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那应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了。春秋有五霸,五霸人选至今还有纷争,并不十分确定。战国则有七雄,秦齐楚燕韩魏赵。这倒没什么可置喙的。不过,虽说是七雄,但是和现在的联合国一样,也有上下之分。战国初期上雄是魏、齐、楚,下雄是秦、赵、韩、燕;到了战国中后期,国力变动,上雄变成了秦、齐、楚、赵,下雄变成了魏、韩、燕。
今天我们便来说一说成绩很稳定,一直龟缩于下雄之位的燕国。
燕国,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传统大国。它本是周朝三公之一——召公的封国。周朝封邦建国,这世人所知,但是所分封的邦国也大有讲究。总的说来,周朝天子的血亲宗族都分封在比较肥沃的土地,比如说鲁、晋、卫,而其余封臣的封地则大多偏远和贫瘠。燕国自然属于前者,虽然地处北关,但是地处平原,土地肥沃,对于当时的农耕国家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然后燕国就顶着大国的帽子晃荡,一晃荡就过了几百年。公元前663年,山戎犯境,此时的燕国竟然没有抵抗之力,只得向当时的霸主齐桓公求助。齐桓公率领诸侯之师进入燕国,帮助燕国讨伐山戎。不得不说当时的齐桓公真是一位跨国性的好领导,速战速决,帮助燕国解决了大患。燕庄公为了表示感谢,亲自送齐桓公出国境,山一程,水一程,不知不觉就送到了齐国的境内。当时诸侯相送,不得送出自己的国界。齐桓公一看,这不符合规矩,于是将燕庄公所到之处都划给了燕国。
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因为久居北疆,远离中原战火,发展了几百年,也成为了战国七大强国之一。然后就这么仿佛制定的程序一般走了一百多年,燕国又出名了,但是却不是什么好事。燕国的第一位王是燕易王,他的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燕王哙,这货的奇葩程度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封国之内,以封主最尊,历来如此。燕王哙即位后,时不时也琢磨自己的治国之策。当时的忽悠大才苏秦一看燕王骨骼惊奇、不是凡人,所以出口便是天花乱坠,说现在的齐王之所以不能称霸,便是因为他不信任自己的臣子。
当时燕国的相国叫子之,他和苏秦互为亲家,他在燕国国内威望很高,大权独揽。苏秦之所以和燕王说那一番话,就是为了加重子之的威势。燕王一听,自己可是要称霸诸侯的人物,可不能像齐王一样不信任自己的臣子,于是先是大大加赏子之,之后把任命官吏的权力也给了子之。按照他自己的想法,这叫学习上古时期贤人禅让。然后没过三年,燕国在他的折腾下大乱。太子起兵攻打子之不胜,反而被乱兵所杀。旁边看戏的齐王一看燕国这么热闹,不插上一脚实在过意不去,于是出兵燕国,所到之处燕军望风披靡,齐国完全占领了燕境。而万古贤君燕王哙和他所信赖的子之,都在这场大动荡中死去。
燕王哙死了两年,齐兵也在燕国呆了两年。这两年里燕国的民众开始攻击齐兵,想要复国。齐王见大势不可违,只得退兵。而赵武灵王也送姬职入燕,燕人拥护其即位,是为燕昭王。燕国仅有的高潮就要到来。
燕昭王即位之后,深感齐军入境,国君被杀之耻,于是开始发愤图强,招贤强国,第一步便是筑黄金台以邀贤,第二步便是拜郭隗为师,尽心侍奉。在燕昭王的努力之下,一大批贤才开始从各国涌入蓟城,文则邹衍、苏代,武则乐毅、剧辛。下面的事情大家也应该清楚,公元284年,燕昭王联合齐、楚、三晋,以乐毅为大将,兴兵伐齐复仇。联军在临淄城外大败齐军,齐闵王出走,燕军进入临淄,搬空了齐国的宫廷宗庙。乐毅则追亡逐北,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后来就仅靠着聊、莒、即墨三城与燕军周旋。
眼看着燕军形势一片大好,齐国的破亡只在旦夕之间。就在此时,亲手推动这一切的燕昭王因为服用丹药,中毒突然暴毙,而即位的燕惠王并没有什么治国之才。燕国这一架刚刚上道的马车在瞬息之间便被撕扯得四分五裂。乐毅在惠王的猜忌下,不得已逃亡赵国,而燕军在没有乐毅后,被齐军反攻,大败而归。那七十余座城池又原封不动地吐了出来。
燕昭王奋斗了二十八年,燕国才恢复了大国的气象,而仅仅只过了五年,便重新回到了过去,这简直是强国体验卡,到期之后便立即被收回了。
燕国的巅峰已经过去,之后便是半死不活地走向了它的末日。最为讽刺的是,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大败,四十五万男子被坑杀。作为抗秦的急先锋,赵国便是山东诸国的盾牌,而燕国不知道哪里又抽疯了,居然认为这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于是燕孝王让大将栗腹带领数万人攻赵,结果被赵国大将廉颇打败,最终不得不杀了自己的丞相来给赵国赔罪。
