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一新
编辑 | 车卯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过年仪式感和年货清单。新年将至,我们收集了近千张年货清单,透过三代人的年货消费,从中窥见了不同时代人群的年货故事:
60后的梅姨从腊月起,就已经开始筹备年货。从中年到现在,她始终保留着手写清单的习惯。清单上近一半的年货,都是她为了除夕年夜饭提前做的准备。而年夜饭里海参前面的“红烧”二字被她轻轻划掉后,又在一旁写上了“清蒸”。同一个单子,已经被梅姨像这样涂涂改改替换过很多次。
对于80后的卢晓天来讲,年货清单的重点是备年礼,父母需要新的血压仪,也给女儿选了新的护眼台灯,还有走亲戚用的坚果和红酒礼盒在快递路上。他查看备忘录里的年货清单,赶紧切到购物APP再买两盒车厘子。他和媳妇作为家里年货主理人盼望能做到面面俱到。
00后的禾梓欣,在给爸妈买了个洗地机后,决定拿剩余的年终奖送自己一个本命年黄金手串。作为爱搞玄学的年轻人,她早就做好功课:01年出生的金蛇,最适合带黄金饰品来旺下自己的新年。
每代人在购买年货的时候,心里都会有自己的关键词。而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总能更清楚看到社会文化在每一代人身上留下的关于春节的时代印记。
60后的春节,
年夜饭是最难忘的年味儿
清晨6点,是梅姨固定的起床时间,她习惯在起床后给老伴和自己冲上两杯蜂蜜水,只是这段时间,家里的冰箱已经被年货塞的满满当当,连在冰箱里翻出蜂蜜都开始变成了一件麻烦事。
梅姨接连把八宝饭、走地鸡、冬笋这些年夜饭食材掏出冰箱,接着再原样塞回冷藏。冷冻柜里,一层放着老伴买的几盒佛跳墙,一层准备放还没到货的海鲜大礼盒。
退休以后,梅姨的日常生活早就越过越精简,过年期间,是她和老伴喜欢大量网购的时间节点。因为筹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对像梅姨这样的60后来说尤其重要。
与其说60后对当“年夜饭主理人”有些执念,不如说他们是对一家人团圆的执着。团圆在中国人心中的具象化,就是除夕夜一家人整整齐齐吃顿大餐。60后作为大家长有种使命感,每一年都要把年夜饭好好操持起来。
因此,平时每餐只炒一两盘小菜的老两口,在筹备年货的时候,买下大量的熟食、海鲜、牛羊肉为年夜饭做储备。
农历腊月以来,每天早餐过后,梅姨就会带上老花镜对着手写版的年货清单修修改改。
杏花楼或者五芳斋的熟食能拼个冷盘,稻香村糕点是年节必备,加购的时候,梅姨还特意为自己多买了一小份枣花酥。
梅姨人生前25年一直成长于乡村里,在她的印象中,每逢过年,都要去用积攒下来的粮票换取过年需要的肉、糖、鸡蛋。幼时的农村是灰土色的,只有到过年的时候生活才会变成彩色,家里能贴几张红色的窗花,自己和哥哥妹妹能都换上一件新鲜颜色的衣服。
到了20岁,远方务工亲戚回乡的时候,梅姨才第一次见到包装精美的糕点。母亲抱着盒子指挥分配,幼年时期的梅姨被分到一块花朵形状的糕点。
直到很多年后搬到城里生活,她才知道当年那块糕点叫枣花糕。对老年群体来说,老字号也是他们关于年节的特定回忆。
虽然那个年代比起今天来说物质相对欠缺,但过年的氛围却极为浓厚。
乡村家庭里,一年中只有这个时段家里会蒸白面馒头里面还有一粒大枣,烧油炸丸子加卤肉,也开始从房梁上取下咸鱼腊肉。那个年代里,很多物质层面的东西都是定量有限的。经过364天的克勤克俭后,一年一次的年夜饭就显得格外丰盛。
那时梅姨不懂仪式感是什么意思,但哪怕除夕和大年初一吃的同样丰盛,她还是会觉得全家人聚齐的年夜饭总要更香一点——团圆是刻在骨子里的盼望。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就提到,亲戚关系在曾经的乡土中国显得尤为重要。亲情,一向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主轴,春节的年味,就是将人们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进行双重拉近。年夜饭,就是这一年到头最重要的粘合剂。
对经历过那个时期60后而言,想重现当初的年味,就要在这顿饭里营造出富足的感觉。
当下物资都已经不再稀缺,60后会选择购买高端食材来充盈过年的气氛。在购买年货上,和梅姨一样的老年群体,往往是波士顿龙虾、原切牛排、海鲜礼盒的忠实消费者。
京东年货节数据显示,60后购买海鲜礼盒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50%,软足类海鲜、蛋类、鱼类成交额也增长40%以上。对于年夜饭预制菜品,60后买的最多的有八宝饭、佛跳墙、烤鱼,白切鸡、烤鱼等硬菜购买用户数同比增长均超100%。
