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太平军的头号苦主。
甚至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被曾国藩平定的。
然而,实际上,太平军有过多次轻易解决掉曾国藩的机会。
但所有这些机会,都被太平军一一错过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次:1856年4月初,南昌1856年4月初,曾国藩几乎成了石达开的瓮中之鳖。
原本,曾国藩的湘军在湖南、湖北连续击败太平军,收复了武昌,攻占了田家镇,基本歼灭了太平军水师,直逼九江,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九江-湖口之战,石达开巧妙用兵,一举大破湘军,逆转了战局。
随即,太平军立刻发起战略反攻,不理会仍在九江的湘军,直接扑向湖北,四占汉阳,三克武昌!
曾国藩从全局考虑,做出部署:留塔齐布率军继续围攻九江,以阻塞鄱阳湖的新建太平军水师进入湖北;调罗泽南率军回救湖北,以阻击石达开的发展势头;曾国藩本人坐镇南昌,协调全局。
然而,石达开用兵灵活,看到清军在湖北不断增兵,遂兵锋一转,杀入空虚的江西!
很短的时间内,太平军在江西打下大片地区,并在广大地区建立基层政权,施行仁政,减轻人民负担!
如此,石达开不但在江西控制了大片地区,而且,“民心全变”,江西百姓纷纷支持太平军!
恰此时,围攻九江的塔齐布去世。
曾国藩被迫撤九江之围,调围攻九江的湘军回援。
然而,樟树镇一战,湘军大败!
随即,太平军占领了南昌东、西、南面的城市,并扼守南昌北面的长江河口,南昌已经被彻底包围了!
此时,在南昌的曾国藩,四面被围,有城无防,孤立无援!
曾国藩又连请围武昌的罗泽南回救,但罗泽南在连番催促下,心浮气躁,在进攻武昌的作战中战死···
如此,看起来已经没有谁可以救曾国藩了!
曾国藩,看起来难逃一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石达开接到命令:立刻回天京,参与解天京之围的作战!
于是,石达开离开,江西兵力减弱,江西军务由黄玉昆指挥。
在接下来的作战中,西征军与清军的作战规模迅速下降,江西形势稳定了下来。
在南昌城内“魂梦屡惊”的曾国藩,逃过一劫!
第一次痛失良机之因此次曾国藩逃过一劫,后世史家一般归因于两点。
1、杨秀清战略。
正是杨秀清调石达开回天京战场,太平军在江西才转入守势的。
当时,东线作战确实比较紧张,但是,并未到特别紧急的时候。
如果再给石达开一段时间,攻破南昌,解决曾国藩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因此,杨秀清此时调石达开东援,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当然,或许,杨秀清并是单纯的“计不及此”。
这已经不是杨秀清第一次在在形势大好时把石达开调走了。
此前,1年多以前,石达开主持西征,攻破庐州,在皖北、湖北取得连续大胜之时,杨秀清就把石达开调回天京,改以秦日纲主持西征,结果连遭挫折。
而在此后,石达开回师参与东征,取得大捷后,杨秀清又让石达开去湖北主持作战,改以韦昌辉在江西主持作战···
因此,杨秀清此时调石达开走,或许主要不是纯粹的军事上考虑不周,而是有意防止石达开坐大!
2、石达开灵活有余,坚决不足。
后世有专家指责石达开,认为石达开不能“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认为石达开应该坚决攻破南昌再回援天京。
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作为前线指挥官,服从杨秀清在全局上的统一部署是应该的,并无不妥。
石达开的主要问题,是其指挥风格灵活有余,坚决不足。
石达开在3月樟树镇大捷后,南昌守军不多,“有城无防”,人心惶惶,而附近湘军战斗力较强的李元度尚元在湖口。
此时,石达开是有机会直捣南昌的。
但是,石达开继续其“先剪枝叶,后伤其主干”的策略,仍然不敢直接直接攻打南昌,直到4月中旬接到杨秀清的命令离开,浪费良机!
这很可能是因为:1853年,西征军顿兵南昌三月之久,浪费了战略发展的良机,石达开鉴于此,不敢急攻南昌!
但总体上,如果石达开没有被调走,即便不急攻南昌,继续“剪其枝叶”,仍然是有把握拿下南昌的!
所以,曾国藩此次逃过一劫,关键还是杨秀清的调令!
而杨秀清调令,个人以为主要也不是纯粹军事指导上的问题,而是太平天国内部的问题!