有人说,燕国无法成为大国,是因为燕国地处苦寒之域,人口稀少,经济萧条,底子薄,难以大折腾。这种说法除了顺口之外一无是处。战国七雄之中,谁都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即便是身处漩涡中心的三晋,也同样如此。魏国建立之初便横扫老牌强国秦、齐、楚,赵国后期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抗住了秦国东进的压力;韩国弱了些,但是也曾在沙场之上浴血拼杀过。最占地利者是齐国,没有后背之忧;底子最厚的是楚国,疆域数千里,带甲之士常常百万。
燕国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燕国所处之地是后世的幽、冀之地,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冬季虽然寒冷,但是并不影响耕稼。燕国人口虽少,但是因为北方寒冷,体魄较南方更强,而且燕国北面比邻胡族,为了抵御这些游牧民族的侵扰,必定也是常年征战,久战之师,怎么会没有战斗力呢。
一个国家,有广阔的土地,有相对充足的人口,有一支时常抵御外族的军队,但是却在长达八百多年的时间里默默无闻,毫无作为,仅仅作为一个地理标志,这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答案是人出了问题,准确来说是统治者出了问题。纵观燕国八百多年的历史,召公没有就封,之后的燕国就是吞灭了周围的几个小国,将自己的统治区域牢牢固定在了幽州之地。燕国历史上肯定有几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这才得以生存下来,但是到了关键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却几乎没有明主提纲挈领,把握前行的方向。燕昭王时期,好不容易吸引来几个人才,后继之君却几乎将其全部赶跑,这样的君主对于燕国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悲哀。
当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时,燕国是一个看客;当三家分晋时,燕国是一个看客;当魏文侯、秦孝公、赵武灵王、齐楚诸君相继变革变法以自强时,燕国依旧是一个看客。这样一个浑浑噩噩的国家,仿佛没有灵魂一般,在这个伐交频频的时代中游荡,怎么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我们敬佩秦国,因为它一路披荆斩棘、由弱而强;我们敬佩赵国,因为它迎难而上、敢于亮剑;我们敬佩齐国,虽然晚节不保,但是明君强臣世所共见。但是这燕国,他似乎从一开始就在沉睡,到了燕昭王时仿佛是朦胧之中翻了个身,之后又沉沉睡去,再也没有醒过来。
即便是弱小如燕国,照样有能力北伐蛮夷,驱逐东胡上千里,开拓辽东。当时的华夏,充满了活力,朝气蓬勃,百家争鸣,日新月异,犹如近代欧洲。
战国七雄燕国是最弱的,地处北方太过偏僻跟中原交流较少,战国时期战争越来越残酷,为了富国强兵大家都在找出路,就燕国还在原地踏步,韩国看起来虽然好像很弱,但申不害变法可是短期内使得韩国吏治清明国富兵强,韩国宜阳铁矿打造的强弓硬弩天下最强,可惜魏惠王早期攻打韩国把韩国家底打光了,魏国也在秦齐赵三方打击下末落了
各国都有过寻求变强的方法,哪怕是最弱鸡的韩国也有过变法求强的经历。唯独燕国躺平摆烂800年,最后还做出荆轲刺秦这种祸国殃民的蠢事,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燕国被灭的最彻底,真是该[捂脸哭][捂脸哭]
晚五百年这么说没问题,事实上当时燕国能延续国祚几百年,还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已经太不容易。不成器的应该是宋,郑
其实秦楚燕齐地理位置都算好,金角银边草肚皮嘛
纵观天下,能一统的只有秦楚,其他诸侯国都是处于四战之地,吴起在处变法,人死法没有被继承下来,不然说不准楚国会强大起来,摆脱屈景昭三家的控制[静静吃瓜]吞吴越,灭巴蜀,绝对是个霸主!秦灭巴蜀,北定义渠,稳定了大后方。长平之战后,秦可以以一敌六了,统一是迟早的事!
复仇外族还得是李世民够用心,李世民刚继位就被欺上门,顶着国内天灾不断的压力,短短四年发展就全面碾碎突厥完成复仇,打完突厥国库更有钱了。这一点刘彻比不了李世民,一个是他把几代人的积蓄败光了,可以说汉初被异族欺负的时间也很长,刘彻从谋划到行动再到结束更是耗时太长。嗯,说的是复仇速度,和时局影响,不包括后世影响。最后再提一下朱元璋父子,这俩实在是国库支撑不起,每次都未尽全功
“公元284年,燕昭王联合齐、楚、三晋,以乐毅为大将,兴兵伐齐复仇。”敢情这齐国是自虐狂呗
思想包袱重,作为姬姓大国,而且是名臣之后,死抱着西周那一套不放。
其实燕也有称霸的条件,背靠北方,有充足的马匹,建立强大的骑兵足以称霸[吃瓜]
燕国靠近东北,物产丰饶
燕国就一个燕昭王拿的出手,燕国就没几个有用的货色,好不容易等来机会,差点灭齐,只需要按照乐毅继续消化齐国,出几代明君,燕国就能彻底吞并齐国,燕国就能一跃成为秦赵那样的一流强国,当时的楚国因为垂沙之战,蓝田之战,咸阳之战,国力大大减弱,退居二线强国,齐国又因为五国伐齐彻底没落,只有胡服骑射的赵国和秦国是一流强国
苦寒之地,又能是好地段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