儿时渴望的东西,到了岁数,又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圆满。
梅姨女儿回家的时候,反复叮嘱她少吃甜食控制血糖。梅姨平时也会买一些低糖糕点作为代替,也喜欢买点党参、枸杞、阿胶糕这样的养生食品。
今年老伴的血脂和血压的体检指标也到了临界点,到了买年货的时候,梅姨就尤其关注各种健康类年货。在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调研中,60后群体购买年货时,有68%的消费者偏好纯天然、零添加、无糖的水产肉类、休闲零食、酒水饮料。
80后的新年,
气氛成就童年的记忆锚点
从卢晓天记事以来,每个腊月都要赶在年三十天黑之前把春联贴上,然后赶去爷爷奶奶家。大人们帮忙准备年夜饭,小孩们则是聚在院子里一起玩花炮。
小时候,他家里住在只有5层高的老家属区里,住得紧凑,铁门又小又窄,横幅需要由父亲踩着木凳贴在高处的墙面上,他则负责在下面为父亲递胶水。现在,他已经变成了要从女儿手里接过胶水的大人。
对80后而言,年味是用心营造出来的,卢晓天和媳妇第一批买下的年货,就是新年装饰。
同对年夜饭异常重视的60后相比,80后无论在日常和新年,都是实打实的家庭主理人。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60后到00后的年龄跨度中,80后以31%的比例,占据家中年货置办的主力。
他知道一个有氛围的新年,光靠春联和红灯笼还远远不够,还要靠自己从一月初就开始陆续买下的几十个订单。水果、零食、肉类和水饮既是新年中的必需品也是消耗品。新春礼盒也是社交需求的一部分,坚果、零食、水果、牛奶礼盒,都是春节时期的串门硬通货。
在卢晓天小时候,关于筹备春节自有一套流程和仪式。每年大年三十之前,卢晓天一家人都要和表哥一家人一起去公共浴池洗澡。北方年前的澡堂常常爆满,遇上这种时候,他们就会奢侈地在家附近找家酒店洗一洗。
在这一天,总盼着能快点进入零点倒计时,守岁过后,才轮到最他期待的重头戏:磕头拜年收红包,至此才算迈入春节。睡觉前,心心念念的从里到外的新衣服还要放在枕头边。
到了初一这天早上,一家人总会被鞭炮声吵醒,穿上新衣服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并接待赶在上午来拜年的亲戚,早餐他匆匆吃了几口饺子,就被爸妈拉着去其他长辈那里拜年。
80后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也成长在欣欣向荣的年份里。他们常会怀念小时候春节,也会想办法把当年的氛围复刻到今天。所以卢晓天成家后,每年也开始给孩子包红包,给家人选购实用礼物和新衣服。和小时候的区别在于他从收礼物的人变成了送礼物的人。
面面俱到,是卢晓天和集体80后成为年货主理人之后购买年货的关键词。他和媳妇从一开始,就把年货采购明确的分成了几个版块:年节的基本需求、人情往来、和专门送给家人的礼物。
从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来看,80后群体在购买年货上,是涉猎最广的一代人,除典型年货礼盒外,还有服饰、鞋靴及配饰和买给老人的滋补保健品。
京东年货节数据显示,80后购买银杏提取物、口腔益生菌、参类提取物等营养保健品的成交额增长均超100%,膏方、鲜炖燕窝、保健茶饮等滋补品的成交额增长也在60%以上。传统滋补品人参、血糖仪、蛋白粉都被卢晓天纳入了年货清单中。
80后也是最热衷怀旧一代人,他们在成长中见证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体会过社会和文化在短时间内的高速发展。经历过人和人之间关系紧密、感情纯真的过去,也见证了年味消散、人与人之间逐渐产生距离感的过程。
往往到了新年,这种落差和怀旧的情愫就会更加强烈。已经成家立业的卢晓天希望照顾好老人,同时也希望给下一代带来新年的仪式感。一年又一年,这才算有了文化的传承。
在80后整体年货购买中,给父母买年礼的占比达86.2%,子女65.8%、亲戚41.8%,也有57.1% 的人选择也为自己送上一份年礼。其中35%倾向购买怀旧的年货礼盒,34%关注怀旧情怀、童年回忆类的零食。
那些已经当家做主的80后,新年送给自己最合心意的礼物,竟然是儿时最喜欢吃的零食。因为从老物品中,才能找回熟悉的儿时感觉。
00后的新年,只为自己而来
