构和消费心理洞察实现的差异化策略。当云贵川的特色饮食和烟火气被嵌套进“氛围感”和“工业风”,消费者在满足好奇心和新鲜感之后是否还会持续选择这些“Bistro餐馆”?抑或对这些“看似洋气”的餐厅审美疲劳?
云贵川菜,加上Bistro更上座?上海静安寺商圈某栋老洋房内,侍酒师正为酸汤鱼搭配勃艮第白葡萄酒。铸铁锅中的贵州红酸汤翻滚着,与法式吊灯的光影交相辉映。
当下,轻用餐、小范围聚会的精致“小店”模式逐渐占据主流,从国外流入且“微醺”氛围浓厚的Bistro开辟出一种名为“菜馆式Bistro”的新型餐饮模式,与云贵川菜系深度捆绑。这种模式不仅保留了云贵川菜系的独特风味,还通过西式烹饪技法和小酒馆的用餐环境,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根据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18日,仅在一些主要城市中,云贵川菜餐厅的数量就相当可观:

如果将这些数据扩展到全国范围,可以推测全国川菜餐厅的数量可能超过100万家,云南菜和贵州菜餐厅的数量可能超过20万家。
《云贵菜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11月,中式正餐赛道云贵菜的全国门店总数超4万家,占全国中式正餐门店总数的3.1%,在中式正餐各菜系中排名第10。
总体数量增长的同时,门店数量也存在区域化的扩张。从地域来看,我国超50%的云贵菜门店分布在西南地区,其次有27.7%的门店分布在华东地区。从具体的省市来看,云南、贵州、浙江是云贵菜门店数排名前三的省级行政区。

以上海为例,部分云贵川Bistro餐厅分布。
无论从整体门店扩张还是消费者反馈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地方餐馆与Bistro碰撞后,的确更加上座。且根据梳理,仅上海一知名云贵川Bistro餐厅就有超9000条评价均在4.5分及以上。
那么,在餐饮市场下沉的大环境下,云贵川Bistro高上座率的背后,Bistro的“轻餐饮”属性是否真的与云贵川菜具有高适配性?
从菜式本身出发,云贵菜与川菜、小酒馆等赛道融合,进一步拓宽了产品边界。云贵川菜系通常以酸、辣等重口味的餐饮体验为主,就餐的同时佐以一些度数不高的酒品,似乎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在“微醺经济”的潮流下,云贵川Bistro凭借精致的出品、松弛的用餐氛围、好出片的装修环境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创新、跨界、无国界融合、中国地方菜系Bistro、“喝红酒为什么不能吃川菜”,都是不同消费群体多样化诉求的表达。截至2025年2月27日,在小红书平台上,云贵川Bistro相关推荐帖的数量超过2万篇。
在传统火锅、川菜市场饱和的时候,Bistro模式以“轻正餐+酒饮”组合开辟细分赛道,客单价介乎快餐与高端餐厅之间(人均150-300元),既区别于大排档,又避免与高端餐饮直接竞争。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中旬,现存名称中包含“酸汤”的相关企业有八千多家,其中1700多家为2024年新注册企业。不可否认,在整体餐饮市场增速不够亮眼的当下,云贵川Bistro呈现的结果似乎尚可。但本土餐饮与“洋味儿”的结合能否一路高歌?
中餐西作,平价的昂贵餐厅云南村寨的火塘变为北欧极简卡座、180天的自然发酵压缩为30天标准化流程、非本地籍的后厨掌勺,对“地道性”的定义依赖算法而非饮食文化记忆……
随着云贵川Bistro餐厅的快速扩张,2025年,云贵川菜系餐厅市场逐渐出现饱和现象。在一些城市,云贵川Bistro餐厅的密度已经较高,竞争加剧,单个餐厅的客流量明显下降。
通过“国际符号”(Bistro)吸引都市中产阶级,提升品牌溢价,数据显示,2024年云贵菜Bistro的客单价普遍在150-400元,远高于传统餐厅。
与此同时,餐、酒的平衡,被称为当下云贵川Bistro界存在的一个重要争端。一些通过增加酒水来拉高客单价的餐厅也开始叫自己Bistro,前来就餐的消费者客单价有些超过700元。
隐性成本也是目前云贵川Bistro餐厅的另一大争议。声称或公认更符合Bistro的店,往往讲究酒与餐的精巧搭配,也讲究吃饭的格调。Bistro餐饮店里通常配备侍酒师,餐厅的整体环境布置也需随时保持“氛围感”。这些服务都可被称为“隐性成本”,最终仍是消费者买单。
在法国,Bistro是平民和大众的象征,但到了国内,却演变成“精致和高贵”的代名词。
云贵川菜本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酸辣、野生菌、发酵风味),通过中西结合的烹饪手法(如法式低温慢煮、创意摆盘),既能保留传统风味,又能提升菜品的精致度,形成独特的“新中式Bistro”模式。
云贵菜能够突围而出的一大因素却是性价比高。据红餐大数据,截至2024年11月,有38.5%的云贵菜门店人均消费在50-80元,占比最大。人均消费不到80元的云贵菜门店数占比近六成。