第二次:1860年12月,祁门大营1860年,安庆保卫战。
曾国藩又一次陷入大包围之中。
当时,李秀成大军攻到距离祁门大营仅60余里的羊马栈。
而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古隆贤等皆在附近。
“见徽郡二百里群贼极多”,而且,太平军一度切断了祁门粮道!
而在祁门大营附近,湘军只有鲍超、张运兰的13000余人。
此外,曾国藩稍微能指望上的,就只有在江西乐平一带的左宗棠部5、6000人了。
可以说,此时,如果李秀成联合诸军,大举进攻祁门,是很有机会解决掉曾国藩的。
而当时的曾国藩,也确实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给弟弟曾国荃、曾国葆写下遗书,妥善安排后事。
但是···李秀成在与鲍超的作战中,稍微受到一些挫折,就“当即改道”,走了···
数次面临危险:1861年1月-4月,祁门大营而即便李秀成大军离开,其余各路的太平军也多次给在祁门大营的曾国藩造成了致命威胁。
刘官芳军曾入羊马栈,逼向祁门,但被鲍超所败。
李世贤后又“步步逼犯”,分兵两路,攻至渔亭,又被击败。
2月,太平军再次发动进攻,攻至距离祁门仅仅20里的石门桥,但随即又被湘军击败···
随后,李世贤改变战术,以绕道江西,切断皖南湘军粮道为第一步计划。
很快,李世贤击败左宗棠,攻占景德镇,军威大振,完成了第一步。
随即,李世贤判断,曾国藩粮道埂塞,必不能长久支撑,遂挥动大军杀回来,企图一举攻克祁门大营。
这一次,太平军攻势凌厉,接连取胜!
曾国藩···又一次在绝望中写下遗书部署后事!
然而,此时,左宗棠救了曾国藩!
左宗棠在景德镇失利后,总结教训,严格整军,很快就组织反攻,接连击败李世贤军后队。
李世贤被迫停止东进祁门,先攻左宗棠。
然而,左宗棠指挥若定,李世贤连战不利,损兵4、5000人,全师转去浙江。
李世贤退军后,其余各路太平军也难以得利!
如此,曾国藩渡过危机!
曾国藩连逃数劫之因自1860年11月至1861年4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多次离解决曾国藩仅一步之遥,但皆功败垂成。
究其原因,除了鲍超的善战、左宗棠的指挥外,主要还是太平军自己的问题!
当时,无论在形势、兵力、军械等方面,太平军皆处于绝对优势,并且以强大兵力屡挫湘军突围,将曾国藩包围于祁门,前锋几乎攻至曾国藩大营!
但是,太平军各部缺乏配合,彼此独立。
单以李世贤、刘官芳、黄文金各自行动,就数次险些致曾国藩于死地。
如果各路太平军统一指挥,那么,攻破祁门大营,解决曾国藩,是有把握的!
但是,能够统一指挥各部的李秀成,却早早离开了。
如此,太平军各自为战,长期在祁门附近打转转,始终差一口气!
对此,李秀成自然应负重要责任。
李秀成不但是各部中兵力最强者,也是能够统一协调各部者。
但是,李秀成“(并非)欲争此处,实上湖北招兵”,着重于发展自己的势力,消极避敌,不敢与鲍超争锋,贻误战机!
当然,实际上,最主要的责任人也并非李秀成!
当时,诸将中,尽管陈玉成、李秀成地位更高,实力更强,但是,统一指挥各军者,仍然是洪仁玕。
当时的祁门,是安庆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仁玕高度重视安庆战场,不可谓不尽力。但是,他却始终没有着眼于此,自始至终没有在皖南进行统一调度。
看起来,洪仁玕毕竟军事才能有限,对全局的关键点缺乏把握!
李秀成有能力,但私心作祟;洪仁玕似乎没有什么私心,但能力确实有限!
曾国藩,由此逃过一劫!
曾国藩,数次陷入危机。
对此,清方史料,尤其湘军史料,多赞曾国藩有大局观,为全局不惜自己犯险要。
其实,指挥部多次遭到围攻,这无论如何都是不高明的!
就如曾国藩自嘲的“呆子下棋”,曾国藩屡次陷入危机,实际上也反映出他在军事上确实还是有不少失策之处的。
而原本能够给曾国藩致命一击者,无论杨秀清、石达开,还是李秀成,都有着不俗军事才能,如果以纯粹的军事角度考虑,他们绝不可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他们之所以屡屡错失良机,“放”曾国藩生路,并非“人谋”不足,只是失“人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