除了《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曾在短文《过年,过日子和过度心理》中把中国人的“过年”描述为一种顺应天时的过渡心理,不论好坏,又过去了一年,又开始承受新的岁月轮回。
在文中他曾提到过由于中国人的过日子的观念保守,导致“Enjoy Life”在中文里甚至无法被精确翻译。
而时间到了今天,中国的00后一代早已不再像“没苦硬吃”的老一辈。从买年货的思路就可以证明,享受人生才是00后的人生主旋律。
在00后禾梓欣心中,年货的必需品不是食品,而是能改善生活品质的小家电和数码产品。手动不如半自动,半自动不如全自动,全自动不如支持AI和声控,鸡鸭鱼肉在00后眼里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电子年货。
禾梓欣掐准了父母总是爱口是心非的特性,去年买的智能手表,一开始被说没用,到今天还稳稳戴在爸妈手上。今年赶上以旧换新国家补贴,她为家里新买了一款能精准躲避障碍的扫地机器人,也给自己买了新手机。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观察到00后年货清单的变化中,51%更关注科技新潮,AI手机、智能类的产品都很受欢迎,39%更关注能提升居家生活品质的年货产品,为父母买洗碗机和按摩椅的00后也大有人在。年货节消费数据显示,00后购买衣物护理机、早餐机、电煮锅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8.7倍、6.8倍,蒸脸仪、面包机、扫地机器人的成交额增长均超100%。
对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Z世代群体来说,个人意识的提早觉醒,让00后在成长中常常向内探索“我是谁?我需要什么?”守住边界和不内耗,是00后群体和外界接触中的基本守则。
套用在买年货上,当代年轻人已经把“悦己消费”贯彻到底。
禾梓欣有自己的新年三件套,美容美发美甲,加上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的新年战袍。01年出生的她,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观望本命年饰品,无论黄金还是水晶,都是00后靠消费达成的自我疗愈。
年货节期间,00后群体在京东上下单丽人SPA、生发养发等服务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美白嫩肤、洗牙洁牙等服务成交额分别增长224%、168%。
做新美甲,可纳入当代年轻人新春大事
00后对玄学的追逐,从一两年前年轻人开始流行“寺庙游”就有迹可循。求手串、买水晶、求财先要中指带黄金等等,每一项都是年轻人号称“自己哄自己”的自愈疗法。年轻人对玄学的偏好也同样体现在买年货中,根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有35%的00后更倾向买带有“财神”“福禄”“好运”等美好寓意包装的产品;33%偏好买祈福的手串、红绳及配件。
毕竟换一套新装扮,买一个新手机,买个水晶手串求个彩头和80后的怀旧零食大礼包或者60后的丰盛年夜饭一样,都是新年“除旧迎新”具象体现,在春节这个特殊时间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价值需求。
这种需求在每一代人身上体现,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中国新年。这些年来,大家都说年味淡了,但是渴望过年、渴望团圆、渴望新年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旺的心理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人。
从三代人的年货清单中,我们能更清楚看到一个群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渴求团圆的氛围也好,追求自我也罢,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个特殊的节点,赋予自己、家庭、人生和岁月不同的涵义。
时间滚滚向前,而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也推着每一代人一直往前走,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新年。
*本文中均为化名
-END-