回到选择餐厅的基本诉求,消费者想吃云贵川菜,究竟是在吃什么?
诗与远方或许不能随时拥有,但让胃体验云贵川菜系的热情却并不难。云贵川菜指的是云南菜、贵州菜与川菜,而云贵菜更是我国菜系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性菜系。云南米线、云南烧烤等较早打开知名度的赛道,也有云南火锅、贵州火锅、贵州烙锅等近几年崛起的“新贵”。

不仅要跳脱出消费者平日司空见惯的饮食体系,还要有一个相对良好的餐饮环境。这是一类新的消费需求:人们需要一个介乎正餐与差异化地域特色的城市就餐空间。
尽管云贵川Bistro餐厅在菜品和环境上进行了创新,但随着市场的饱和,消费者对差异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些Bisrto餐厅在菜品和装修风格上缺乏独特性,复制粘贴般的工业风大行其道。同时,部分消费者反映,一些云贵川Bistro餐厅的菜品与普通云贵菜餐厅无异,只是在装修上增加了“工业风”或“复古风”,缺乏真正的融合创意。
审美疲劳和口味的千篇一律,性价比不突出,使得这一类云贵川Bistro的消费体验大打折扣。
地方风味的“进步叙事”?回归问题的主线:“餐馆+Bistro”,究竟是地方餐饮文化反向输出的自信,还是借用“Bistro”的符号价值(精致感、异域性)对地方风味的背离?
红餐产业研究院统计了消费者对云贵菜的评价词后发现,不少消费者关注云贵菜的“汤底”。在这些消费者的印象中,汤底口味的正宗与否,与该菜品是否呈现了云贵风味直接挂钩。
反观,部分餐饮Bistro为迎合摆盘需求,将云南汽锅鸡改用西式器皿,将“Bistro”等同于“网红餐厅”或“小资餐饮”,也将地方餐饮“Bistro化”视为“传统菜系的创新升级”,是否淡化了地方烹饪文化的基本意义?
此类“进步叙事”其实也难以回答地方饮食文化是否被过度改造的问题。
部分消费者认为,国内打上Bistro标签的餐饮均价虚高(实际消费人均200-300元左右),偏离了法国Bistro的平价本质,且菜品创新可能牺牲传统风味。与此同时,大量品牌涌入导致菜单雷同(如酸汤鱼、铜锅鸡成为标配),若缺乏持续创新,可能重蹈网红餐饮“昙花一现”的覆辙。现实中真正的Bistro餐厅也应有它的门槛,而门槛是为了有更好的分类标准。
城市里扎堆出现“万物皆可Bistro”是市场的需求驱动,还是资本建构的结果,这个问题不得而知。
然而,这一现象既是消费差异化的产物,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地方应答。其未来取决于能否在地方饮食文化保护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让地方饮食文化沦为“创新的代价”,也不让饮食创新困于“传统枷锁”。唯有如此,Bistro才能从“网红标签”进化为可持续的“城市餐饮文化基因”。
据悉,云贵川餐饮走出发源地也依赖着餐饮供应链的持续完善和优化,更多地道风味的创新研究也在进行中。就目前云贵川Bistro扎堆的现状,我们需鼓励地方饮食与创新菜品设计的平衡。同时,在城市饮食公共空间的规划上需划定“多元餐饮生态保护区”,避免Bistro过度集中于商业中心,造成竞争加剧的情况。
正如人类学家项飙所言:“地方性的价值,在于它始终保有不被收编的野性。”地方餐饮的Bistro化不应是单向度的文化妥协,而应成为多元现代性的实验场。当我们在讨论汽锅鸡的容器时,真正需要追问的是:谁定义了“进步”?是手握资本的都市精英,还是山间掌火的老师傅?换而言之,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需借他者之名。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婧
责编 戴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